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森林资源调查江西省林业调查规划研究院主要内容1、历史沿革2、调查类别3、存在问题4、主要对策一、历史沿革㈠国外森林调查技术发展概况1、目测阶段,19世纪以前,欧洲2、小面积每木实测阶段,19世纪初,中欧3、带状调查估测阶段,19世纪40年代,瑞典一、历史沿革㈠国外森林调查技术发展概况4、开展抽样调查,建立连清体系,1920年后,北欧、北美芬兰,1922年开始建立,最初每10年一次,后改为每5年一次瑞典,1923年开始建立,最初每10年一次,后改为每5年一次美国,1930年开始建立,每10年一次奥地利,1952年开始建立,每10年一次日本,1953年开始建立,每5年一次德国(原东德),1961年开始建立,1年一次俄罗斯(前苏联),1969年开始建立,摆脱照片结合目测一、历史沿革㈡国内森林调查技术发展概况1、20世纪50年代⑴1950年4月,在沈阳农学院和哈尔滨东北农学院先后举办了两期森林调查干部训练班,400人参加培训。⑵1950年12月,我国第一支森林调查队伍成立,即东北人民政府农林部林政局林野调查队,队员107名,开展了长白山、小兴安岭林区森林调查。⑶1951-1953年,全国各省、市先后成立林野调查队。⑷1955年,利用航片进行林班、小班区划和林分调查,使我国的森林调查方法从方格网调查法发展到目测调查。⑸1957年,引进、应用角规测树技术,使之成为目测调查的辅助工具,减少了调查员目测调查的主观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调查质量。一、历史沿革㈡国内森林调查技术发展概况2、20世纪60年代1964年,引进并试验成功森林分层抽样技术,使我国森林调查技术由目测技术体系发展到抽样实测技术体系,完成了我国森林调查技术发展的一次重大改革。一、历史沿革㈡国内森林调查技术发展概况3、20世纪70年代1973年,在大兴安岭吉文林业局和湖南省会同县开展了以县(局)为总体的抽样调查试点,并在全国推广。1974-1976年,全国森林资源调查,1977年汇总后,,取得了全国森林资源95亿立方米,森林面积12186万公顷的森林资源数据。1978-1980年,用系统抽样方法以省为总体,建立了除港澳台、西藏、上海外的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一、历史沿革㈡国内森林调查技术发展概况4、20世纪80-90年代⑴开展连清复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25万个固定样地的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完善提高。⑵采用计算机处理数据。⑶引进3S技术,主要是推广应用GPS全球定位技术。一、历史沿革㈡国内森林调查技术发展概况5、21世纪第一个10年推广应用3S技术一、历史沿革㈢我省森林调查技术发展概况1、1920年开始,植物学家和教育家胡先骕教授在我省各地调查采集了大量的植物标本,为查清我省森林植物资源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2、1955年,利用航片判读,结合其它调查方法,对我省森林资源进行了第一次调查,取得了初步成果。3、1965年,我省引进抽样调查技术,在铜鼓县西河林区分层抽样试验。一、历史沿革㈢我省森林调查技术发展概况4、1974年5-7月,在婺源县开展了以县为总体、用1:5万地形图、以系统抽样和不成图的双重分层抽样方法进行试点。5、1974年8月-1975年9月,全省在多林县和少林县分别用系统抽样和双重分层抽样方法对全省91个县(市)开展了全面清查,即“四、五”森林资源清查,这是全省第一次在同一年时间内用同一方法完成的以县为单位的最完整、精度较高的调查。一、历史沿革㈢我省森林调查技术发展概况6、1976年开始在永新县曲江林区二类调查试点,用分层抽样、角规点抽样、目测与实测回归估测、角规与实测回归估测、小班目测调查、小班角规典型调查等6种方法进行二类调查。7、1977年,建立了以省为总体的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8、1978年-1982年,在全省开展了以县为单位,用抽样控制总体蓄积、用小班调查落实地块的方法进行二类调查。一、历史沿革㈢我省森林调查技术发展概况9、1983年,连清开展了群团抽样最优间距试验,1984年计算机数据处理试运行。10、1996年,连清为联合国援助森林资源监测项目江西省试点。11、1998年,在崇义县开展林业分类经营试点;1999年,完成了全省林业分类经营县级森林分类区划调查。二、调查类别1、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简称一类清查)2、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简称二类调查)3、森林采伐更新作业设计调查(简称三类调查)4、年度森林资源核查5、各类专项监测和调查。各类专项监测包括野生动植物、湿地、沙化土地和森林生态效益定位监测,专项调查包括土壤、植被、立地条件、森林资源更新等调查。二、调查类别㈠一类调查(连清)•以掌握宏观森林资源现状与动态为目的,以省(市、自治区)为总体,以抽样调查为基础,利用固定样地为主进行定期复查的森林资源调查方法,5年为一周期进行定期实测,是全国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任务是定期、准确查清全国和各省森林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消长动态,掌握森林生态系统的现状和变化趋势,对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进行综合评价。•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成果是反映全国和各省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制定和调整林业方针政策、规划、计划,监督检查各地森林资源消长任期目标责任制的重要依据。二、调查类别㈠一类调查(连清)•主要对象:森林资源及其生态状况,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土地利用与覆盖(包括地类、植被类型的面积和分布)、森林资源(包括森林、林木和林地的数量、质量、结构与分布,森林按起源、权属、龄组、林种、树种的面积和蓄积,生长量、消耗量及其动态变化)、生态状况(包括森林健康状况与生态功能,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土地沙化、湿地类型的面积、分布及其动态变化)。•总体抽样精度要求。以全省国土面积为总体,按95%可靠性指标,全省有林地面积精度要求在95%以上,全省人工林面积精度要求在90%以上,全省活立木总蓄积量精度要求在90%以上),全省活立木总生长量精度要求在85%以上,活立木蓄积净增量作出增减方向性判断。二、调查类别㈠一类调查(连清)•江西省连清从一开始就是按4×4公里布设了0.08hm2方形样地10451个;1996年连清,根据CPR91/151项目研究成果,经过计算抽取样点纵横坐标值能被8整除的一套样本总体各项抽样精度均达部颁规定要求,复查样地数量改为2610个,由于2个落在省外,所以我们最近几期都是对8×8公里布设的2608个地面固定样地进行复查,同时对按2×1公里布设的83553个遥感判读样地进行目视判读。•1977年建立了以省为总体的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后,我省开展了1983、1988、1991、1996、2001、2006年共6次复查。•2011年进行第7次连清复查。二、调查类别㈡二类调查•以行政县(市、区)森林经营单位为调查基本单位(包含国有林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设置固定样地和区划固定小班为主,5年为一周期进行定期实测。•主要任务是查清森林、林地和林木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与分布,客观反映调查区域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综合分析与评价森林资源与经营管理现状,提出对森林资源培育、保护与利用意见。•调查成果是建立或更新森林资源档案,制定森林采伐限额,进行林业工程规划设计和森林资源管理的基础,也是制定区域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林业发展规划,实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和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指导和规范森林科学经营的重要依据。二、调查类别㈡二类调查•调查方法采取地面调查为主、地面调查与遥感判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地面调查采用小班调查和固定样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通过固定样地调查(复查),估算总体蓄积、计算间隔期内森林资源消长变化,并控制和平差小班蓄积;通过小班区划调查,把森林资源落实到山头地块。遥感判读作为补充调查,利用卫星遥感影像资料,辅助判读森林地类、林种和树种等重要因子,提高小班区划、调查的效率和精度。•调查内容是以森林资源各类面积、蓄积现状及其动态变化为主要内容,核对调查范围内的各种境界线,并在经营管理范围内进行或调整经营区划。根据以往资源调查成果的可利用程度,兼顾调查与森林资源有关的自然地理环境、生态环境、森林更新、森林灾害、森林经营条件等内容。二、调查类别㈡二类调查•精度要求。按95%可靠性指标,系统抽样调查精度要求为:重点林业县总体蓄积量、生长量、消耗量抽样精度分别达到85%、80%、75%;一般县总体蓄积抽样精度达到80%;重点国营林场副总体蓄积抽样精度为80%以上。•我省分别于1978年-1982年、1987-1989年、1993-1994年、1999年、2002-2004年、2009年开展了6期全省性的县级森林资源二类调查。•2009年全省将完成63855个固定样地、150万个小班(约1150万宗地)的外业调查。山上部分样地、小班调查数据及代码表输入计算机,小(细)班图形矢量化即将全面推进,今年年底要公布调查结果。二、调查类别㈢三类调查•以某一特定范围或作业地段为基本单位,采用地面实测和抽样调查方法,根据调查目的对每个作业地段的森林资源、立地条件或更新状况等进行详查,满足基层单位安排林木采伐、更新造林等具体林业建设作业。•三类调查为作业设计而进行的森林调查。如伐区调查,林分抚育,改造调查。目的是查清一个伐区内,或者一个抚育、改造林分范围内的森林资源数量、出材量、生长状况、结构规律等,据以确定采伐或抚育改造的方式,采伐强度,预估出材量以及确定更新措施、工艺设计等。•三类调查是企业、大户、林农经营森林,实现永续利用的手段,应在二类调查的基础上,根据规划设计要求逐年进行,使森林资源落实到具体的伐区或一定范围的作业地块上。二、调查类别㈣年度森林资源核查•为确保森林资源增长量略大于或等于其消耗量,杜绝超额采伐,省、设区市林业部门按照森林资源管理要求,积极配合国家林业局加强年度森林资源核查,以地面调查为主,掌握加工企业耗材,重点考查辖区落实采伐限额和加强生态建设的情况。二、调查类别㈤生态公益林监测•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在2001年试点的基础上,2004年已在全国大范围内推开,除了中央补助实施的面积之外,各级地方政府也相继采取扶持政策,加大对生态公益林的补偿,江西省于2004年起全面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国家重点和省级补偿公益林共计5100万亩公益林。•为了及时了解和评价公益林区域的森林生态状况和生态效益,正确反映森林对生态环境改善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科学评价生态公益林建设成效,为政府制定和调整生态建设的方针政策、加强公益林的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全面开展公益林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监测及效益评价已成当务之急。由于重视不够,经费投入不足,基础工作滞后,该项工作处于准备阶段。•为确保森林资源增长量略大于或等于其消耗量,杜绝超额采伐,省、设区市林业部门按照森林资源管理要求,积极配合国家林业局加强年度森林资源核查,以地面调查为主,掌握加工企业耗材,重点考查辖区落实采伐限额和加强生态建设的情况。二、调查类别㈥湿地监测采用点面结合、遥感与地面野外核查结合、固定监测点连续观测的方法,对湿地自然状况、生物多样性、周边社会经济状况及影响、保护与开发利用现状、湿地类型面积与分布、土地利用状况、湿地管理现状、影响湿地的主要环境因子等内容进行监测,为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资源提供信息服务和决策依据,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三、存在问题•1、资金投入不足。•2、仪器设备、技术手段落后。•3、调查技术人员短缺,素质亟待提高。•4、森林资源档案建设滞后。•5、效益不高。•6、数表更新不及时。四、主要对策•1、制定工作定额和取费标准•2、采用新设备,推广新技术•3、加强队伍建设和技术培训•4、加强档案建设•5、提高效益•6、编制新数表二、调查类别㈥湿地监测采用点面结合、遥感与地面野外核查结合、固定监测点连续观测的方法,对湿地自然状况、生物多样性、周边社会经济状况及影响、保护与开发利用现状、湿地类型面积与分布、土地利用状况、湿地管理现状、影响湿地的主要环境因子等内容进行监测,为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资源提供信息服务和决策依据,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平面位置空间位置何齐发,137079103
本文标题:森林资源调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101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