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伯牙绝弦•伯牙绝弦,讲的是知音难求的一个故事,俞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俞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后来钟子期因病亡故,俞伯牙悲痛万分,认为知音已死,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所以,终生不再弹琴了。作者简介伯牙:名瑞,伯牙是他的字,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晋国的上大夫,春秋时著名的琴师,被人尊为“琴仙”,请同学们看“资料袋”的内容。朗读感悟请同学们仔细朗读课文,注意课文下方的注释。•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朗读停顿•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字词解释•绝:断绝。•善:擅长,长于。•鼓:弹。•念:心里所想的。•必:一定,必定。•乃:就。•复:再,又。•兮:语气词,相当于“啊”。•若:像。•谓:认为。•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洋洋:广大。•峨峨:高。•善哉:语气词,表示“好啊”。•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课文翻译结合课文翻译•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俞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于倾听。俞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眼前)!”俞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说:“弹得真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流过我的心中)!”俞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他心里想的。钟子期去世后,俞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比钟子期更了解自己的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最心爱的琴弦挑断,把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绵绵细雨……•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善哉,皎皎兮若明月!•伯牙鼓琴,志在细雨。善哉,绵绵兮若()!•伯牙鼓琴,志在炊烟。善哉,()兮若()!•……•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教师总结•此后,由于这个故事的来由,人们把“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便也有《高山流水》的古筝曲。把“知音”比作理解自己知心朋友,同自己有共同语言的的人这个故事也是“知音”一词的由来。•《高山流水》,为中国十大古曲之一。钟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鼓,故有高山流水之曲。“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拓展阅读伯牙在楚国做宫廷乐师。一天,楚王君臣饮宴,请伯牙弹琴助兴。伯牙弹了他的成名大作《水仙操》。他弹得非常投入,把琴曲所描写的红日、云霞、山林、海浪,以及风、雨、雷、电等变幻多端的海上风光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他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首优秀的乐曲,却不能引起楚王君臣的丝毫兴趣。楚王听了这首乐曲连连摇头说:“太嘈杂了,换首别的弹弹吧!”伯牙只好改弦更张,换了一首《高山流水》。这时,楚王君臣已经喝得酩酊大醉,甚至有些人在琴声中已昏昏睡着了。伯牙又气愤又伤心,在这所谓的上流社会里,艺术竟然遭到如此的践踏。他心中产生了疑问——天底下究竟有没有知音?悲痛欲绝的伯牙,在子期墓前,写下了一首短歌,出示诗歌师读: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作业布置•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课文意思,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课后练习题:读一读,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2)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本文标题:高山流水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984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