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药黄芪的研究概况作者:韩燕,HanYan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刊名:河南中医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OFHENAN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年,卷(期):2003,18(6)引用次数:21次参考文献(40条)1.顾观光神农本草经19552.郑学忠生药学19873.冯耀南中药材商品规格质量鉴别19954.田宏印黄芪化学研究及其有效成分[期刊论文]-云南民族学院报(自然科学版)1996(01)5.陈嘉谟本草蒙筌19836.李时珍本草纲目19827.黄宫绣本草求真19878.耿长山黄芪的免疫药理作用研究19869.刘春荣黄芪临床应用近况1995(03)10.王志杰.黄铁牛.刘焱问黄芪多种成分抗人疱疹病毒的初步实验研究200211.黄芪对克萨奇B病毒心肌炎患者NK细胞活性以及α、γ干扰素的影响1989(06)12.石瑞如.刘艳红.翁世艾人参、黄芪、枸杞对老年大鼠一些内分泌激素的调节作用1998(03)13.塞冬.李树青.敖拉哈黄芪延缓衰老作用的研究1995(01)14.石瑞如.何路明.胡雅儿黄芪对老年大鼠脑M胆碱受体的调节作用1998(11)15.张英.李铁兵.孙茂波参芪合剂抗疲劳作用的基础与临床研究1998(04)16.黄桢黄芪多糖的药理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2(05)17.李靖.朱健华.黄崇勤黄芪皂甙对培养心肌细胞损伤的影响1998(08)18.李卫平.明亮.张艳黄芪多糖耐缺氧作用的实验研究1995(03)19.程海花.阿祥仁中药黄芪抗缺氧作用的研究1999(10)20.奚有耿黄芪对免疫功能的双向调节作用198521.袁红霞.陈艳春黄芪的现代药理研究及其临床应用[期刊论文]-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05)22.路绪文.刘晋华.陈静然黄芪与心血管疾病[期刊论文]-药学实践杂志2002(01)23.洪介民黄芪多糖对体外人骨髓造血祖细胞生成的影响[期刊论文]-中药药理与临床2000(01)24.黄桢黄芪多糖的药理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2(05)25.周淑英.卢振初.陈惠英黄芪多糖对重组白介素2激活LAK活性的调节作用1994(06)26.许建中黄芪地龙汤与丹参改善血液高凝状态作用异同的实验研究1994(07)27.刘汉丹.瞿佐发黄芪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期刊论文]-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8)28.李智军.魏连波.贺丰黄芪多糖治疗大鼠系膜细胞增生性肾炎的实验研究2000(04)29.韩旭.王家骥.范圣凯黄芪注射液药理研究[期刊论文]-北京中医2000(01)30.张树森.卢恭信论黄芪的药用价值[期刊论文]-海峡药学2001(04)31.李卫平黄芪多糖对小鼠实验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1995(03)32.田风军.陈亚丽.何秀月黄芪注射液治疗心力衰竭疗效观察1997(01)33.张兴权黄芪抗流感病毒作用及诱生干扰至少,促进免疫功能研究198434.解庆东.赵慧男黄芪抗肿瘤机制研究与临床应用[期刊论文]-医药导报2003(02)35.马占好.张春艳.刘旭黄芪多糖对小鼠体内六种细胞系瘤株抑瘤作用的实验研究1996(04)36.洪庚辛黄芪水提物的促智作用1994(11)37.王羿廉黄芪病虫害及防治1995(06)38.黄芪的栽培与加工2002(03)39.宫喜臣.何宝华黄芪栽培技术[期刊论文]-特种经济动植物2002(11)40.李宗兰.孙岩中药材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期刊论文]-北京农业2002(06)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刘燕娟.王飞雪.郝建峰.刘玉魁.孙宝剑黄芪生脉饮临床应用及基础研究进展-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16)黄芪生脉饮由黄芪、党参、麦冬、五味子四味药组成,是由古方生脉散演变而来,生脉散的处方来源于金元时期张元素所著的医学启源[1],具有益气滋阴、养心补肺之功效.生脉饮具有强心、改善周围血液循环等作用.黄芪为补气药物,现代药理研究显示,黄芪含有多糖、胆碱、皂苷、氨基酸、甜菜碱、香豆素及黄酮等,能增强机体抵抗力,扩张血管(包括冠状动脉、肾血管、全身末梢血管),增强心肌收缩力(尤其对衰竭的心脏作用更为明显).在生脉饮基础上加用黄芪,不仅能用于治疗病毒性心肌炎,还能用于治疗冠心病和慢性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笔者对黄芪生脉饮及在黄芪生脉饮基础上加减的方剂临床应用和基础研究情况做一回顾,以明确该药的应用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扩展其新用途.2.学位论文丁赛丹不同功效经典方剂干预二甲基亚硝胺大鼠肝硬化的肝组织蛋白质组效应基础研究2009目的:基于课题组已获得的研究结果,二甲基亚硝胺大鼠腹腔注射造模2周时,形成典型的肝纤维化,持续造模至4周末有75%大鼠已形成典型的肝硬化,在造模2周后,即第3周开始给于不同功效的古典方剂至4周末,结果表明。茵陈蒿汤可显著抑制大鼠硬化的形成,黄芪汤具有一定效应,而一贯煎、下瘀血汤及小柴胡汤则无明显作用。本文在此基础上采用蛋白质组学技术,探讨不同功效方剂干预二甲基亚硝胺肝硬化大鼠肝组织的蛋白质组效应基础。br 方法:采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分离正常组、2周模型组、4周模型组、茵陈蒿汤组、一贯煎组、黄芪汤组、下瘀血汤组、小柴胡汤组肝组织总蛋白质,获得的2-D凝胶采用考马斯亮蓝显色、通过ImageScanner扫描仪扫描获取图像,再经ImageMaster6.02DPlatinum软件进行图像分析并识别差异蛋白点,采用MALDI-TOF/TOF-MS质谱技术和Mascot搜索软件鉴定差异蛋白质,并在SWISS-PROT和NCBI蛋白质数据库中确定所鉴定的蛋白质的功能。br 结果:br 1、双向凝胶电泳图谱的建立br 建立了正常组、2周模型组、4周模型组、茵陈蒿汤组、一贯煎组、黄芪汤组、下瘀血汤组、小柴胡汤组大鼠肝组织总蛋白质的2-DE图谱。各组大鼠肝组织检测到的平均蛋白质点数分别为:正常组1128个,2周模型组1113个,4周模型组1130个,茵陈蒿汤组1115个,黄芪汤组1132个,下瘀血汤组1135个,一贯煎组1127个,小柴胡汤组1037个。与参考胶匹配率分别为:78.15%、81.22%、82.65%、80,18%、83,23%、78.94%、79.64%0br 2、差异蛋白点br 与正常组比较,2周模型组有78个蛋白质点上调,有89个蛋白质点下调;4周模型组有59个蛋白质点上调,有113个蛋白质点下调。br 与4周模型组比较,茵陈蒿汤组有60个蛋白质点上调、56个蛋白质点下调,黄芪汤组有51个蛋白质点上调、90个蛋白质点下调,小柴胡汤组有48个蛋白质点上调、33个蛋白质点下调,一贯煎组有57个蛋白质点上调、74个蛋白质点下调,下瘀血汤组有62个蛋白质点上调、98个蛋白质点下调。br 3、差异蛋白质的质谱鉴定及其在各组中的表达情况br 筛选出50个差异蛋白点做质谱鉴定。已知功能明确的蛋白质44个。br (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中表达上、下调的蛋白分别有21、22个,功能涉及氧化应激及线粒体氧化磷酸化(谷胱甘肽S-转移酶、DJ-1protein、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合成酶、醛酮还原酶7A2、泛醌细胞色素c还原酶铰链蛋白、24-kDa线粒体NADH脱氢酶前体)、细胞骨架(原肌球蛋白4、原肌球蛋白5、加帽蛋白α2、γ肌动蛋白、层粘连蛋白受体1、细胞角蛋白8、细胞角蛋白18)、细胞增殖与凋亡(热反应蛋白12、翻译控制肿瘤蛋白1、MAWDBP、蛋白酶体亚基α5、26S蛋白酶调节亚基6A)、神经系统发育(唐氏综合症临界区域基因1-1蛋白、神经肿瘤抗原-1、脑脂结合蛋白)、神经传导(儿茶酚邻甲基转移酶抑制剂、γ-氨基丁酸受体p2亚基)、基因表达调控(转录调节因子1-β、翻译延伸因子1-β)、物质转运(白蛋白、α-2u球蛋白、α-2u-球蛋白前体)、物质代谢(亮氨酸氨基肽酶、二甲基精氨酸氨基水解酶1、精胺脲水解酶、2-氧异戊酸脱氢酶亚基α、半乳糖激酶1、果糖-1,6-二磷酸酶1、前列腺素还原酶、促肥大反应蛋白)、免疫与炎症(补体衰变加速因子、二肽基肽酶I)、生物转化(磺基转移酶1C1、D-多巴色素异构酶)等。br (2)茵陈蒿汤对模型组有显著调节作用的蛋白质,主要涉及细胞增殖与凋亡(热反应蛋白12、唐氏综合症临界区域基因1-1蛋白、神经肿瘤抗原-1、翻译控制肿瘤蛋白1、MAWDBP)、氨基酸代谢(支链酮酸脱氢酶E1、精胺脲水解酶、亮氨酸氨基肽酶、翻译延伸因子)、氧化应激(醛酮还原酶7A2,DJ-1蛋白,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等功能,br (3)黄芪汤对模型组有显著调节作用的蛋白质,主要涉及细胞分化(转录调节因子1β、脑脂结合蛋白),神经传导(γ-氨基丁酸受体p2亚基、儿茶酚邻甲基转移酶抑制剂)、细胞骨架(原肌球蛋白4、原肌球蛋白5、γ肌动蛋白、细胞角蛋白18)、脂糖代谢(促肥大反应蛋白、半乳糖激酶1、果糖-1,6-二磷酸酶1)、氧化应激(谷胱甘肽S-转移酶Yb-1亚基,DJ-1蛋白,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等功能。br 结论:br (1)二甲基亚硝胺大鼠肝硬化形成的病理生物学变化主要表现为氧化应激与线粒体的损伤,肝内细胞的增殖、分化及凋亡的异常,神经递质、脂类、糖类代谢的异常以及蛋白质、氨基酸代谢的降低等诸多环节;br (2)调控细胞的异常增殖与凋亡以及抗氧化应激损伤是茵陈蒿汤抑制DMN大鼠肝硬化形成,改善蛋白质、氨基酸代谢的效应基础;br (3)抑制细胞异常分化、抗氧化应激及线粒体损伤是黄芪汤减缓肝纤维化进程,改善神经递质、脂肪及糖代谢异常的主要作用环节。3.期刊论文汪德清.田亚平.向兰.WANGDe-qing.TIANYa-ping.XIANGLan黄芪总黄酮生物学活性作用的化学成分基础研究-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06,27(1)目的:通过分离黄芪总黄酮(totalflavonoidsofAstragalus,TFA)所含主要化学成分和分析其组合比例,探讨TFA生物学活性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不同柱层析分离和光谱鉴定等技术对TFA进行分离,鉴定所得化合物的化学结构,计算各主要成分的组合比例.结果:从TFA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经光谱分析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芒柄花素(2)、毛蕊异黄酮(3)、β-谷甾醇-3-O-β-D-葡萄糖苷(4)、芒柄花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5)、毛蕊异黄酮-7-O-β-D-吡喃葡萄糖苷(6),经计算这六种化合物在TFA分离出的单体化合物中重量组合比例为23:11:12:3:22:29.结论:TFA中主要含有6种化合物,这6种化合物的有机组合比例可能是TFA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物质基础.4.会议论文汪德清.田亚平.向兰黄芪总黄酮生物学活性作用的化学成分基础研究2005目的:通过分离黄芪总黄酮(totalflavonoidsofAstragalus,TFA)所含主要化学成分和分析其组合比例,探讨TFA生物学活性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不同柱层析分离和光谱鉴定等技术对TFA进行分离,鉴定所得化合物的化学结构,计算各主要成分的组合比例.结果:从TFA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经光谱分析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芒柄花素(2)、毛蕊异黄酮(3)、β-谷甾醇-3-O-β-D-葡萄糖苷(4)、芒柄花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5)、毛蕊异黄酮-7-O-β-D-吡喃葡萄糖苷(6),经计算这六种化合物在TFA分离出的单体化合物中重量组合比例为23:11:12:3:22:29.结论:TFA中主要含有6种化合物,这6种化合物的有机组合比例可能是TFA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物质基础.5.期刊论文205黄芪女贞子汤抗癌作用的基础研究:黄芪女贞子汤对L-10癌细胞株群体迁移的阻止作用-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2002,24(4)6.期刊论文王磊.刘平.慕永平.刘成清热利湿与益气古典方剂逆转二甲基亚硝胺大鼠肝硬化的细胞生物学基础研究-自然科学进展2007,17(8)探讨了清热利湿的茵陈蒿汤
本文标题:中药黄芪的研究概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19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