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主要内容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二、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1.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之后,毛泽东提出“以苏为鉴”,走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并对这一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取得了许多方面的初步成果。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成功探索的理论成果主要体现在《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两部著作,时间集中在1957年之前。在起草《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过程中,邓小平同志曾经对这段历史作过一些很重要的论述。他指出:“建国头七年的成绩是大家一致公认的。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搞得成功的,很了不起。这是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重大贡献。”“总结起来,一九五七年以前,毛泽东同志的领导是正确的。”2.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发生曲折从1956年到1966年,是党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发生曲折的十年。这期间,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经历了两个发展趋向:一个是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发展趋向,形成了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政治观点和方针政策,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这主要是指1956年八大一次会议前后一年多的探索、1959年庐山会议以前八九个月的探索和1960年冬天以后五年调整的探索中所取得的积极成果。另一个是错误的趋向,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形成了一些错误的理论观点和实践经验。这主要是因为,在当时社会主义运动历史不长,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更短,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非常有限的。过去又长。•期处于战争和激烈的阶级斗争环境中,对于迅速到来的新生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全国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科学研究。(这一点在建国大业中也有反映:搞革命我们在行,搞经济建设我们还要学习)•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奋力开辟•文化大革命中严重的左倾错误促使我们党开始思考,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1956年以后,我们同西方国家缩小的差距为何又重新迅速扩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为什么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和提高?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为什么没能始终如一地得到体现?••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又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十一届三中全会可以说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通过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这次会议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决定,决定实行改革开放。这实际上就是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中国从一种僵化封闭的状态转向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也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中,邓小平带领全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最终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邓小平理论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科学地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第二节社会主义的本质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及其内涵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新探索,可以追溯到20世纪六十年代初期。1962年邓小平就提出了从发展生产力的角度理解社会主义的新思路,到1980年5月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再到1992年,南方讲话中作出明确的概括,整整历时了30年!所以,可以说,这是一个凝结着社会主义实践和教训的的思考过程。纵观这个思考过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历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2、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重要意义(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深层次的理论问题进行了反复深入的思考,他破除了“社会主义贫穷”论、“一大二公”论、“平均分配”论和“单一计划经济”论等传统观念,对社会主义的特征和本质做出了新的论断。社会主义本质论突出了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首要地位。马克思是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的,生产力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因此,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就应当始终把生产力放在首要位置。这就纠正了过去搞“穷过渡”、忽视生产力发展的错误观念。(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针对了过去只关注巩固和扩大公有制,忽视生产力水平的问题,指明:私有制不是社会主义,脱离生产力发展的“一大二公”也不是社会主义,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是社会主义。在注重生产力发展的同时,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也没有忽视人民的根本利益,指明: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这些理论都使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方向、任务和道路上有了一个更加明确的认识,对我们党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根本的指导原则。第三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生产力标准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不仅是因为物资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力量。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任何社会都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这一社会的根本任务。2、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发展生产力,落实到党的各项工作上,就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是邓小平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和对社会主要矛盾进行科学分析所得出的重要结论。江泽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提出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思想,是对邓小平关于“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的丰富发展。A.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地位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已执政50多年并将继续长期执政的党。无论从时代要求还是从中国国情考虑,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都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因为只有发展起来,中国才能适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使中国真正强大起来,成为“够格”的社会主义。正如江泽民在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的:“要承担起推动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B.这是体现并保证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基本条件•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如果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和实践不能解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问题,不能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不能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那么党的先进性就无从谈起。•C.这是关系人心向背、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是否巩固的重大问题•人民之所以拥护共产党,是因为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共产党的实践是带领人民艰苦奋斗,发展经济和各项事业,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如果无产阶级政党不能做到这一点,则必将失去民心,被人民所抛弃而丧失政权。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原因很多,但最根本的是这些国家的共产党没有解决好发展问题,生产和人民生活越来越落后于周边的资本主义国家。最后动摇乃至丧失了执政党的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在西方国家搞“经济制裁”,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陷入低谷时,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却能蒸蒸日上,政权稳固,国际影响大幅度跃升,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人民对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了。•D.这是中国共产党能否完成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关键所在•虽然中国已经登上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并且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还有相当的路程,要真正强大起来,全面实现现代化,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有抓紧发展,加快发展,舍此没有别的出路。•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规律和应用规律保护与改造客观世界的知识与能力的结晶。在人类发展历史上,社会生产力的每一次飞跃与发展,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与进步,都离不开科学的重大发现和技术的重大发明及其广泛应用。科技创新是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A.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的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思想的深化•1988年,他明确提出:“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以其深邃的战略目光,全新的视角,洞察和分析了20世纪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以卓越的胆识对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第一位变革作用做出科学判断。•B.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包含着丰富的科学内涵•1.技术对经济发展起第一位的变革作用。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成为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变革力量。•2.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起着第一位的作用。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的空前的规模和速度进入生产,它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促进生产工具和生产工艺的进步,扩大了劳动对象的来源和种类,从而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力量。•3.现代科学使管理日趋现代化、科学化。管理是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现代科学技术在管理中的广泛应用,使管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大大提高了管理的效能,从而大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4.高科技在知识经济中的作用更加突出。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种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市场、传播和使用。它以智力资源和无形资产为第一要素、以高技术产业为支柱,以高技术产品和通过信息产生的新知识为主要消费对象。因此,发展高科技,并使之产业化,是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捷径。近代以来,由于各门自然科学理论的出现以及向生产力的加速转化,生产力中的科学技术含量越来越高,•科学技术对于生产力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从而,越是先进的、发达的生产力,也就越是与科学技术特别是先进的科学技术密不可分。•江泽民敏锐地注意到这一生产力发展的趋势和特点。他指出,近代以来人类文明进步取得的丰硕成果,主要得益于科学发现、技术创新和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得益于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先进生产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益渗透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未来的科技发展还将产生新的重大飞跃。鉴此,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在肯定、重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同时,还进一步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这一论断,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得出的一个新结论,也是对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发展本章小结一、中国共产党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对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进行了不断探索和认识。毛泽东在探索中取得有益成果,特别是对于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作出了科学正确的判断。但是后来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党对社会主义本质和任务的认识上出现了严重曲折。邓小平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开创精神,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新的概括,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从而为中国找到了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二、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的本质论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发展过程和最终目的的统一上,科学完整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内在本质和属性。这既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坚持和继承,又是创新和发展。为科学认识社会主义,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成果之一,既具有中国意义,又具有世界意义。•三、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中国
本文标题:社会主义的性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124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