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 2011版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星海音乐学院蔡乔中2011版《音乐课程标准》解读一.音乐课程历史与现状•二十世纪上半叶学堂乐歌(40年):“唱歌+乐理”•1949年建国至改革开放前(30年):“唱歌+乐理+欣赏”•改革开放至1999年(教学大纲20年):“唱歌+乐理+欣赏+器乐”•2001-2011(音乐课程标准10年):“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课程现状•课程标准实施1.不同区域的适应性(分类指导)2.《音乐标准》与《艺术标准》(学科分划、师资、教学内容)•存在问题1.非应试科目,地位不受重视2.孩子喜欢音乐,不喜欢音乐课3.高校师资培养与基础教育脱节1.非应试科目,地位不受重视•受升学率影响,学生家长、学校领导不重视-“小三门”(音乐课可有可无)•资源分配不均(人、财、物)•当花瓶摆设•音乐教师职称评审受歧视•自身问题2.孩子喜欢音乐,不喜欢音乐课•音乐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终身喜爱音乐,享受音乐。•主要原因:(1)非艺术化倾向:忽视音乐审美价值、感受与体验(想像、情感、创造)、学科规律(听觉艺术,多解性、不确定性,没有标准答案)(2)专业化倾向:重知识讲授,轻主动参与;重技能训练,轻音乐的愉悦过程。3.高校师资培养与基础教育脱节•结构性问题: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结构分化:只改基础,不改高师(两张皮)•培养模式:音乐师范院校效仿专业院校(“第二钢琴系”、“第二声乐系”)•教学内容:高师严重脱离基础教育实际(课程标准、教材与教法不进高师课堂、教育实习走形式)二、新旧标准的相同点•教育理念1.以学生发展为本2.以审美为核心•四部分整体结构框架1.前言;2.课程目标;3.课程内容;4.实施建议•四个教学领域(1)“音乐感受与欣赏”;(2)“音乐表现”;(3)“音乐创造”;(4)“音乐与相关文化”高中音乐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课程相衔接,由六个模块组成,对应中小学四个教学领域:(1)音乐鉴赏—(音乐感受与欣赏)(2)演唱(3)演奏—(音乐表现)(4)创作—(音乐创造)(5)音乐与舞蹈(6)音乐与戏剧表演—(音乐与相关文化)•九年三阶段(1)小学低年段(1~2年段);(2)小学中高年段(3~6年段)(3)初中各年级(7~9年段)。三、新标准的重要变化1、重新界定课程性质•人文性•审美性•实践性(1)人文性•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学)•注入不同文化身份的创作者、表演者、传播者和参与者的思想情感和文化主张•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文化发展脉络及民族性格、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的展现,具有鲜明而深刻的人文性。音乐是人创造的,是人文的。在音乐教育中,只有将音乐看做文化的音乐,我们才可能理解音乐存在于我们情感与生活世界中以及它所存在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因为,文化决定了人在社会中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它通过社会制度、生活经验以及个人对精神的需要和日常的需要创造出来。目前,我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体系是以专业训练为主,缺乏人文科学价值引领。现状是:就音乐训练音乐,或就声乐训练声乐,就演奏训练演奏,就作曲训练作曲,其结果只能是一种技术操作的训练,一种工具理性的完成。音乐专业训练不是人的教育,也不是文化的教育,它是否定价值理性而以工具理性为目标的教育,其结果是对音乐教育意义的丧失。(中央音乐学院、马友友)当代世界著名大提琴家马友友,毕业于哈佛大学人类学系,没人知道他选择人类学学科专业的意义。人类学认为,音乐是人创造的,研究人、理解人也就是研究文化和理解文化,人和文化是我们世界存在的根本。马友友抓住了这个根本,这不仅深化了他对音乐的理解,而且决定了他后来的事业的方向。他像人类学家一样到世界各地实地调查,他的音乐进入了各种文化的对话与交流,如丝绸之路音乐等,彰显了当代人类音乐文化时代的精神。《走进音乐世界》•“华夏之音”介绍先秦的音乐、魏晋南北朝的音乐、盛唐音乐、宋元明清的音乐。•“名家名曲”介绍了西方巴洛克时期音乐、古典主义音乐、浪漫主义音乐、民族乐派、印象主义音乐、现代主义音乐等。(2)审美性音乐的起伏变幻、抑扬顿挫、迂回曲折,在动静、高低、快慢、紧松的对比组合中,展现出特有的音响美感,使人愉悦、产生共鸣。•审美能力: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3)实践性•美学特征:非语义性、非具象性•实践形式: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探究、音乐编创•亲身参与:直接经验、情感体验、知识技能人文性、审美性、实践性是音乐学科的三个支点。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通过音响来呈现,通过听觉活动进行感受与体验,这是音乐区别所有学科最本质的特征。这个特点决定了音乐课程教学的学科定位,具有很强的特殊性。新标准增加对课程性质的论述,实际上是对2001版课标的矫正和提升。2、对“基本理念”的整合与完善将原10条“基本理念”提炼整合成5条•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基本理念的变化:(1)在坚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不变前提下,对“音乐审美”内涵做出新的界定:音乐审美指对音乐艺术美感的体验、感悟、沟通、交流以及对不同音乐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认知。音乐情感体验,应从多样化的文化语境出发,根据音乐艺术的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增进音乐素养。音乐要素(音乐表现手段)音高、节奏、速度、力度、调性、音色、和声、复调、曲式结构等。形式论康德(一元论者):音乐是一种不以概念对象为前提的艺术。音乐的声音形式本身不具备概念表述功能,不包含语言中那种“意义”。汉斯里克:“音乐的内容就是乐音的运动形式”。音乐的美是音乐形式的美,而这种美只存在于乐音的艺术组合之中,与任何音乐之外的思想范畴都没有关系。形式论美学思想影响着勃拉姆斯、韦伯恩以及二十世纪大批作曲家。情感论黑格尔(二元论者,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形式是内容的外在显现,由内容决定。一定的内容决定他的适合的形式”。李斯特倡导将音乐和文学相融合,具有典型浪漫主义性质的标题音乐创作原则,代表和影响着包括舒曼、肖邦、柏辽兹、理查-斯特劳斯、瓦格纳等整整一代浪漫派音乐家。•作为听赏者和教育者,我们如何看待二者矛盾?•音乐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音乐鉴赏观念《走进音乐世界》序言:音乐是通过声音来表达人类情感的听觉艺术,是感知的艺术。为此,音乐教学应始终贯穿着对孩子们音乐听辩能力的培养。一切音乐要素的运用或变化都应是用耳朵听辩出来,而不是讲出来、写出来的。儿童都具有与生俱来的音乐听辩能力,音乐教育的责任就应该诱发、训练孩子的这种音乐听觉,努力去帮助孩子们:(1)建立起敏锐的听觉能力,辨认和掌握音乐中声音的长短、高低、强弱、快慢以至音色变化所形成各种组合;(2)由浅入深地辨认和掌握节奏的疏密、间隙、起伏,去辨认音高旋律、音列、调式的变换,以至织体结构、曲式结构的运用等;(形式论)(3)在聆听中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情绪与思想感情的升华,从而能够进入深层的理解,以获得审美的能力。(情感论)联觉对应关系•1、高音明亮(视觉),兴奋(情绪),轻、小(物体),灵敏(运动)。•2、低音暗(视觉),抑制(情绪),重、大(物体),笨拙(运动)。•3、强、弱大、小(物体、运动幅度),强、弱(心理冲击)。•4、节奏、速度物体运动的节奏与速度(自然界的各种事物),•5、紧张度紧张与松弛(人的心理体验)。联觉对应机制:人的各种感官神经系统作为一种整体心理机制是相互关联的,音乐音响的各种刺激在共同神经系统反射中介的作用下,使其他感觉器官获得联觉对应关系。电视记录片主题曲《木棉红》(蔡乔中曲,李辉斐词)音乐与情感的对应关系:一、情态:心情的高涨、低落、强烈、缓和、紧张、松弛等心理活动状态。二、情绪:对情态的比较稳定明确的体验,如喜、怒、哀、乐等。三、情感:有认知成分和价值判断参与的情绪体验。音乐音响的强度与紧张度变化可以通过听觉刺激人的兴奋度,产生相应的情态与情绪的体验。音乐不能直接表达第三层次的情感内核。情感的认识成分不是靠音乐音响直接作用,而是靠联想唤起个人经验与观念参与审美活动的结果。对音乐的聆听和领悟,会深刻地激活人的生活经验和思想认识,进而引发复杂、深刻的感受,从而丰富与强化人在音乐审美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引主部连副部结IIIIIIIVV引主部(省副)春爱草华同幸十长逼抗楼哭投化光情桥彩窗福八亭婚婚台灵坟蝶明主结三时相离相控媚题拜载光送别会诉ABACDCABEFABGA乐小小乐小乐小乐小小乐小乐小小乐小队提提队提队提队提提队提队提提队提大大乐大乐乐提提队提队队乐队散慢中快散
本文标题:2011版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210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