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19课报任安书(节选)诗海探珠寄黄几复黄庭坚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赏析】此诗为宋代黄庭坚所作。首联说明海天茫茫相距辽远,通信颇为不易。颔联回忆昔日相聚宴游之乐,并进一步抒写相别十年的思念之深。这两句所描绘情景的巨大反差,形成了强烈对比,从而更加凸现了思念之情。颈联称赞友人为官清廉、从政有方。尾联赞美友人认真读书、好学不倦。其中颔联的两句诗全是名词词组的组合,对仗工整。“桃李春风”何等好时光,“江湖夜雨”如此凄凉时,情感对比强烈。首句,不见一字欢快,而欢快之情溢于言表;次句,不见一字伤感,而伤感之意力透纸背。对过去相聚时的美好回忆,对相别十年的怆楚感触,使两句诗虽然不见一个怀念字样,但却蕴涵着浓郁的怀念之情。【思考】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结合诗句分析。【提示】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课堂互动探究知能优化演练基础自主学案写作素材积累第19课美文佳作欣赏基础自主学案二、通假字①古者富贵而名摩.灭(___________________)②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思垂空文以自见.(__________________)④网罗天下放失.旧闻(_____________________)⑤稽其成败兴坏之纪.(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则仆偿前辱之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⑦身直.为闺之臣(_____________________)“摩”通“磨”,磨灭“底”通“抵”,大抵,大都“见”通“现”,表现“失”通“佚”,散失“纪”通“记”,记录“责”通“债”,指下狱受腐刑“直”通“只”,只是四、词类活用①曩者辱.赐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若望仆不相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幸勿为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不必死.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辱”,使动用法,使……受了耻辱;“书”,名词用作动词,写信。名词用作动词,听从,效法。名词用作动词,责备。为动用法,为……而死。五、古今异义①意气勤勤恳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为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为勤劳而踏实。)②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为同其他事物不相联系。)“意气”:古义为心意,情意;“勤勤恳恳”:古义为诚挚恳切;“孤立”:古义为孤单无助;③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为专指丈夫的配偶。)④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为表程度的副词,很。)⑤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为决心努力。)⑥仆以口语..遇遭此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妻子”:古义为妻子儿女;“非常”:古义为不平常;“发愤”:古义为发泄愤懑;“口语”:古义为言论,说话;今义为非书面的语言。六、特殊句式①《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_________)②教以慎于接物。(_______________)③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_______________)④至激于义理者不然。(________)⑤重为乡党所笑。(________)⑥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_______)判断句介词结构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被动句被动句被动句⑦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_______)⑧盖文王拘而演《周易》。(________)⑨屈原放逐。(_______)⑩孙子膑脚。(_______)⑪不韦迁蜀。(_______)⑫韩非囚秦。(_______)被动句被动句被动句被动句被动句被动句七、名句默写①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报任安书》②亦欲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一家之言。——司马迁《报任安书》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八、整体预知课堂互动探究文脉探究1.司马迁忍辱苟活写《史记》是为了什么?【提示】司马迁忍辱苟活写《史记》一是为了使“文采表于后世”。司马迁在文中表明,他并不顾念家庭,也不缺少“臧获婢妾,犹能引决”那样的勇气,但轻轻一死,也就同时断送了为之献身效命的事业。二是为了实现他的愿望:“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三是为了补偿以前受的耻辱。因此他在文中写道:“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2.司马迁受宫刑后的感受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提示】是以肠一日而九迴,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3.文章最后一段中,哪些句子与前文照应,哪些句子写作者当时的处境和心情?【提示】最后一段第一句中的“谤议”者、“笑”者都是俗人,照应前段“难为俗人言”;“以污辱先人”照应上文“太上不辱先”;“今少卿”一句中“推贤进士”照应信的开头语,“私心”照应“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和“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两句。首句“且负下未易居”极言环境的恶劣;“是以肠一日而九迴”至“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写当时的心情;“故且从俗浮沉”至“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写当时的思想矛盾,也是写心情的。4.与一般书信不同,《报任安书》写出了作者的痛苦、无奈,释解了人们的心头疑惑,耐人寻味,作者是从哪一个角度进行写作的?【提示】《报任安书》一文,是站在一位朋友面前,向朋友倾诉自己内心的苦闷、痛苦,述说自己人生的悲惨遭遇和境地。并从人生价值观角度,向友人阐明自己的人生信念。同时以文王演《周易》,仲尼作《春秋》,屈原赋《离骚》,左丘明编《国语》,孙子修《兵法》,吕不韦传《吕览》,韩非著《说难》、《孤愤》等为例,引出自己“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的愿望。全文层层深入,逐步阐明自己的人生志向,卒章显志。5.《报任安书》体现了司马迁怎样的人生观和创作观?【名师点拨】(1)人生观:就是扬名后世,为了留名,可以不顾传统道德的约束,可以忍受奇耻大辱,最看不起死后不能留下美名的人。如文中体现他人生观的句子,“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等,这些都表现出他的人生观,是以古人为榜样,完成自己完满的人生。(2)创作观:提出“发愤著书说”,即在逆境中著书以抒其愤,实现其人生价值。文中体现他的人生观的句子如“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等,他把著书当作实现人生价值的手段。6.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名师点拨】《报任安书》一文,贯穿全文的始终是作者内心无比激愤和痛苦的心情。“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是何等的矛盾痛苦。“是以肠一日而九迴,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这是作者痛苦挣扎的直接倾诉,而在这无比的痛苦矛盾之中,其实又蕴含着司马迁对自己受到的不公平遭遇、奇耻大辱的激愤的控诉。《史记》一书的写作,支撑着作者的精神世界,使他忍辱负重、坚忍不拔。我们仿佛看到了作者坚定的人生信念和坦荡的胸怀。[楼主]面对苦难,司马迁选择了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终于完成了《史记》;成就了他的梦想。我们面对苦难,和自己的追求,应该怎样做?[沙发]苦难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义。正如巴尔扎克所说:“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万丈深渊。”我们决不能当弱者。只有敢于挑战苦难,才能迎来自己的明天。细剖深析[板凳]苦难有时候是垫脚石、是台阶、是财富,面对苦难,我们固然不能软弱退缩。但同时,苦难也是绊脚石,是我们前进路上的一道道屏障。在情况允许的情况下,与其与苦难艰难斗争浪费时间,不如绕过这些屏障寻求其他成功之路。[三楼]“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热情歌颂了这些古代圣贤,他们虽然身处逆境,备受迫害,但并不因此而消沉,而是努力给后人留下有价值的东西。在很多时候,我们不仅仅要能抗争;还要学会忍耐,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价值才能得到最大体现。排比手法作者善于运用排比、对偶等手法。信中有许多排比句,或两句、三句为一套,或五句、六句为一套,甚至竟有一连用十句的。如“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以下,实际上是八个叠的对比,两两各自对偶,事实相因,不仅不使文章显得冗长,而且使读者欲悲欲叹,不禁为之扼腕切齿,这种写作素材积累技法借鉴富于变化的语言形式,有力地加强了文章感情的抒发和气势的表达,令人感情激荡不已。作者长久郁积在心中的悲愤,借此手法喷薄而出,有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其气势之壮阔,令人惊叹!●随堂练笔请你以“友谊”开头,运用排比手法,写三组以上的句子。1.课内素材开发在《报任安书》中,有这样一段话不能不铭记:“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适用话题]这则材料适用于“逆境”“毅力”“奋斗”“心灵的选择”“坚忍”等相关话题和材料作文中。素材积累2.鲜活素材速递日本女教师放映电影展示侵华战争日军证言2010年12月19日,大阪三重县首府津市有一场电影放映会,电影的名字叫《南京,被割裂的记忆》。63岁的松冈环把多年采访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记录,还有参加过侵华战争日本兵的证言拍成了这样一部85分钟的电影。每年的8月15日,在南京,她在大屠杀纪念馆参与和平集会;每年12月13日,在日本,她发起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证言集会,用日语告诉日本人一个个大屠杀幸存者的名字。即便是在中日关系跌入冰点的2010年,松冈环也没有停下脚步。带着电影《南京,被割裂的记忆》四处演讲,成为松冈环这两年的主要轨迹。[适用话题]本材料适用于“坚持真理”“历史不会被淹没”“敢于自省”“和平与真相”等话题。天地苍茫一根骨庞进司马迁的祠墓在陕西的韩城市。祠内有他的塑像:束高发,穿红袍,长眉入鬓,双目炯炯——那眼神,有穿透历史烟云的明晰和超凡入圣的穆然;显著的还有那一袭长及心胸的须髯,给人一份文人的傲岸和学者的庄重。据说,人受过宫刑,胡须会随之脱光,而这尊塑像,依然大须飘拂——这大概
本文标题:【优化方案】2012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第19课报任安书(节选)精品课件 粤教版必修5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995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