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一章)
社会保障国际比较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社会保障国际比较》课程评分细则:1、卷面考试成绩分为期中和期末两部分,各占期终总成绩的10%和60%,平时成绩占期终总成绩的30%。2、平时成绩考核内容的构成:考勤、课堂提问(讨论)、平时作业、课堂笔记四部分组成。3、(一)考勤(20分):有记录的考勤4次,其中每次5分。旷课扣5分;迟到、早退扣2分;病事假、公假不扣分。(二)课堂提问或讨论发言,可以组为单位(10分)。(三)作业完成(60分):每学期选定三次作业进行评分,每次20分。(四)课堂笔记(10分)。社会保障国际比较内容简介社会保障国际比较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其比较的价值基点在于通过比较分析,汲取世界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和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并通过对世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总体状况和发展趋势的把握,结合中国的社会背景和制度基础,取其精华,为我所用,使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平稳地与国际接轨。本书以世界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发展、模式类型、资金筹集、管理体制等社会保障的制度内容为一条主线,总体论述了世界社会保障制度演变的历程、运行效果以及改革发展的趋势;而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社会福利、救助,以及社会保险法等社会保障项目内容为并行的另一条主线,着重比较分析了各项目中的保障对象、享受条件、筹资模式、支付方式、保障水平、运行效果等内容,并在两条并行的主线论述中强调世界各国社会保障的改革经验和发展趋势对中国的借鉴和启示。目录:•1.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2.社会保障制度模式国际比较•3.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国际比较•4.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国际比较•5.养老保险制度国际比较•6.医疗保险制度国际比较•7.就业保障制度国际比较•8.职业伤害保险制度国际比较•9.护理保险制度国际比较•10.社会福利制度国际比较•11.社会救助制度国际比较第一章导论•教学内容与目的要求:一、社会保障国际比较价值定位二、社会保障国际比较内容界定三、社会保障国际比较方法选择•要求:了解内容运用方法一、社会保障国际比较价值定位•制度与体制选择•理论和实践价值五大要点,-------与世界接轨需要、借鉴和运用需要、有所选择(有比较才能有所选择)、明确社会保障制度何去何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三大价值----比较中选择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模式,比较中清楚何种制度政策法律可以借鉴运用,比较中吸取经验教训,完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一种世界趋势•价值之一,是进行国际比较的价值基点,“制度接轨”1.经济全球化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表现------生产网络化、贸易自由化、金融国际化、投资外向化、区域集团化以及经营跨国化2.对社会保障制度的要求与促进------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政府社会经济管理不再具有排他性---影响福利政策3.顺应一体化需要社会保障发展状况(二)国外一些国家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社会保障体系•价值之二:借鉴意义---制度体系运用,具有价值的理论和实践(120多年历史)1.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完善的多为发达的国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美国、法国、德国赫斯看得那维亚半岛国家2.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正在转轨过程,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对国外成功经验几制度体系的分析比较和借鉴有利于促进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3.无论是什么制度下,社会保障的宗旨和作用具有普世性的价值,经验和教训都是人类社会共同的财富。因此,无论是理论价值还是实践经验,在国际比较工程中,会给我们重要的启示,体现其意义和价值。(三)世界社会保障模式多有差别•价值之三,各国制度和体系各有不同才具有比较价值,是我们有有所选择比如,制度理念、保障项目、缴费水平、资金给付、管理体制等一些具体内容。对具体内容的比较,可以发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趋势,研究其必然规律。---------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四)社会保障制度何去何从成为国际争论焦点——价值之四:明确改革方向,判断利弊得失(五)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谐社会---以人为本、公平正义充满活力、法制健全、管理有序•十八大精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国际比较有利于----哪种模式可以选择、那种政策制度可以借鉴、哪些教训必须汲取二、社会保障国际比较内容界定•社会保障基本理论国际比较•社会保障制度形成和发展的社会条件比较•社会保障水平比较•社会保障主要项目运行比较•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比较•社会保障发展趋势比较•社会保障制度国际比较与中国社会保障体系改革与完善第一章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学习目的与要求:•1.掌握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经济条件、政治条件、思想理论基础。•2.了解社会保障制度在世界主要国家的建立过程。•3.了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及现阶段所显示出的新特点。•第一节: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第二节:社会保障制度在世界范围的建立•第三节: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第一节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社会保障制度(涵义):主体、依据、方式、对象、条件、目的、水平•130多年历史——众多国家→1.促进社会经济发展2.保证社会稳定•19世纪80年代,工业革命的产物。思考: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一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一)人类社会初期不会产生社会保障生产力水平低下没有剩余产品•(二)小生产自然经济下的家庭亲属保障思考:为什么在生产力水平提高,有了剩余产品,传统经济条件下,依然没有产生社会保障制度?手工生产自给自足家庭是生产和生活的基层单位,劳动者的生老病死伤残的生活费用,完全由家庭负担。宗法制度道义精神•(三)社会化大生产是社会保障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工人阶级的斗争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化1.社会化大生产打破以手工生产为基础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劳动者由家庭走向社会。2.社会化机器大生产对劳动力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3.劳动力向社会化方向发展,要求社会必须对劳动者的生活承担责任。•思考:为什么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结构性失业比较严重?(分工与协作)(家庭劳动力—社会劳动力)。二、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社会政治条件•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机器大生产的进一步扩大,工人为争取社会保障的斗争日益激烈。思考:为什么社会保障制度最先在德国建立,而不是最早开始工业革命的英国?无产阶级力量壮大马克思主义指导“胡萝卜加大棒”政策一.国家干预主义•德国新历史学派•费边社会主义•福利经济学•瑞典学派•凯恩斯主义•新剑桥学派三、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思想理论基础二.经济自由主义•古典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三.中间道路学派•第三条道路(一)德国新历史学派的福利国家论一.国家干预主义•一般来说,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德国的新历史学派。•新历史学派形成与19世纪70年代,也称:“社会政策学派”或“讲坛社会主义”,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古斯塔夫·施穆勒、布伦塔诺等。•该学派强调经济理论的相对性和经济学中的历史方法,主要采取渐进的社会改良主义政策来加强国家干预。★1、从伦理道德出发,认为劳资冲突不是经济利益上的对立,而是感情、教养和思想上存在差距而引起的对立。2、主张国家至上,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负起“文明和福利”的职责。①国家的职能不仅在于安定社会秩序和发展军事实力,还在于直接干预和控制经济生活,即经济管理的职能。②国家的法令、法规、法律至上,决定经济发展的进程。③劳工问题是德意志帝国所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④国家应通过立法,实行包括社会保险、孤寡救济、劳资合作以及工厂监督在内的一系列社会措施,自上而下地实行经济和社会改革。德国新历史学派的福利国家论成为国家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重要理论依据,促使俾斯麦政府创建了社会保险制度。1883年,德国推出了世界上第一部《疾病保险法》,并随之颁布了一系列重要的社会保险法律。新历史学派的主张后来在美国得以发展,并得到欧洲一些国家的认可,这是西方国家初级的社会保障的思想基础。费边社会主义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开始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时期的阶级矛盾急剧尖锐化的产物,它试图用温和的、渐进的改良政策实现它所向往的“社会主义”。其价值观念是英国在二战后实施“普遍福利”政策的理论基础。费边社会主义是在“费边社”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社会思潮。“费边社”是英国社会主义运动中心以研究和教育宣传为主要目的的组织,成立于1884年,其成员包括一批关心社会问题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如著名的文学家伯纳德·萧伯纳、社会理论家悉德尼·韦伯和比阿特丽丝·韦伯夫妇等。一.国家干预主义(二)费边社会主义费边社会主义有三个基本的价值理念即平等、自由和互相关怀。平等有利于社会的整合,自由可以使公民实现自己的生活价值和目标,互相关怀能够弘扬利他主义,促进社会和谐。费边社会主义的三个基本价值理念表现出强烈的集体主义倾向,其主要观点:•一、从社会有机体的理论出发,认为社会中的人应在平等的基础上保持协作关系,贫富收入不宜过分悬殊,强调要提高国民素质,必须保证国民基本生活标准;•二、从平等、自由、民主、协作与人道主义的社会价值观推论出每个公民都应该享受最基本的文明生活,摆脱贫困,过上具有人的尊严的生活是每个人的权利;•三、认为政府是一种理想的可用来为社会服务的工具,政府有责任和义务组织各种社会服务,采取各种手段改善国民的社会福利。福利经济学是最早对社会保障进行经济研究的学派。福利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形成于20世纪初的英国,后来在美国、瑞典、法国等国得到传播。福利经济学分为新旧两派。一.国家干预主义(三)福利经济学旧福利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被誉为“福利经济学之父”的庇古。庇古主张国家实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救助制度,建立了福利经济学的社会保障经济理论。一是增加必要的货币补贴,改善劳动者的劳动条件,使劳动者的患病、残疾、失业和养老能得到适当的物质帮助和社会服务;二是向收入高的富人征收累进所得税,向低收入劳动者增加失业补助和社会救济,以实现收入的均等化,从而增加普遍的福利效果;三是普遍养老金制度,或按最低收入,进行普遍补贴的制度,通过有效的收入转移支付实现社会公平。旧福利经济学历史意义:庇古提出转移性支付以及一些改革社会福利的理论几经演变并广为流传,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1938年和1939年及其之后,英美一些著名的经济学家对旧福利经济学作了重要补充与修改。到50年代,西方经济学在批判和吸收庇古旧福利经济学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福利经济学,也即现代西方福利经济学。★新福利经济学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保罗·A.萨缪尔森、J.R.希克斯、A.伯格森、A.P.勒纳、西托夫斯基、艾伦、李特尔等。•新福利经济学家运用“序数效用论”、“帕累托最优”、“补偿原理”、“社会福利函数”等分析工具来说明政府应当保证个人的自由选择,通过个人福利的最大化来增进“整个社会的福利”,以此实现社会福利的极大化。新福利经济学的贡献主要在于:一是提出了社会福利函数理论;二是提出了社会选择理论;三是对市场失效与政府作用进行了研究。★自从福利经济学产生以来,其理论虽然经过了一些变化,但新旧福利经济学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他们都建立在边际效用价值学说、消费者“自由选择”学说和自由竞争学说之上的,都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论证竞争市场的有效性及福利经济学第一个基本原理的提出,即竞争的市场注定是帕累托有效的。•二是认为政府通过采取适合的收入分配政策能够有效地矫正“市场失灵”,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或帕累托最优,得出了福利经济学的第二个基本定理。福利经济学的这些理论为福利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PS:•瑞典学派又称北欧学派或斯德哥尔摩学派,是当代西方经济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它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斯德哥尔摩大学,其代表人物有大卫·达维逊、古斯塔夫·卡塞尔、克努特·维克塞尔、伊里克·林达尔、阿萨·林德伯克等瑞典经济学家。瑞典学派开创了以国家干预实现“充分就业”和“收入均等化”的瑞典社会福利模式,成为独特的“混合经济”的“福利国家”。•“自由社会民主主义”经济制度理论是瑞典
本文标题: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一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189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