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目录第2讲第3讲第4讲第5讲第6讲第7讲第8讲第9讲第10讲第11讲第12讲第13讲第14讲第15讲第1讲制作:王红婵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社会PrivateE-mail:feieryan@sxu.edu.cn版权所有请勿翻印本讲主要内容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的形成与确立一、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的确立及“以苏为鉴”的探索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作用及局限毛泽东“以苏为鉴”的探索与实践(一)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与确立新中国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是在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所有制结构的改造计划体制的形成1949-1950处理外国在华企业,没收官僚资本,调整民族工商业的关系,确立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对国营经济进行计划管理,并通过调整产销关系,改组旧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初步把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置于国家的控制和监督之下。1950-1953投资新建新的国营企业,国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地位进一步巩固1953-1956对农业进行互助组——初级合作社——高级合作社、手工业进行生产小组——供销合作社——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到全行业的公私合营的社会主义改造对重点建设项目实行统一的管理;对粮食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国营企业和部分公私合营企业实行以直接计划和实物调拨为主的管理;对财政、信贷和工资等实施统收统支、统存统放和统分统配。工商界人士和广大群众一同欢呼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形成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国营经济为主体,指令性计划为特征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在新中国的形成决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一系列深刻、复杂的社会历史根源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必然性:第一,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的客观需要。第二,“苏联模式“在理论上和实践中的示范效应。第三,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156个重点项目(二)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作用及局限计划配置方式的缺陷反应不灵敏、思想禁锢长期短缺积压、效率低下(三)毛泽东“以苏为鉴”的探索与实践毛泽东同志毕生最突出最伟大的贡献,就是领导我们党和人民找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为古老的中国赶上时代发展潮流、阔步走向繁荣昌盛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选自《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座谈会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03-12-26-1从1955年下半年开始到1956年上半年,毛泽东通过对建国以来经济建设的考察和听取国家34个部委(包括直属局)和部分省、市、自治区党委负责人的汇报后,分别在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2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和5月2日召开的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题为《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在报告中,鉴于苏联在经济建设中的缺陷和弊端,以及中国自已目前存在的问题,毛泽东提出了要“以苏为鉴”,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想主张。”“三个主体、三个补充”“大跃进”为了扭转“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造成的严峻经济形势,纠正“左”的倾向和做法。毛泽东主持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议,批评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中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废除商品和货币流通,实行产品的无偿调拨、剥夺农民等错误的观点和做法。毛泽东还对价值规律的作用给予了特殊的评价,他说:“算账才能实行那个客观存在的价值法则,这个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只有利用它,才有可能教会我们几千万干部和几万万人民,才有可能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否则一切都不可能。”这些思想和认识较前人已有了很大的进步,在某些方面甚至于有所突破,但是从总体上看,尚未从根本上冲破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的框架,而且在实践中也缺乏一贯性。“文化大革命”二、市场取向的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1977年7月,历经磨难,三起三落的邓小平又重新登上了政治舞台。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中指出:“现在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权力过于集中,应当有计划地大胆下放,否则不利于充分发挥国家、地方、企业和劳动者个人四个方面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实行现代化的经济管理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必须在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同时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1981年6月十一届六中全会”1982年召开的党的十二大,再次重申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改革原则。第二阶段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4—19871984年初邓小平对深圳、珠海、厦门三个经济特区进行了实地考察。特区的改革开放实践使邓小平亲眼看到了市场经济的活力,也验证了他提出的“社会主义也可搞市场经济”论断的正确性。“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在1985年10月会见美国时代公司组织的美国高级企业家代表团时,他说:“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计划与市场的作用都是覆盖全社会的,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应有机结合”。同时提出建立“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运行机制。“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南方谈话”第三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92年以后(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策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全新的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它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邓小平提出的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以及不犯错误不可能,要争取犯得小一点,遇到问题就及时调整的改革方略,使中国人在选择经济制度变迁的方式时,超越了“经典模式”的限制和传统观念的局限,获得了巨大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改革道路。”“摸着石头过河”经济体制的转型是从农村向城市逐步推进的“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小岗村事件”5070生产队99.5%1983年底实行生产责任制农户数97.8%5070生产队97.1%其中包干到户农户数94.5%转型是由体制外向体制内推进的温州民营经济快速崛起并迅猛发展国有企业中国的转型是由沿海向内地逐步推进的深圳市中心珠海大桥汕头特区厦门特区经济体制的转型是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逐步推进的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江泽民(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殊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包含着两个搞清:一是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一是搞清什么是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价值规律市场机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市场经济是市场机制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调节和对资源进行配置中起基础作用的商品经济。价格机制第一,独立的市场主体第二,开放的市场体系第三,有效的宏观调控第四,健全的社会保障第五,完备的经济法规市场经济体制的一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同点区别点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一般规则所有制基础不同宏观调控的优势不同分配制度不同生产目的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第一,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基础之上。第三,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有序运行。第二,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第四,以实现共同富裕为基本原则和最终目标。(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1993年11月14日,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具体步骤和实现途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现代企业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十五大正式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十五大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主要原因: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社会服务对公有制经济的再认识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再认识对公有制经济地位的再认识“两个毫不动摇”“一个统一”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十四大以来的十年,是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加大除旧布新力度的十年,改革在不少领域取得重要突破,推动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第一,国有经济一统天下的垄断格局被基本打破,产权主体多元化的市场结构已经初步形成。我国工业总产值中经济成分变化年份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集体工业城乡个体工业其他经济类型工业197877.622.4——198076.023.5—0.5199054.635.65.44.4199828.538.318.919.9所有制结构发展趋势:◆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都将获得更大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从无到有,现在已占GDP的三分之一。◆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非公有制经济则是生力军,或方面军。第二,价格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已经确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初具规模。第三,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换的步伐加快,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宏观调控体系已经初步形成。第四,平均主义、大锅饭式的分配制度基本打破,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格局不断发展。第五,稳步推进的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初步形成了以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及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的“社会安全网”。一般来说,市场化指数在0-15%为非市场经济,市场化在15%-30%为弱市场经济,市场化在30%-50%为转轨中期市场经济,市场化在50%-65%为转轨后期市场经济,市场化在65%-80%为欠发达市场经济或相对成熟市场经济,市场化在80%以上为发达市场经济或成熟市场经济。参见顾海兵:“对当前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判断”(载《经济与管理》,6-7页,北京,2001年,第1期)和李晓西教授主编:《2003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3年)35%5%市场化指数60%90年代中期21世纪初20世纪80年代改革30年来尤其是十四大以来中国经济体制发生的根本性变化。中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发展中的市场经济国家”。“党的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指出:从现在起到下世纪的前十年,是我国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要有新突破。”(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十六届三中全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口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对社会管理
本文标题: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045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