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布鲁克斯情报学思想研究目录1布鲁克斯简介2布鲁克斯情报学思想3情报学理论基础贝特拉姆·克劳德·布鲁克斯1910年7月2日出生于英格兰北安普顿的威灵巴勒1932年,他从牛津大学毕业,1935年获得硕士学位1956年,晋升为伦敦大学的高级讲师,执教于伦敦大学1966年,他被邀转到伦敦大学图书馆档案室研究生院任高级讲师贝特拉姆·克劳德·布鲁克斯1984年,他被邀到伦敦城市大学情报科学系任客座教授1948-1968年间,他曾任“英国技术情报交流学会”的秘书,后为该学会主席1955-1965年间,他是“英国科学哲学学会”会员并任秘书1970-1980年,Brookes任国际文献联合会(FID)情报学理论分委员会委员。十二个问题文献计量学情报学理论基础布鲁克斯情报学思想十二个问题(1)什么是情报?(2)什么是知识?(3)情报与知识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4)情报科学与情报研究有什么不同?(5)我们怎样去理解情报?(7)我们需要在定量分析那些超出常规的设计时进行新的探讨吗?(8)是什么现象使情报学家发生兴趣?(9)情报科学有理论框架吗?如果有,那么它是什么?(10)什么是我们的哲学基础?(11)对于实践者来说,情报科学的价值是什么?(12)我们对人类的知识是否作出了贡献?文献计量布鲁克斯对情报学的研究开始于对文献计量学方面,可以被看做是文献计量学界的绝对权威。1968年布鲁克斯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关于“布拉德福定律”的论文,在后来的二十几年中他发表了几十篇情报计量学的论文,一直到1987年他仍在此方面有所著述,他为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和应用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布鲁克斯将简单的数学模型用于情报学理论的发展,进而拓宽了理论研究的范围,也使得情报计量学(Informetrics)这个名称开始使用。布鲁克斯的统计分布建立于洛特卡(Lotka)、布拉德福(Bradfod)和齐夫(Zipf)这些当时已人所共知的经验定律的基础之上,以更简便的技术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形成图书馆员的实践兴趣与情报学家的理论兴趣的融合。情报学理论基础——波普尔的三个世界1972年,波普尔出版《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一书,提出了著名的“知识进化论”和“三个世界”的理论。波普尔认为,宇宙至少是三元的:世界1为物理实体和物理状态的客观世界,世界2是人的精神的、经验的、意识的世界,而人类心灵的产物、客观知识和思想内容,如书籍、艺术作品的逻辑内容则属于具有自主进化性的知识世界3。布鲁克斯独尊波普尔的科学哲学观点。在《情报学的基础》中明确地宣称:“图书馆学者和情报学者的实际工作可以归结为收集和组织‘世界3’的记录,以资利用。而其理论工作可以归结为要研究‘世界2’和‘世界3’的相互作用。”布鲁克斯认为情报学所需要的基础应的总合,它体现在文献以及音乐、艺术、科学技术等人工产物之中。布鲁克斯说:“波普尔的世界3不能不引起图书馆学家、情报学家的注意,这是因为它是第一次从纯粹实用观点以外的角度,为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的专业活动提供了理论根据。”波普尔三个世界与情报学波普尔忽略了“情报”这一概念,他提出的三个世界的模型是不完全的,布鲁克斯认为每个世界的不同不仅在于所含内容不同,其空间也有所不同。每个人都有一个精神空间,但是人类的精神空间必然存在共同特征,这些可能是世界三的人工产物,我们需要考虑用什么方法来测度世界二和世界三当中我们认为有必要测量的一切,使世界三有组织化,能够提供客观知识的统一认识。情报学基本方程布鲁克斯提出了描述情报与知识结构关系的基本方程:K[S]+△I=K[S+△S]式中,K[S]为原有的知识结构;ΔI为情报的改变量;ΔS为改进的效果,K[S+ΔS]为新的知识结构。因此,“情报就是使人原有的知识结构发生变化的那一部分知识”。布鲁克斯指出这个方程是拟数学形式的,是为了强调人们对知识的增长了解得太少,他强调知识增长并非如数学公式一般单纯地叠加,而是整体知识结构的某种调整。尽管布鲁克斯提出的方程简单粗糙,但毕竟第一次揭示了情报与知识的内在联系,指明了情报学的奋斗目标。因此,布鲁克斯基本方程对描述情报的本质、情报作用的机理、情报引起的知识增长过程都是很直观和明确的。情报学基本方程在企业知识创新中的应用在企业中,当新的知识(ΔI)被员工接收时,它不是以时间顺序排列在原有的“知识单元”之后,而是与原有的部分“知识单元”发生作用,使新识与原有知识融合在一起,“知识单元”重新排列,形成新的知识结构K(S+ΔS)。从知识创新的概念来说,布鲁克斯结构方程式已经描述了情报ΔI能够激活原有的知识结构K(S),而使其发生变化,形成一种与原有知识结构既有一定联系又有明显区别的新的知识结构K(S+ΔS)。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是知识创新的形式之一。布鲁克斯基本方程式实际上揭示了情报与知识创新之间的内在联系。布鲁克斯情报学观点经历了时间的考验,仍适用于现今以知识为核心的时代背景下的知识创新的要求,并且它也能为企业知识创新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指导。频数—位次统计学与频数统计学布鲁克斯以152个作曲家及其作品被录制的唱片数为数据,详细论述了频数-位次统计的原理以及由此而导出的等级分布函数的特征。从理论上证明了频数-位次统计比传统的频率统计保留了更多的经验数据和信息,更能充分揭示与人类个体行为相关的种种特性。将152个作曲家按照唱片数量分为十五个等级,获得频数-位次曲线,曲线开始时以接近直线的形状上升,然后偏离直线下降,数据显示出马太效应。由此说明,这一方法可以把产生定量输出的情报“源”作为个体来处理,可以获得更多的情报,更逼真的反应社会现实。频数-位次统计学与频数统计学传统的频数统计会表现为一段较长的延伸的底坡的单面山坡形状,与频数-位次分析相比舍弃了87%可能利用的经验情报。但是当时频数-位次统计没有得到广泛应用,按布鲁克斯的分析,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传统的统计学在过去10多年时间里,已经发展起较为完善的理论和技巧,频数-位次统计方法则处于原始阶段,刚开始发掘多其次,传统的统计学在研究物理粒子或类似物理粒子的一切实体的运动状态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使得人们不加考虑地将其搬用任何领域;第三,人们习惯于在物理规范支配下来解决各类问题的定量测度。对数透视原理布鲁克斯的对数透视原理(Logarithmicperspe。tive)实质上源于心理物理学中的韦伯一费希纳定律。19世纪中叶,德国著名的心理物理学家韦伯(.Weber)和费希纳(Feehner)为了严格地测量人的感觉,提出了下述公式:Z=logXZ为在此距离上观察该对象同一侧面时,其各边的表现长度,X为被观察对象与观察者之间的距离,即物理距离。公式说明对象的表现距离与其物理距离的对数成正比。对数透视原理布鲁克斯在研究情报学的定量测度时,受到韦伯一费希纳定律的启发,并在此基础上作了大胆地开拓。他指出:如果我们的感觉机构按某种对数规则工作,那么我们所有的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系统都可能按某种对数方式工作。这就是布鲁克斯的对数透视原理。布鲁克斯设想了一个抽象的信息空间,该空间属于物理空间,其中潜在信息(PotentialInformation)均匀分布。然后他将对数透视原理应用于该空间,导出了下述公式:][anandxxnaa与布拉德福定律的表达式相同马费城教授仔细分析后发现,等级排序的布拉德福处理方法和透视观察的实质是一样的。都反映着某种由大到小,由多到少,从高到矮的同类对象排列起来后呈现的分布规律。只不过前者是直接将这些对象的数据排在对数尺上,而后者则是用对数尺去量度由近及远的同类对象。如一系列等高的园柱依等距离沿着我们的视线排成一列,根据对数透视原理可知,离我们越远的园柱就会越矮,形成等级排列。因此它们具有相同的分布函数是不奇怪。但布鲁克斯在研究中没有揭示二者相同实质。对数透视原理对数透视原理布鲁克斯提出的对数透视原理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前提之上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四点:①宏观上信息空间密度均匀,微观上每篇文献包含的知识、信息量相等;②知识、信息获取者的接受能力相同;③知识、信息的获取没有其他辅助工具或技术的支持;④知识的继承性好。这些假设都是在当时的信息环境下提出的,属于对数透视原理的经典理论,它很好地解释了传统信息环境下人们信息行为的现象和规律。知识地图知识地图亦称认识地图、认知地图。这一术语最早是由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托尔曼(E.Tolman)提出来的。布鲁克斯在情报学界第一个提出了运用认知地图原理组织知识的设想。布鲁克斯在《情报学的基础(四):情报学:变化中的范式》一文中,主张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潜力,把静态的知识结构活化,并且富有想象力地描绘了体外知识仓库——体外大脑。布鲁克斯的愿望是,按知识的逻辑结构找出人们思维的相互影响的链接点,把它们像地图一样标示出来,展示知识的有机结构。布鲁克斯情报学思想在我国的传播和影响第一次热潮翻译论著第二次热潮专业教育第三次热潮知识地图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信息计量学》、《文献计量基础》、《知识网络及应用》、《情报科学导论》等一批情报学专业教材的陆续出版,布鲁克斯的情报学思想开始融入到了我国的情报学专业教育中。布鲁克斯的情报学思想在我国传播的初始阶段学术界更多的是其论著进行翻译,可查证到的国内对其论著进行翻译始于1981年,为李世雄对布鲁克斯的《情报科学基础》的翻译进入21世纪,知识社会的到来,布鲁克斯提出的知识方程再次引起了业界的关注。同时,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学术界再次对布鲁克斯的对数透视原理和知识地图投入了研究与探讨。,企业知识地图、图书馆知识地图、智能信息系统知识地图都将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可能。_情报学Thankyou!
本文标题:布鲁克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098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