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论文 倾城之恋--圆满背后的苍凉
圆满背后的苍凉【摘要】:《倾城之恋》是张爱玲难得的以团圆结局的作品,但这种团圆实为其悲剧内核的外壳。它虽然让两个人走进婚姻殿堂,但表面看似圆满的结局背后却隐匿着沧桑,透露出看破红尘后的彻骨悲凉。【关键词】:张爱玲;圆满;流苏;苍凉。张爱玲,这一廓在我心中没有多少月光的月亮,读她的作品,就如在原本漆黑的夜里更品其平添一份凄凉,总感觉她生活在遥远的年代。张爱玲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作家,她的小说大多写的是上海没落淑女的传奇故事,她把自己的小说集也命名为《传奇》。在新文学的脉络中,她是一个异教,以自己的感觉融合了现代文学和传统小说双重的传统,她作品中的人物更现实更真切,她在小说创作中往往表现出探索人生意义的浓厚兴趣。故事发生在民国时期的香港,来自上海的白家小姐流苏,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回到娘家。七八年后,前夫的去世又让她不得不面对生存的焦灼与无奈,而命运的转机却在下个路口。她偶然认识了多金单身汉范柳原,她决定用她的前途来下注,远赴香港。流苏为了为自己争取一个合法的婚姻地位,与范情场斗法,原本以为以流苏的失败寡居香港而告终,可是就在范离开之时,香港之战爆发,范便折回保护流苏,在生死那一刹那间,两人体会到了一对平凡夫妻的真心,最终结婚。谈论一个作家的作品,不能离开作品产生的年代、社会背景、作家的人生经历。1941年末,张爱玲在香港大学毕业半年前,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了香港,张爱玲与市民们度过了恐怖的日日夜夜,这段经历仅使她对人类懦弱的利己主义理解更为深刻。这正是形成她创作风格、创作思想的根源!她在解放初期的出走香港后到美国,也显出她的英明。她后来虽没有太多的小说问世,可也有不少学术上的成就。1943年九月成就的《倾城之恋》可称是她的经典之作,描述了一段关于普通人虚伪市侩的爱情。《倾城之恋》写在与胡兰成认识之前。《倾城之恋》里乱世浪子范柳原没抛弃白流苏,乱世成全了一对平凡夫妻。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乱世没有成全她。倾城如流苏,骄傲如张爱玲,她爱上有家有室的胡兰成,竟也只管快乐做着他的小女人,为他下厨,为他穿上绣花鞋,为他,落下一颗一颗的泪。在他抛弃她之后,她降下自尊,千里寻他。乱世里的浪子胡兰成是个特别不堪的旧时文人,倒显出张爱玲分外的豪侠丈义。张爱玲与胡的信件只短短的几句话便已作结。“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也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张爱玲经历了从封建社会逐步走进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过程,经历了太平洋战争,目睹了香港沦陷,经历了属于她的旧式大家族的衰落,但她毕竟是出自极为封建的旧式家庭,她很难走出自己,因此,张爱玲的文学创作很少涉及时代重大的政论课题,而用全部的感知中产阶级以及市民阶层的世俗化的生存境遇去写作。而在描写炎凉世态和庸俗市民时,又有着女作家少有的宽阔胸襟和成熟淡漠。作为一个女性,张爱玲是不幸的。胡兰成给了她爱情,赖雅给了她婚姻,最终爱情背叛,婚姻被带进了坟墓。张爱玲将自我人生的凄惨爱情移植给她笔下的都市男女,十里洋场的光怪陆离中尽是一幕幕爱情的悲剧。《倾城之恋》似乎是个例外,“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白流苏,一个离了婚死了丈夫风韵犹存的遗老千金,范柳原,一个风流倜傥视女人为脚下泥的海归阔少,一场战战兢兢费尽心机苦心经营的恋爱,最终一切都被战争的流弹炸断了故事的尾巴,香港的沦陷成全了他们——“在这个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在张爱玲的眼中,这绝非安徒生童话里所讲的“他们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她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哪怕已经千疮百孔的安宁。“在这个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变革。”一座繁华都市的陷落只为成全一段若隐若现的爱情,这爱情负载了太多的人道主义灾难,更可悲的是,张爱玲从这不能承受其重的爱情中看到的是一种不确定,而非永恒。“生与死与离别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的,可是我们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都别离开。——好像我们自己做得了主似的。”爱情里的诺言像谎言一样可怕,张爱玲是深受其害的。对于胡兰成,她曾经得到千万人之中遇见唯一的人的欢悦,她曾经得到千万年之中守住恋爱一刻的永恒,但欢悦无永恒,永恒无欢悦。因此在她的小说中,哪怕是虚浮的完美结合她亦要毫不留情地揭开爱情虚伪的面纱,以苍凉犀利的笔锋划破谎言的喉管。白流苏的故事也许刚刚开始,“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时代的变迁,中西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为张爱玲的女性主义写作提供了一个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一方面,封建伦理道德对女性身心的压迫和精神的禁锢依然潜伏;另一方面,现代文明的进程推动了妇女解放事业的发展和女权运动的兴盛,妇女的地位有所提高。女性社会存在的矛盾导致了张爱玲性格的双重性。她不惜一切代价极力摆脱世俗的束缚争取女性尊严和自由人格,却又不得不在男权至上的威逼中承认现实直面女性悲剧式的人生处境。在17岁的豆蔻年华里,她曾义愤填膺地痛诉:“最恨——一个有天才的女人突然结婚。”但在她的小说中,女性无论老、少、美、丑、贫、富,都是情欲和物欲的奴隶,逃不过苍凉的命运。最终张爱玲在抗争与妥协的矛盾中煎熬,成就了她悲壮独特的艺术风格。白流苏是张爱玲性格冲突的统一体,是女性主义矛盾斗争的载体。“一个女人再好些,得不着异性的爱,也就得不着同性的尊重,女人们就是这点贱。”白流苏面对家族的唾弃而生发如此的感慨,反映了女性将个人尊严和命运转折寄予男性的无奈的命运选择——女性只有作为男性的附庸才能体现其价值存在。与张爱玲同时代亦声名鹊噪的女作家苏青将“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篡改成“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戏讽之中无尽的凄凉与悲哀。这种扭曲的价值观折射了人性的残酷,是对男尊女卑社会现实的嘲讽和控诉,。在一场类似战争的恋爱中,白流苏最终胜利了,张爱玲却以冷酷的笔锋扼杀了胜利的喜悦——“他爱她,这毒辣的人,他爱她,然而他对她也不过如此。”范柳原在婚姻前退缩,在对平淡的恐惧中打颤,将白流苏的悲剧命运从家族的背弃中拯救出来又轻易抛入了婚姻爱情的黑暗中。“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给旁的女人听。”①因之柳原与流苏的结局,虽然多少是健康的,仍旧是庸俗;就事论事,他们也只能如此。一纸婚书仅仅是作为他的妻子的身份的象征,是依附价值的外在证据。②苏费尽心机表面上已经得到了幸福,可在这幸福的背后却充满着苍凉。幸与不幸,爱与不爱已经无关紧要了,白流苏的悲剧命运一直在延续。在《倾城之恋》中,张爱玲对于景物的描写是独一无二首屈一指的,由其独特的艺术风格雕琢而成。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并非单纯的意象,它们烘托社会历史环境,揭示人物性格命运,涵盖着丰富的寓意。张爱玲善于将采截的景致重组构建,颠覆其原有的形貌,赋予其丰富的想像和联想,以满足艺术上的审美要求。张爱玲具有清晰的时代感与精细的把握能力。她还将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某些手法和特点相融合。华丽中有苍凉,充满缤纷的意象和朦胧的暗示,而又力求作真实、精细的刻绘,强调启示和联想,又不摒弃传统小数的路数。张爱玲以其独特的眼光观察现实,敏锐地捕捉生活灵感,用奇特精致的语言将内心感悟提炼升华成惊艳的意象,达到了高度审美的艺术境界。她的故事是对人性的探索为中心,具有充分的现代小说特征,这给她的小说带来了独特的韵味。人性的主题、女人的命运、“苍凉的基调、参差的结构、繁复的意象——这,就是爱玲文学创造的艺术之所在!这篇作品从始至终都充满了苍凉,抑郁和衰落的情调。两个人都精打细算地去爱了,却最终逃不过命运,她笔下的人性是卑微而市侩,庸俗而黑暗,卑劣而残忍的。她将男女感情和人间万事看得如此透彻洞悟,不免生出悲凉和宿命的绝望。逃离不了家庭沉重的束缚、旧体制给女子种种的欺压与歧视,永远是无可奈何,永远是走不出命运安排。弱女子遇上负心汉,终归是不善而终,即使双方真诚以待,仍旧摆脱不了周遭各因素的排挤,最终落花流水两空。③因此,《倾城之恋》看似圆满的结局背后是更深刻的悲凉。刘川鄂说:“中国作家谁也没有像鲁迅那样深刻犀利不留情面地拷问过民族性,谁也没有像张爱玲那样深刻犀利悲天悯人地拷问过都市男女的情爱世界。”张爱玲以看破红尘的眼光审视沪港公馆洋场的悲喜爱情,以敏锐细致的女性主义情怀叩问命运和人性,以细致精巧的犀利文笔展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一部《倾城之恋》写尽了爱情,写尽了人生,在艺术的长河中洗净铅华,万古长存。【参考文献】:①张爱玲,《自己的文章》,见《张爱玲文集》第4卷第177页,2008年;②张爱玲,《流言》,广州:花城出版社,第174页,22008年;③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台湾时报》,1993·87·;④夏军英,《一种苍凉的启示》,语文学刊,2003年05期;
本文标题:论文 倾城之恋--圆满背后的苍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301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