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幼儿常见心理问题与应对措施
幼儿常见心理问题与应对措施什么是健康?随着人类对自身认识的不断深化,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如今,我们常说的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一个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三者处于完好状态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符合健康标准的人。婴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小明自从上幼儿园之后就经常整天显得闷闷不乐,不与别人说话,经常在家发脾气。妈妈对爸爸说:“这孩子是不是心理有问题呢?”爸爸反问:“你怎么就判定孩子心理有问题呢?”一下子把小明妈妈问得无言以对。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如何判断一个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婴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一、动作发展总体符合常模。发展心理学将大多数儿童的某一种行为模式发生的时间,称为动作常模。如婴儿总是由平躺到翻身,再到会坐起,再到爬行,再到会直立行走,这个发展趋势是固定的。婴幼儿的行为模式的发生时间也大致相同。如民间常说的“七坐八爬,九月长牙”。一个健康的婴幼儿,其动作发生的时间,基本上与常模是一致的,或者是接近的。•第二、语言的运用符合语境。•第三、热爱游戏,善于游戏。•第四、情绪明朗,善于表达情感。•第五、年龄特征明显。幼儿的年龄特征,总体上说是好奇、好问、好动、好学,热情,率真,投入,单纯,幼稚等。•第六、很快适应环境的变化。影响婴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生理因素:遗传、疾病•心理因素:气质、能力、性格特征、人格结构等•社会因素:家庭、学校、社会和文化等•珊珊是个4岁的小女孩,从小班升到中班以后,老师们都夸她文静、懂事、听话,是个健康的孩子。带她半个月后,我终于发现了一个秘密:珊珊在幼儿园从不喝水,也不上厕所。每节课后,我和保育员都要倒开水给小朋友喝,这时珊珊总是躲得远远的,生怕我们要她喝水。别的小朋友游戏课后都嚷着口渴要喝开水,珊珊从不提此要求:别的小朋友纷纷上厕所的时候,珊珊却安静地坐在一旁看书,从不上卫生间。这情形令人纳闷:一个4岁的幼儿,怎么能不喝水、不上厕所呢?•于是,我询问了曾带过珊珊的小班保育老师,她不以为然地摇摇头告诉我说,珊珊在小班时就是这样不喝水、不上厕所,没有什么不对劲。第二天,我去珊珊家进行家访,向家长反映了孩子在园的表现。家长告诉我,珊珊在家喝水、上厕所都很正常,只是每天离园回家以后,第一件事就是往厕所跑。珊珊为什么在幼儿园不喝水、上厕所呢?我请家长进一步提供有关线索。家长终于说出这么一件事:珊珊刚入小班时,一次在幼儿园厕所里摔了一跤,腿也碰出了血,又尿湿了裤子,挨了老师批评,回家还被妈妈打了一顿。我终于明白了,早期受挫折的经历使珊珊对幼儿园的厕所产生惧怕心理,不敢—人上厕所,为了少上厕所,又养成了不喝水的习惯……于是,我要求家长与我们配合,对珊珊实施了针对性的保教措施。•我给全班上了一节《认识水》的常识课,让小朋友们了解水的用途,知道人体离不开水,特别是在炎热的季节,人体排汗多,必须多喝水才能补充人体的水分,才能保持健康。课上,我特别请珊珊发言,谈谈为什么要喝水。珊珊很认真,一下子就回答出来了。立即请保育员拿来杯子,让每个小朋友喝一杯开水。珊珊有点不高兴,皱着眉,但还是喝了。第二节是体育课,课后我又让每个小朋友喝了一杯开水。过了10分钟,我请小朋友上厕所。别的小朋友都去了,只有珊珊苦着脸坐在那里。我走过去问她:“珊珊,小朋友都上厕所了,你想不想去?”她摇摇头说:“老师,我要回家上厕所。”“爸爸妈妈现在都在上班,家里没有人,你可以在幼儿园上。”珊珊见我不同意,眼泪都快掉下来了。我连忙说:“来,珊珊,老师牵着你去厕所,不会摔跤的,我们走慢些,别着急……。”我牵着珊珊,慢慢踏上厕所的台阶。以后数天,我都陪着珊珊上厕所,但她对幼儿园的厕所还是不适应,尤其害怕那些滑滑的地砖。我又对全班小朋友讲了《勇敢的小白兔》的故事,要求小朋友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像小白兔那样勇敢、不害怕。并有意地安排几个小朋友在珊珊上厕所时帮助她,下台阶时扶她一把。终于,珊珊不用老师提醒就能同其他小朋友一样喝水、上厕所了。她不但拥有健康的身体,也拥有健康的心理,是一个真正健康的儿童了。幼儿常见心理问题吃手指和咬手指洋洋(化名),男,5岁,性格内向、胆小、怕孤独、不合群,尤其受到成人指责时表现得紧张。上课、睡觉时,经常将手指放在口中,入神地咬指甲。从周岁起,他先是吃衣角、咬被角,后来由于大人阻止,虽不再吃衣角、被角,但产生了吮吸手指的行为。洋洋出生后由于母乳不足,由人工喂养,1岁半后由外婆抚养。父母在外打工,每周到外婆家去看望他一次。长大一些后,跟父母同住,但大多数时间都是一个人在家玩耍。心理学家曾做过研究统计,发现90%的正常婴儿有吃手指的习惯,5%的4岁儿童仍保持这种行为,6岁至ll岁儿童中有2%存在吃手指的问题。孩子的这种吮吃手指的行为从出生6个月就开始了,到l岁半至2岁时最为常见。有的孩子会有吃手绢、吃被子角的替代行为。对于小孩子来讲,有人认为吃手指是由于没吃饱而将手放到嘴里以宽慰自己,时间长了便形成习惯。按弗洛伊德的理论,婴儿有一口欲期,这一时期以满足口唇刺激为满足,除了吃奶之外,孩子会把手放在嘴里吸吮,以获得一种愉快感。对于年龄较大的儿童,吃手指则是由于某种心理问题引起的,如缺乏母爱、不被人关注、受到挫折、内心矛盾、恐惧不安或寂寞无聊等。一般来说,孩子吃手指的行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消失,但是有少部分儿童会长时间地保持这种习惯。这样的行为会造成受刺激部位局部软组织增生。若持续到恒齿长成后,又会影响下颌的发育,发生变形。另外,吃手指也会把手上的病菌带入体内,导致一些疾病的产生。家长和老师应如何对待儿童吃手指的习惯呢?对于一两岁的孩子可以不用去管他,这是这一时期的正常行为。但是,要经常保持孩子手的清洁卫生,以免病从口入。对于年龄超过四、五岁、仍有吃手指习惯的孩子,则要采取适当的方法加以矫正。首先,家长要注意给孩子一个温馨、友爱、安全的家庭环境,不要动辄训斥、惩罚孩子,也不要无故拒绝孩子,这些都可能造成他们心理上的无助感和紧张不安,他们会用吃手指的方式来进行自我安慰。老师也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健康的学习环境,尤其对于内向的孩子,要关心他们的心理承受力。其次,家长不要老盯着孩子的吃手行为,一发现孩子吃手,就去拉他的手,甚至打骂孩子,这样表面上孩子暂时停止了吃手,但逆反心理使他们更加严重地吃手。而且,他们用这种方式来引起大人们的关注。如果家长能够不刻意纠正具体的吃手行为,而是让孩子参加丰富多彩的娱乐和学习活动,多与小伙伴们交往,慢慢地,他们的注意力就会转移到外界事物上去。第三,孩子并不是一天到晚都在吃手,而是某些时候容易出现这样的行为。例如,有的孩子在家时不吃手,到了幼儿园有时就爱吃手,原来是他不合群,在幼儿园里很孤独。还有的孩子是在面对自己克服不了的困难时吃手。因此,家长要找出孩子吃手背后的原因,然后再想办法消除它。另外,还有一种与吃手指相似的儿童行为问题:咬指甲。大约10一30%的学龄儿童有这种行为,最多见于ll岁至l3岁的儿童。这种儿童大部分是活泼、好动、情绪不稳、易于分心、不太顺从的孩子。与爱吃手指儿童的性格有明显不同。当他们的情感不能充分表达出来时,或者家庭关系紧张,父母一方特别无能,适应学校生活有困难,因而出现紧张焦虑状态,这时就会出现咬指甲的行为,以此来缓解内心的紧张状态。也有的儿童是模仿别人的咬指甲行为。咬指甲的行为如果得不到及时矫正,它很有可能伴随孩子进入青年和成年时期。家长和老师帮助孩子克服咬指甲习惯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因为孩子咬指甲的根本原因是心情紧张,所以,家长和老师要帮助孩子掌握放松自己的有效方法。例如,用深呼吸放松练习法来训练孩子手和脸部肌肉的放松,每天练习一段时间。其次,孩子在咬指甲时处于无意识状态,应让孩子了解到咬指甲的害处,对比他的手指与正常孩子的手指。他的手指甲被咬得变了形。同时,和孩子~起分析他在什么时间最容易咬指甲,是在看电视时,还是在做作业时,这样使孩子产生改正坏习惯的自觉意第三,孩子咬指甲的时间往往是手上没有东西时,那么,家长可以在他容易产生咬指甲行为时,让他们做一些有趣的事情:如捏橡皮泥、玩拼板玩具、做飞机模型、集邮等。小孩子看电视时可以要求他手里握着东西。如果孩子能控制自己不咬指甲,则要奖励他的进步。不论是吃手指还是咬指甲,矫正起来都需要持之以恒的耐心,不能急于求成。攻击行为•一个叫陈浩的孩子,父亲是个军人,母亲是个家庭主妇。孩子长得挺可爱,可就是爱打人,缺乏爱心,记得小班刚入园第一天,他把小朋友的脸抓破了。第二天,他又把自然角的金鱼给捏死了。第三天,他把口香糖胶放在其他小朋友的头发上……面对这种攻击性强、没有多少爱心的孩子,真是头疼。可是后来发生了一件事,使陈浩小朋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天我正和孩子们玩着老鹰捉小鸡的游戏,突然发现陈浩不见了,当我四处焦急地张望的时候,他却飞一样跑过来,上气不接下气地说:“不得了,老师,有只小鸟死了。”我以为他又在搞什么恶作剧。他又焦急地看着我说:“真的!曹老师!”我也急了,三步并两步跑到现场,孩子们已围成一个大圆圈,果真有一只鸟躺在地上,翅膀明显受过伤。孩子们瞪大眼睛望着我:“老师你说怎么办呀?”“唉呀!它真可怜!”“你瞧!它的翅膀还在流血呢!”这时我观察到陈浩的表情由刚才的着急变得伤心,变得难过,群体的氛围也感染了他。此刻我的脑海里突然有了灵感,这不正是教育孩子的好机会吗?于是我和孩子们说起了小鸟的故事,小鸟的不幸深深地感染了孩子。我注意到陈浩的眼里闪动着泪花,我搂着陈浩的肩膀低声问:“现在我们怎么办呢?”他伤心地说:“老师,我们把它埋了吧,就像电视里一样,给它举行一个葬礼。”我的心里一阵激动,一阵欣喜,这是调皮鬼说出的话吗?接下来孩子们和我一起找来了纸箱、玩沙的工具,一起挖了个大坑,真像电视里那样为小鸟举行了葬礼。陈浩和所有的孩子一样,表情是那么严肃,心情是那样难过。葬礼结束了,孩子们围坐在我身边,我对孩子们说:“你们这么爱惜小鸟,老师真高兴,我们大家不仅要爱护所有的小动物,还应该爱护每一个小朋友,大家在一起友好相处,你们说对吗?”只见陈浩坐在那一声不吭,突然站起来走到前面哭着大声说:“老师我错了?以后再也不捏小金鱼了,小金鱼多可怜啊!我也不打小朋友了!”从这之后,我们发现陈浩真的变了,变得懂事了,不再和小朋友打架了。•【行为表现】是指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儿童攻击行为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或玩具)等。儿童的攻击行为一般在3-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10-11岁出现第二个高峰。总体来说,攻击方式可分暴力攻击和语言攻击两大类,男孩以暴力攻击居多,女孩以语言攻击居多。•【形成原因】1.模仿家长暴力对待孩子,孩子进行模范。当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或者仅仅是不小心犯大错时,家长经常会很生气,并且使用一些暴力的手段来加以制止。这样做会给孩子造成这样一种认知——如果别人做的不对,就可以打他。孩子的模仿力是最强的,实际上孩子很多不良行为和习惯都是从周围的生活环境如家长、同伴、电视等中模仿而来的。家长“以暴制暴”的做法只会加深孩子的错误认识,使孩子的不良行为变得越来越严重。2.错误的矫正方式当孩子与伙伴经常发生争斗或者合不来时,大人们经常会阻止孩子与他们玩。不与同伴进行任何交往,孩子就不能发展起各种人际交往能力,不能与他人建立和维持良好关系、不能很好地解决与同伴产生的冲突,因此就更容易使用攻击性行为表达自己的不满。•【专家支招】1.沟通交流教育要耐心地与孩子进行交流。一旦发现孩子的攻击行为时,首先应该问清楚事情的原委,然后教给孩子相应的正确的处理方法。很多时候孩子争吵的原因经常是为了争抢玩具,这时大人应该出面进行调解。另外,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讲礼貌和谦让的好习惯,特别注意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和爱心。这可以利用在动物园观看小动物的机会进行;在生活中,大人也不要一味扮演“永远不会受伤的人”的角色,磕到碰到时,采取一些巧妙的方法让孩子来关心自己;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心也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榜样;充满爱的氛围一定能够有效地减弱孩子的攻击倾向。•2.鼓励并带领孩子学会交往技
本文标题:幼儿常见心理问题与应对措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144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