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北京大学医学部毛概练习题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一)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1、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从空想——科学;16——19世纪中叶•从理论——实践;1871年——1917年•从一国胜利—多国实践.1944年-1949年•(1)从空想——科学;16——19世纪中叶•16世纪:英国莫尔《乌托邦》社会主义思想萌芽•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来源。恩格斯明确指出:“德国在理论上的社会主义永远不会忘记,它是依靠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这三位思想家而确立起来的。”•1848年《共产党宣言》科学社会主义诞生。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共和国的雏形。•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建立,把社会主义主张变成现实。⑶从一国胜利—多国实践.1944年-1949年•苏联社会主义建立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苏联的鼓舞下,从1944年到1949年,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波兰、捷克、朝鲜、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越南、民主德国、匈牙利和中国等11个国家先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2)从理论——实践;1871年——1917年•2、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挫折•(1)成就:•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中国以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⑵挫折:苏联解体东欧各国剧变社会主义国家由原来15个减少到5个。中国,朝鲜,越南,老挝,古巴(二)我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及其理论成果1.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毛泽东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同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相联系的,也是同如何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相联系的。2)毛泽东就向全党提出,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这场探索取得的主要理论成果:1)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为鉴戒,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2)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国家。3)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提出“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总结、探索的初步成果。《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1)农轻重的比例关系(2)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关系(3)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4)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关系(5)中央与地方的关系(6)党与非党的关系(7)民族关系(8)革命与反革命的关系(9)是非关系(10)中国与外国的关系4)鉴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强调党的中心工作和主要任务转为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1956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鉴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强调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5)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的学说。•1957年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第十一次会议上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报告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的运动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6)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并提出发展工业必须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的工业化方针。7)在经济建设中,搞好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在社会主义发展速度上,忽视了中国自身的国情在政治上夸大国内阶级矛盾和斗争,把已经不属于阶级斗争的问题仍看作阶级斗争。党过去长期处于阶级斗争的环境中,对全国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科学研究。这些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是缺少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表现原因党的指导思想逐渐发生了“左”的偏差(一)党对社会主义认识发生曲折的原因(二)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一阶段,走俄国人的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最初探索第二阶段,走自己的道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崭新探索20世纪50年末60年代初的探索20世纪50年末60年代初,毛泽东在总结“大跃进”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探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主要包括:深化了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认识对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提出要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提出对国民经济发展要保持有效的宏观调控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粮食大丰收的场面一是深化了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认识玉门油矿二是对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一是在所有制结构方面的探索二是在管理体制方面的探索八大以后,陈云主持体制改革工作,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一是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济是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的补充;二是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三是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它的主体,一定范围内的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的补充。三是提出要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恢复农村集市贸易,活跃农村经济价值规律是一个伟大的学校,只有利用它,才有可能教会我们的几千万干部和几万万人民,才有可能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否则一切都不可能。——毛泽东四是提出对国民经济发展要保持有效的宏观调控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在京召开。图为毛泽东在会上讲话。全会通过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七千人大会:1962年1月,中共中央在京举行扩大工作会议,毛泽东在会上讲话。对近几年工作中的缺点及错误承担了责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虽然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犯过包括”文化大革命”这样严重的错误,遭受了重大挫折,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在经济建设上所取得的成就仍然是巨大的。这就为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提供了基础。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刚刚实行改革开放之际,针对一些人因政策的调整而产生的困惑和疑虑,邓小平在论述怎样才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问题时,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一)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形成过程第一阶段,“社会主义本质”概念的提出。•1980年5月,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二阶段,邓小平认为只有先解放思想才能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总结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作“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的历史教训,经过深邃的思考,创造性地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新的概括。首先认为:只有先解放思想才能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开始陆续从反面提出什么不是社会主义。他先是提出:“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进而强调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使用这种方法,邓小平后来又陆续阐述了“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这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不断深化,也是他有别于他人阐述社会主义问题的新方法、新思路。第三阶段,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雏形1985年邓小平指出:“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1991年他明确断定,“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邓小平反复强调的是两个问题,一个是必须使社会生产力得到比较迅速的发展,一个是必须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两个问题,构成后来形成的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核心内容。第四阶段,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最终形成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改革进入到攻坚阶段。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在回答社会主义能不能搞市场经济时,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前提)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手段)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最终目标)图示: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容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概括,一方面强调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这一概括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同时又赋予了社会主义以新的含义和时代内容。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二)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科学内涵1、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每一个新的社会制度中的固有的历史使命和根本任务,因此过去人们不把它作为体现社会制度属性的范畴。突破了过去离开生产力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传统观念,是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得以提高。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揭示了社会主义在经济关系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南街村幼儿园首先,消灭剥削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消灭剥削制度,二是消灭剥削现象。其次,我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能把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要求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完全做到。第三,强调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共同富裕,揭示了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邓小平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的结合。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即从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为动力开始,到解决所存在的剥削和两极分化的基本社会问题,直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邓小平在本质论断中用了五个动词: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前提,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手段,达到共同富裕是最终目标。在动态中展示了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沟通了社会主义的现实与未来。2、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这个重大判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是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作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重大判断。邓小平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主要强调关于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特征,进一步深入到实现共同富裕这个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上。(一)在理论上,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南街村的东方红广场(二)在实践上,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揭示,为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根本的指导原则邓小平指出:“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没有丢毛泽东。老祖宗不能丢啊!问题是要把什么叫社会主义搞清楚,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搞清楚。”一、发展才是硬道理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三、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马恩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列宁也指出:“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利益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力。”“所谓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比较旧时代生产关系更能够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的性质,就是指能够容许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
本文标题:北京大学医学部毛概练习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120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