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2019/8/191中药鉴定学IdentificologyofChineseMateriaMedica张贵君教授主编科学出版社北京市精品教材2019/8/192引言•中药鉴定学科的特点是中药专业的专业课程是中药国际化的瓶颈发展方向趋向于《中药组分鉴定学》(AlignmentIdentificologyofChineseMateriaMedica)中药(ChineseMateriaMedica)与生药(Pharmacognosy;天然药物,Naturemedicine)有本质的区别2019/8/193学术理念和学术思想强调中药鉴定学讲授应以方法学为重点提出了中药质量的实质是临床疗效的概念创立了中药药效组分理论创立了中药生物鉴定法提出了中药组分鉴定学的概念提出了中药鉴定对象的新概念2019/8/194教材的基本内容本教材分5篇及附录,共24章。第1篇为总论,分为7章。第2篇为植物药类,分为10章,依据恩格勒植物分类系统(1964年)排列;植物类药223种。第3篇为动物药类,分为3章,依据约翰逊动物分类系统(1977年)排列,动物类药34种。2019/8/195第4篇为矿物药类,分为2章,依据主要无机化合物的阴离子排列;矿物药材17种。第5篇为中成药类,分为2章,按照剂型分类;19种。全书共收载基本中药293种,包括了部分蒙药、藏药、维药和傣药等具有民族用药特征的药物,讲授36学时(约100个品种);实验36学时。2019/8/196配套教材和主要参考书《中药鉴定学实验》(包括基本实验和选择实验)科学出版社张贵君主编2002《中药鉴定学学习指导》(包括关键问题、习题和试卷)科学出版社张贵君主编2002中药科学鉴定方法与技术丛书(10部,研究生教材)化学工业出版社张贵君主编20062019/8/197第1章绪论第一节中药鉴定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及范围第二节中药鉴定学的任务第三节中药的分类与命名2019/8/198第一节中药鉴定学的定义、研究范围中药鉴定学(IdentificologyofChineseMateriaMedica)是研究中药鉴定方法和质量标准的一门应用学科。研究中药的品种鉴别特征、质量评价方法、开发和保护中药资源等方面的问题。质量标准是影响中药发展的核心问题.2019/8/199研究范围中药(Chinesemateriamedica)是指在中医药理论和临床经验指导下用于防治疾病和医疗保健的药物,包括中药材(饮片的原料)、饮片(原料药,中药的起点)、复方及其制剂。药材(Chinesecrudedrugs):取自植物、动物和矿物,简称为“药材”。药材的总数量号称13000种。饮片(decoctionpieces):药材经过净制、切制、炮制,制成符合临床医疗需要的加工品。2019/8/1910中成药(Chinesepatentmedicine)[制剂]:以饮片为原料,根据临床处方的要求,采用相应的制备工艺和加工方法,制备成的随时可以应用的剂型,约40余种剂型。中药的方剂:已达100000余首,已经批准生产的中成药数量为9300余种。#真正的中药是复方。对于中药的鉴定,只有把药材、饮片和中成药的鉴定方法与特征联系起来,才能真正达到鉴定的目的。2019/8/1911第二节中药鉴定学的任务中药价值:预防和治疗疾病对其价值的评价: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是中药研究、生产和临床应用的准绳。中药鉴定学的任务核心: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与有效提供科学依据、为中药的生产提供质量标准和鉴定方法、为中药研究的准确性提供技术支撑。中药鉴定学在中药发展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2019/8/19121中药的品种鉴定品种鉴定是对中药真伪和基原的鉴别----首要任务。商品中药达7000余种,其饮片1200种左右、中成药6000种左右。商品中药有复杂品种问题的约占50%,直接影响了临床用药的准确性和中药产品的质量。药材品种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一药多种来源,本末难分;形态相似,造成误采、误收、误种、误用;以假充真,冒名顶替;地方用药习惯;人为制造伪品等等。中药材的品种与饮片和中成药的质量控制密切相关,要通过对中药商品、临床用药的调查和药材资源的普查,澄清混乱品种。2019/8/19132中药的质量鉴定质量鉴定是对中药优劣的检验----基本任务。中药质量的优劣是以临床疗效判定的,中药疗效取决于药效组分,药效组分与品种(内部因素)、生境(野生或栽培)、产地、采收时间、加工方法和生产工艺、药用部位、贮藏环境、运输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2019/8/1914对中药质量的科学评价,一般是以其所含药效组分的稳定性、安全性、生物效应指标和信息物质等专属性特征为标准。评价中药质量的先进方法: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中药本质的药效组分鉴定;能够客观地反映中药效价或遗传特征等指标的“生物鉴定法”。2019/8/19153继承和弘扬祖国药学遗产商品中药是传承的----历史任务。对中药进行考证、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澄清复杂品种,整理和发掘优势品种;对中药的品质评价理论进行探讨,总结中药品种的延续性、变异性、性效可变性、道地品的地域性、基原的单一与有限多元性等基本规律;解决名称混乱的问题,做到一药一名,使中药的名称规范化,并逐渐使之国际化。2019/8/19164制订中药规范化的质量标准中药的临床疗效集中体现为质量,质量是中药的生命,质量标准是中药广泛应用的科学依据。制订中药的质量标准----战略任务。质量标准要表述临床疗效的特征。要明确中药的标准物质;标准物质的确定要从临床使用的中药开始。质量标准制定的条件:来源固定,加工炮制或生产工艺的稳定,临床疗效确定,药效组分明确,有害物质、贮藏期限与条件要限定。2019/8/19175中药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中药鉴定学的长期任务。有使用价值和一定源蕴藏量的才称之为资源。粗糙的栽培不能称之为中药的资源研究。制订实用的珍稀濒危药用植物和动物的保护计划研究中药资源与生态平衡的关系,建立中药自然保护区,做到计划采收及合理利用,保护中药的资源。2019/8/1918必须引起注意的问题:没有栽培和养殖历史的(宋代以前本草没有记载的)动植物是新资源,不能作为中药。单纯用一两种化学成分的含量作为指标标定中药资源和质量的做法,是不科学的。中药资源的特征:是治疗疾病的原料,而这种原料的质量特征是临床使用价值的集中体现。2019/8/1919第2章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历史第一节中药鉴定知识的起源与本草第二节中药鉴定学的发展2019/8/192019世纪中叶,随着资本主义大生产的建立和近代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学科的兴起,促进了中药学科的发展。在传统本草学(Bencaology)的基础上,欧洲出现了中药鉴定学的相关学科—生药学Pharmacognosy)。生药学是从药物学中分离出来的独立学科,当时生药学的基本任务是:研究商品生药的来源、鉴定商品药材的真伪优劣(品种和质量)。“生药”一般指取自生物的药物。2019/8/19211803年,法国学者Derosne等从植物药中分离得到了生物碱,并证明了其药理作用。1806年,德国药师Sertüner从阿片中分离得到了吗啡碱,开创了生药有效成分研究的先河,对植物药中化学成分的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逐渐应用到了中药的品种和质量鉴定,出现了化学鉴定法。2019/8/19221838年,在德国学者Schleiden阐明了细胞是植物体的基本构造单位之后,显微镜随即被利用来研究植物药的组织构造,出现了中药的显微鉴定法。1857年,Schleiden出版了《植物性生药学基础》(GrundnissderPharmakognosiedesPflanzenreiches)一书,记载了部分植物药的显微鉴别特征。从此,植物药的显微鉴定逐渐成为了鉴别中药的重要手段之一。1880年,日本学者大井玄洞译著生药学,系由德文“Pharmakognosie”一词日译而成,并将生药学研究的对象“drogen”译为“生药”。1890年,山下顺一郎编著的第一部《生药学》问世。2019/8/19231916年,英国生物学家Wallis首创了显微定量的方法—石松孢子法(lycopodiumsporemethod),并出现了植物药的显微常数测定法,如栅表细胞比、气孔数、气孔指数、脉岛数和脉端数(细脉末端数)等。2019/8/192420世纪30年代,国外的生药学传入我国。在这一时期,采用药物作用强度(生物效价法)鉴别生药的方法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为中药的质量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随着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和分析仪器的发明,1930年以后,物理化学的分析方法如荧光分析法、毛细管像分析法、比色法等逐渐应用到中药鉴定中来。1934年赵燏黄和徐伯鋆编著出版了《现代本草生药学》上卷,1937年叶三多编写了《生药学》下卷,成为我国高等院校医药教育的必修课。2019/8/192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药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我国许多药学工作者,在中药鉴定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们运用近代科学技术,对中药进行研究、调查、考证,使中药由传统的经验鉴别和质量管理(qualitymanagement)发展到了现代的科学方法,扩大了中药资源和使用范围。20世纪50年代,色谱技术、光谱技术、电镜技术等在中药分析中的应用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中药理化鉴定的系统方法逐渐形成并趋于完善,中药鉴定学的理论体系逐渐形成。2019/8/1926随着中医药事业的迅速发展,加强对中药的品种和质量鉴定工作、加速培养现代的中医药高级人才、确保临床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已经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出现了一些用现代植物学、生物学、药物化学等理论和方法对传统的本草学进行整理研究的实例,开始了专门的中药教学和研究工作。分别从中药的来源、鉴别特征、质量标志、鉴定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为中药鉴定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019/8/19271964年,我国中医药院校开设了《中药材鉴定学》课程;1977年,由成都中医学院主编出版了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协编教材《中药鉴定学》,并作为中药专业的专业课程;根据教学的需要,相继对《中药鉴定学》进行了3次修订(1980年,1986年,1996年),其基本内容是研究和探讨中药材的来源、性状、显微特征、理化鉴别、质量指标和寻找新药等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问题。2019/8/192820世纪70年代,《美国药典》把X衍射技术作为药物鉴定的方法之一。80年代,我国学者开始将X衍射法试用于中药鉴定。90年代中期,出现了用X衍射傅里叶谱分析研究道地药材的实例;与此同时,出现了非线性科学用于中药分类的技术,如采用工程技术手段模拟生物神经网结构、特征、功能一类的人工神经网络鉴定系统,并对厚朴等中药进行了质量评价研究。自1985年Mullis首创了PCR技术之后,DNA分子遗传标记技术和mRNA差异显示技术也相继试用于中药的品种和质量鉴定。2019/8/1929中药鉴定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一大批专业学术著作陆续问世,如《中国常用中药材》、《中草药有效成分分析法》、《生药学》、《中药材及饮片原色图鉴》、《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与质量研究》、《常用中药鉴定大全》、《中药大辞典》、《中成药分析》、《天然药物化学》、《中成药商品学》、《全国中草药汇编》、《现代中药材商品通鉴》、《中华本草》、《中国中药资源志要》、《中药材品种论述》、《中国道地药材》、《中国动物药志》、《中国民族药志》等。2019/8/1930为了加快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速度,国家在“七·五”、“八·五”期间,组织专家对223种常用中药材进行了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1983年,国家组织了全国性中药资源普查,基本查清了我国中药资源的现状。九·五期间,组织实施了“中药复方药物标准化(范例)研究”项目,进行了71种常用“中药材质量标准规范化研究”和5个代表性方剂的研究;实施了“中药现代化研究
本文标题:中药鉴定学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18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