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立足教材,整体把握突出重点,重视细节依托考纲,化繁为简理解为先,关联记忆学习本门课程的几点心得体会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第四章教育目的第五章学生与教师第六章课程第七章教学(上)第八章教学(下)第九章德育第十章班组管理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教育”的词源1.我国古代2.西方“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作了文字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源于拉丁文“educare”,指“引出”的意思,斯宾塞“教育是为美好生活作准备。杜威“教育即生活”总之,我国古代把教育解释成“劝人为善”。《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一、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教育的本质)1.动物界的“教育”与人类的教育的动机与目的不同动物的“教育”:浅层模仿;动机是本能的生理需求,目的是维持基本的生命活动;人类的教育:复杂的社会活动;动机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存在和发展以及社会延续和发展的需要;目的是为了社会。2.动物界的“教育”与人类的教育信息传递的延续性不同将个体经验总结、抽象、提升并化为“类”经验;将类化的经验再转注给每个社会个体,是个体获得“类”的经验而“类化”3.动物界的“教育”与人类的时间延续性不同动物的教育止于个体的生理成熟;人类的教育贯穿人生始终,“终身教育”教育的概念二、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1.教育活动的实施者是人、活动对象也是人2.教育活动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培养人,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使每个人能更充分、更真实的生活,最终影响人类的发展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3.教育是一种特殊的规训方式。三、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教育(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教育的特点1.学校教育具有可控性。①有明确的教育目的,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和各级各类人才;②有组织性和系统性。2.学校教育具有专门性。①有受过专门训练的教育者——教师;②有专门的教育场所和教育设备。3.学校教育具有相对稳定性。有相对稳定的师资、教育场所、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方法、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班级组织形式、相对稳定的文化模式等。四、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终身教育(法·保罗·朗格朗)1.时间上的连续性教育贯穿于人一生的始终,具有连续性;2.空间上的延展性教育不局限于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机构等一切可以用于教育和学习的场所;3.方式上的灵活性教育方式可灵活运用集中教育、个别教育、面授或远距离教育等;4.教育角色的可变性每个人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教育者(人人当先生,人人当学生)“终身教育”概念的三个基本术语是“生活、终身、教育”教育的形态:教育的存在特征或组织形式。教育形态的分类1.按教育的正规化程度:非形式化教育形式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2.按实施教育的机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3.按教育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存在方式: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现代社会的教育等教育的历史形态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古代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机构)①教育者确定(长辈、专职的教师)②受教育者相对稳定(后辈、学生)③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出现多种学校教育机构)④相对规范的教育内容⑤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教育措施多样化)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教育)制度化教育(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资本主义国家学校教育系统从17c开始建立,到19c下半期基本形成制度化教育:主要指正规教育,既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的教育制度,它从初中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许多多专业课程和机构。我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清末,“废科举、兴学校”运动,颁布一系列全国统一的近代学制我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完备的标志:《钦定学堂章程》,1902,“壬寅学制”《奏定学堂章程》,1903,“癸卯学制”非制度化教育思潮“教育不应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设施代表人物:库姆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规划研究所首任所长菲利普·H·库姆斯)依里奇(上世纪5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育学家)家庭教育一个人在家庭这个特殊的社会结构中所受的教育,一般指一个人从出生到自己组成家庭之前所受到的来自家庭各方面的影响,包括有意识的知识传授、道德教育和无意识的家庭生活氛围的陶冶。家庭教育的功能:是儿童实现社会化的奠基教育,是调整学校教育、净化社会影响的枢纽。家庭教育的特点:1.家庭教育具有启蒙性。家庭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形式先于学校教育;家庭是人生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2.家庭教育具有随机性和经验性。3.家庭教育具有个别性。社会教育除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外的一切社会文化机构或团体对社会成员进行的教育。社会教育的特点:1.社会教育具有对象的全民性。(全民教育)2.社会教育具有地点的广泛性。(教育场所、机构的扩大和丰富)3.社会教育具有内容的实用性。(学习内容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4.社会教育具有时间的终身性。(终身教育)5.社会教育具有形式的开放性。(采用先进的信息传递手段)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一)原始教育(二)古代教育(三)现代教育教育和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具有融合性;教育具有原始性;教育具有同一性1、学校的产生条件: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准备)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求(社会条件)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现实条件)1、现代教育的特点2、当代教育发展的趋势2、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①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②阶级性、等级性③内容的保守性④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⑤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⑥出现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萌芽现代教育的特点①现代教育具有鲜明的生产性。②现代教育逐步走上了大众化道路。③现代教育内容日益科学化。④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⑤现代教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①教育的终身化②教育的社会化③教育的生产化④教育的民主化⑤教育的国际化⑥教育技术的现代化⑦教育多元化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概念)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现象:教育的外部表现形式教育问题:人们对某些具体的教育现象所进行的思索教育规律: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以及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普通教育学的任务一、理论建设1.批判和继承传统的教育理论,立足现实,构建面向未来的教育学逻辑体系。2.学习和消化西方教育学理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3.学习相邻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建立科学的教育学理论体系。4.总结和升华教育实践经验,为教育理论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实践基础。二、实践运用1.要为个体身心的全面发展提供某种规律性的东西,提供一些具体实施的原则和方法。2.为当代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论证和解释。3.研究如何使教育理论迅速而有效地转化为实践运用的问题。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代表人物:孔子、墨翟、老庄、韩非、朱熹等代表作:《论语》《学记》《师说》《语录》等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主要是古希腊、古罗马)代表人物: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昆体良代表著:《理想国》、《雄辩术原理》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一、论人性与教育的作用《论语·阳货》:“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的先天本性本来相差不大,而个性的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这是对环境与教育所造成的后天差异性的正视与肯定,隐含了人的可塑性理念。二、论教育的对象和培养目标1.“有教无类”:①作种类讲,即在接收教育对象时部分民族,没有“夷夏之防”。②作类别讲,教育对象不分贵贱,不问阶级出身,不搞“有成分论”;教育机构的设置,不应有贵族和平民的分野(西周时的国学和乡学)。2.培养目标“士——君子”,即治术人才:士、君子、士君子、君子儒、圣人三、教育内容的道德中心主义——忠、孝、仁、爱四、知识教育的原则方法——因材施教、学思结合、学以致用《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人不到他倾全力尝试了解事理却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我不会去启示他。不到他尽全力想表达其内心想法却想不到合适言词的程度,我不会去开导他。如果告诉他一个角落是这样的,他还不能推悟出其它三个角落也是一样的,那我就不会再多说什么了。墨子(名翟,字仲尼,墨家学派创始人)一、“素丝论”与教育的作用人的本性是没有善恶之分,犹如“素丝”;教育作用受客观环境制约,教育能够改变社会环境和人性。二、重视科技知识的教学内容观墨学和儒学在教学内容方面最显著的差别是对于科技知识的看重与否。墨学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因此,墨子实学实用的人生态度,是以科学知识和技能作为内容或基石的。三、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1.亲知:直接知识,从自身经历和体验中得来;2.闻知:间接知识,获自文字记载或他人的言传;3.说知:类推而来的知识,凭借固有的知识推论而来。《学记》(《礼记》中的一篇)《学记》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系统的教育理论著作。全文1229个字,集中论述了教学论问题。1.教学相长。深刻揭示了教育学之间的辩证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2.尊师重道。一方面高度评价教师的作用,要提高教师的社会政治地位;另一方面又对老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3.藏息相辅。认为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必须兼顾,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学习与休息兼顾,使学生乐学而亲师。4.豫时孙摩。豫是预防,预防不良倾向产生的教育原则;时是及时,善于抓住适当时机及时施教的教育原则;孙是按顺序不越级,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摩是相互观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发挥集体作用的教育原则。5.启发诱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主动性,做到“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要求教师积极发挥主导作用,而不能代替学生思考。6.长善救失。要求教师懂得教育的辩证法,坚持正面教育,重视因材施教,善于因势利导,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将缺点转化为优点。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古希腊)“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在进行讲学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师生之间对话的方法,一般称为“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法”主要由讽刺、定义、助产术三步组成。讽刺是就对方的问题不断提出追问,迫使对方陷入矛盾,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术是帮助对方自己得出结论;归纳和下定义时从各种具体的事物中找出事物的共性,形成一般的概念,再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苏格拉底法的主要特点是通过与学生的对话来获得对事物的认识。由于这种对话不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强制性灌输上,而是建立在与学生的共同讨论,从具体到抽象、从已知到未知的基础上,有利于思维的训练和真理的发现,因而,对以后西方教育教学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当然,这种方法的使用需要一定的条件,如受教育者须有探求真理的愿望和热情;受教育者必须就所讨论的问题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教育的对象更适合有一定推理能力的成年人。柏拉图(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古希腊)《理想国》1.重视对儿童的早期教育,认为从小养成的习惯会成为第二天性。应从小对儿童进行讲故事和音乐教育,但歌词曲调、故事内容要经过检查;从小对儿童进行体育训练,培养吃苦、耐劳和勇敢的品质。2.培养的最高目标是哲学家兼政治家——哲学王。3.强调对女子也应该与男子一样进行教育。4.人从“现实世界”走向“理想世界”的重要途径是教育。5.《理想国》中国家化的教育思想:理想国家的建立和稳定依赖于教育,教育是建立理想社会、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
本文标题:教育学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029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