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这一节的教学重点是天平的正确使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总是反复强调天平的调节与使用方法。如果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学生掌握天平的正确使用方法会更好。首先,让学生阅读一下天平的使用说明,然后教师演示正确的使用方法后,判断书上四幅图中同学的操作错误,最后故意做出一些操作上的错误,引导学生分析,因错误而发生的后果,使学生学会天平使用的相关问题。学生在天平使用的实验操作之前,让学生复述天平使用步骤,然后在实验过程中逐渐感性的体会天平的正确使用方法,所有的实验做好后我给学生加了一个测空烧杯的质量,再将空烧杯放在右盘再次测量发现什么?总结左物右码,物体质量等于砝码总质量加游码左端对准的示数值,左砝右物呢?思考游码的作用、相当于什么?这时再让他们来做有关天平使用的习题就容易多了。本节课包括四部分内容,质量的初步概念、质量的单位、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和质量的测量。对于质量的单位,改变直接给单位的方式,而是用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给他们一个直观的印象。同时增加让学生体会1kg的物体到底有多重的活动,建立物体质量的尺度,在此基础上训练学生的估测能力。质量的测量是本节内容的重中之重,教学中有两种处理方式,一是先教师示范,同时用问题来引导学生关注操作过程注意事项,然后学生操作练习;二是学生按照使用说明先操作,教师给予指点并把学生犯的错误拍成照片,引导学生挑错并总结。学生程度好的班级建议采用第二种方式。本节课内容多,质量概念及单位的教学应紧凑些,为质量的测量提供更多时间。若对于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学生探究或测量的时间不充分的话,建议教师提前用天平测量好,以图片对比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保证整节课的完整性。我们在课堂上往往不敢大胆放手,总希望课堂要向着我们预设的方向发展下去,不让学生尝试,害怕暴露问题,教师一讲到底。我校大力倡导自主课堂后,我在课堂中不断探究小组学习模式,通过自学、交流展示、先学后教等方式尽量让学生自主完成一些事情,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很多环节做得还不够深入,不够优化,形式较重。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继续探索自主学习、少教多学、先学后教等教学方式,给学生更多的交流、展示、动手操作的机会,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逐渐形成适合自己的物理教学模式。《物体的质量及其测量》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掌握质量的初步概念、质量的单位、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以及质量的测量。培养学生细致、严谨的实验习惯和浓厚的学习兴趣。通常,我常用2个课时完成这节课的教学,第1课时学习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单位和托盘天平的结构;讲解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和示范操作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第2课时学生分组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第1课时显得教师讲得多,学生处于被动地学。讲台上放着一台托盘天平,教师边操作边讲解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可见度低,学生没有机会动手实践,存在的问题也不能及时暴露出来,枯燥无味,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反思以后我优化了教学过程设计:1、每一小组的课桌上放一台托盘天平,先让学生观察桌上的托盘天平并讨论学习托盘天平的结构;2、学生阅读课本,学习交流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3、学生分组尝试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4、学生交流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5、老师引导点拨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总结使用技巧;6、课堂基础习题过关检查。我改变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基本技能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把学习主动权、思考权、发现问题权还给学生,教师起到引导和点拨作用,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用这种设计进行了四个班的课堂教学,教学效果较好,兴趣很高,课堂学习效率较为高效。
本文标题:质量教学反思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181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