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 创新农业基本经营制度 发展现代农业
创新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发展现代农业摘要:发展现代农业、增强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需要创新农业基本经营制度,鼓励农民进行各种类型的合作和联合。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长远目标来看,应更注重发展以农产品生产和营销专业户为主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使其成为发展现代农业、扩展农业产业链、实现垂直一体化经营的重要的组织载体,使我国的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在稳定的基础上得到创新。关键词:现代农业;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创新中图分类号:F3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685(2007)01创新版-0003―06在新农村建设中,始终要把发展农村产业放在优先位置,其中重要的是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为此则必须要在稳定的基础上创新我国的农业基本经营制度。一、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必然受到宏观经济政策和全球化的影响现代农业也就是在全球化格局中的农业。中国农产品的生产和贸易已经被纳入全球的框架之中,与世界农产品的生产和贸易发生密切的联系。农产品国际贸易对我国农产品的生产和务农劳动者收入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中国农产品进出口的影响已逐步显现。随着中国不断融入世界经济,中国贸易额在世界贸易额中的比重从1980年的0.9%上升到2004年的6.2%;中国农产品贸易额在世界农产品贸易额中所占比重从1980年的1.8%上升到2003年的3.8%。根据商务部统计口径的测算,从1995年到2004年,中国农产品贸易经历了先缩小后扩大的变化过程,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农产品贸易规模逐步扩大,我国农产品贸易总额已经从1995年的265亿美元扩大到2004年的512亿美元,增长了93%。根据海关统计资料,2004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达514.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7.4%。其中,农产品出口额233.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15%;农产品进口额280.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8.07%。农产品出口额和进口额均是连续5年增长,均创造历史新记录。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突破了500亿美元大关,已跨入世界农产品贸易大国的行列。若将欧盟国家作为一个统一体,我国列世界第4位;若按国别排列,我国列世界第8位。但同时,中国农产品贸易额在中国贸易额中所占比重却是急剧下降,从1980年的28.5%下降到2004年的5.8%;燃料和矿业产品贸易额在中国贸易额中所占比重也从13.0%下降到8.2%;中国工业产品贸易额在中国贸易额中所占比重从1980年的55%提高到85.2%,上升了30.2个百分点。2004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差额由上年的顺差25亿美元转变为逆差46.4亿美元,改变了长达20年我国农产品外贸顺差的格局。2004年中国粮食净进口量高达2484万吨,中国粮食净进口量与中国粮食生产量的比率已经达到5.29%,是1983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从粮食进口的品种来看,大豆进口量占到粮食总进口量的67%,小麦进口量占到24%。2005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558.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6%;其中出口271.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2%;进口286.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农产品贸易逆差由上年的46.4亿美元减少至14.7亿美元,比上年减少了31.7亿美元。2005年,按照中国的粮食口径,全年谷物和大豆合计进口量3286万吨,出口量为1059万吨,净进口2227万吨。据有关部门资料,2006年前5个月的农产品贸易逆差已经超过了2005年的逆差总和,2006年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比2005年扩大已成定局。城镇化和工业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加速工业化进程,长期以来,中国选择的发展模式是利用廉价的劳动力和廉价的土地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大量出口工业产品,努力将中国打造成为世界工厂。在这样的发展模式下,中国贸易政策的重心必然转移到工业产品上。尽管2005年中国农产品贸易额近560亿美元,但农产品贸易在中国总贸易中的比重已经下降到3.9%。中国农产品贸易政策必须服从于整个国家的发展模式和贸易政策,服务于大局,以保证中国工业品的出口。根据与世界贸易组织达成的协议,我国在人世减让表中所包含的977种农产品的平均关税2004年已降低到15%,而世界农产品的关税平均水平为62%。如果按照中国农产品实际进口的情况加权平均,则中国的实际农产品进口关税水平仅为7.7%。中国的农产品贸易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贸易产品与世界各国贸易进行博弈的必然结果,在这个博弈进程中,中国的农民和农业为中国贸易的大政方针的顺利实施做出了牺牲。我们同意一些学者提出的调整贸易政策和战略,保护和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掌握贸易自由化进程主动权的政策建议,这是治本之策。但在发展模式和大的贸易政策尚未根本调整的情况下,首先还是要立足于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使我们有比较优势的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能够出得去。二、发展现代农业、增强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需要创新农业基本经营制度稳定与完善农业基本经营制度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制度保障。一方面。要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不动摇,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另一方面,要处理好稳定与创新的关系。应该看到,随着农村市场经济与农业的发展,专业化的农产品生产者生产经营规模逐步扩大,生产经营活动各个环节的市场化、专业化和商品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农产品生产与国内外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他们承受的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也更大,收入预期上的不确定性也增大。新的形势下农户家庭经营的内涵正在发生变化,其对应的以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为特征的农业基本经营体制亦要不断改进和完善。(一)双层经营体制基础(农产)的构成发生了变化根据1996年第一次农业普查报告,全国农村住户合计21382.8万户,87377.2万人;其中纯农业户12671.9万户,占59.26%;农业兼业户3901.2万户,占18.24%;非农兼业户2735.8万户,占12.8%;非农业户2073.9万户,占9.70%。时隔10年后,现在农户的构成发生了什么变化?具体的农户构成的最新数据要等2006年底第二次农业普查的结果出来后才能知晓。但我们的一个有待检验的判断是:当今中国农户的构成是大量小规模兼业农户与少数专业农户并存。从变动趋势看,纯农户不断减少,兼业户大量增加,专业户正在兴起。中国农村出现的各类专业种植户、养殖户、营销户是在农户品生产市场化、商品化、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进程中涌现出来的,他们从事完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化生产,是中国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应该说是中国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在分析中国农村的经济现象时,我们不仅要看到在一些农村地区青壮男劳力外出打工,农村中只剩下老人、妇女和儿童,农村出现空洞化的现象,同时也要看到农产品生产和营销专业户在相当一部分农村地区兴起的现实。(二)双层经营中“统”的内涵发生了变化20世纪80年代初,在包产到户后,中央决策部门提出统分结合、双层经营。当时寄希望于地区性合作经济组织能成为双层经营中统的那一层的组织载体,抓那些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办起来不合算的事。但20来年的实践证明,大部分的地区性合作经济组织未能有效地担负起统的职责。在农产品生产市场化、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从事农产品专业化生产和营销的农户的需求不再仅是生产过程的统一,除了要求原有的还具备一定实力的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继续承担生产服务、管理协调、资产积累、资源开发等功能外,他们需要高新技术的支撑,提高其产品的科技含量;有力的金融支持;他们需要为其产品的销售提供完整、准确、迅捷的市场信息,更好的市场营销渠道;他们需要有能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标准化的操作流程、质量检验检测机制;他们希望自己的产品能打出品牌,占领一定的市场份额,使中国的农业产业从劳动密集转为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相结合的有竞争力的产业。为满足农民市场化导向的需求,近几年大量突破社区界限的各类农民合作组织和中介组织应运而生,形成了各类由从事农产品生产或营销的专业农产组成的超越社区界限的专业合作组织与社区集体组织相配合的新型服务模式,使“统”的内涵更加丰富,这为发展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的集约农业和规模农业提供了可能。(三)发展现代农业要走内涵式规模经营的道路人多地少是中国农业的基本国情,有的同志认为小规模的农产经济无法发展现代农业,除非极大地减少农村人口,在农村留下少数农场主。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换个说法就叫做农场主的社区,住的是农场主,不是小农户。应该说,在我国绝大多数农村,要形成大部分的农村人口转移出去、只留下少数农场主的局面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即使在可以预期的将来农村人口减少一半,农村人均耕地也只有三亩多,因而不可能通过简单的土地归并来实现规模化经营。在探索规模经营时,我们首先要明确农业经营的规模如何界定。列宁在1991年前分析农业中资本主义发展规律时曾指出,“资本主义农业发展的主要路线就是按土地面积计算仍然是小规模的小经济,变成按生产的规模、畜牧业的发展、使用肥料的数量、采用机器的程度等计算的大经济。”“土地的数量只能间接地证明农产的规模,而且农业集约化进行的愈广泛,愈迅速,这种证明就愈不可靠。只有农产的产值能够直接地而不是间接地证明农产的规模,并且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证明”。列宁提出的这些观点对我们现今农业的规模经营仍有指导意义。一个农民原来种3亩地,以后扩大到种20亩地,种植的作物不变,投入只按比例增长,其结果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是外延式的规模经营;一个农民还是种3亩地,但通过增加物质和技术的投入,降低劳动投入的比重,生产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导致产出有较大幅度增长,同样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加了收入,这就是内涵式的、与集约化经营相结合的规模经营,这种规模经营在中国的农业发展中可能更有应用价值,我国许多农产品生产专业户的发展实际上走的就是这种内涵式规模经营的道路。三、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务农劳动者的收入则要扩展农业的产业链条发展现代农业,不仅仅是为了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更重要的是确保务农劳动者收入的增加。但如果只是生产原料出售原料,作为初级产品生产者的农民的收入无法有较大增长。现代农业的发展,受消费者需求驱动,新科技革命和市场化影响,围绕着农业生产,派生出很多相关联的产业。生产资料供应、食品储藏、保鲜、运输、分割、精深加工、批发零售等产业不断涌现,农副产品加工技术及加工方式不断发展。在这个进程中,中国农产品的供给走向必然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历程相一致,即从田头到餐桌的食品链条越来越长,环节越来越多,结果是消费者最终支付的食品价格中,初级产品所占份额越来越小,加工增值部分所占份额越来越大,这个趋势与在国民经济发展进程中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越来越低的趋势是相一致的。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消费者在食品和农产品上每消费100个货币单位,到1980年,农业后所占份额已从1950年的35%上升到60%。农业前所占份额从10%到20%,农业中所占份额从55%下降到20%。在这种形势下,农民(初级产品生产者)通过何种方式来获取或分享初级产品进入二三产业后的增值利润,这是保障初级产品生产者经济利益的一个大问题。在美国,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逐步下降,而以农业为轴心的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使新农牧业与食品经济仍然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撑。2000年,美国单纯农牧业生产领域的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大约为1%,而食品和农牧业部门二项的增加值合计超过国内生产总值9%。在就业方面,虽然在纯农牧业生产领域就业的人数仅占全美就业人数的1%,但美国食品、服装纺织和农牧业就业人员年所占比重达到了15%。尤其是美国零售行业就业人员的54%从事食品零售。根据有关部门的资料,2004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按照小口径为26000亿元(注:小口径的加工业包括: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制品业,木材加工及竹木藤棕草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2004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产品产值之比,按小口径计算为0.72:1。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率大约为30%左右。而发达国
本文标题:创新农业基本经营制度 发展现代农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213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