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感开题报告PPT参考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感培养的策略研究开题报告具惠兰2013年4月27日越秀区科信局软科学项目(2012-JY-017)序一:我们眼中的“历史”历史是一个民族从蒙昧无知到文明兴盛发达而留下的痕迹,它记载了民族的荣辱兴衰,总结从前,启发今人,引导人们走向未来。历史之所以重要,重点不在于它记录的事实有多壮丽,而在于它能使人们反思过去,吸取经验教训;历史之所以必要,重点不在于它为人们储备的知识宝库有多珍贵,而在于它能使人们产生丰富的历史情感,转化为发展的前驱动力。因为有历史,社会才会发展;因为有历史感,人们才会进步。序二:我们诠释的新课程历史三维目标(一)新课程三维目标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文化”。中国哲学观是天人合一、道器合一、体用合一。《易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道是阴阳的对立统一,宇宙天地之间,正是这道“一阴一阳”“一虚一实”的运动变化,造成了万物的生化和流转。“知识和能力”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是“一阴一阳”、“一虚一实”的有机整合,它们是通过“过程和方法”去实现的。新课程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是效法中国和合文化和哲学观,它是阴阳的统一,是工具性(显性知识)和人文性(隐性知识)的统一。(二)新课程历史三维目标的最终目标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们认为,对于历史学科而言,“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即丰富知识提高能力,掌握知识获取与能力养成的途径与方法,二者都是新课程强调的重要目标,但毕竟都只是工具性目标,在一定意义上说,都只是过程性目标,都只是暂时性目标,都只是表层性目标。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即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热情、养成高尚情感和科学态度,以及形成正确价值观,才真正是新课程历史三维目标的最终目标。高中新课程目标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上述课程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连续过程和有机整体。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一、本课题选题意义(一)加强对中学生历史感培养的意义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历史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对过去的记忆、态度和情感。它是一种财富、一种文化、也是一种精神,不能淡忘、不容舍弃。当前,我国正处于文化改革时期,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成为文化发展的两大主题,能否有效传承文化和创新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的竞争力和创造力。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两者统一、相互促进。文化传承是文化创新的必要前提,文化创新是文化传承的必然要求。文化创新的实践和实现需要人们有较强的时代感作为支撑,而文化传承则需要人们必须有较强的历史感作为支持。一直以来,人们比较重视对时代感的研究,而相对对历史感的研究则比较欠缺。因此,加强对历史感的研究,对实现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没有历史感的国家是脆弱的,没有历史感的民族是危险的,没有历史感的个人是无知的。没有历史感的人,是无法理解历史的,人有了历史感这种特有的意境,才能更好地了解和想象历史,才能得以深刻地理解和洞察历史并发展历史。在现今观念日益多元、年轻一代历史感有趋萎缩的时代,加强历史感的培养同样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个人的历史感同现实感和未来感一起是人们素质的构成因素。新一代的青年学生要真正理性成熟起来,既要有鲜明的时代性,又要有厚重的历史感。历史感不是简单再现史实或了解历史知识,而是要用历史的逻辑、历史的视角和历史的思维方式,从历史的跨度和合理的历史比较中分析看待问题。培养了历史感,青年学生就能够增强思想认识的厚度和深度,就能够获得理性的力量,更加清醒地看待社会、思考问题。(二)加强对中学生历史感培养的必要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不仅如此,根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所指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上述课程目标(历史三维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连续过程和有机整体。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据此,可以认为,新课程历史三维目标的最终目标其实就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对于历史学科而言,“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即丰富知识提高能力,掌握知识获取与能力养成的途径与方法,二者都是新课程强调的重要目标,但毕竟都只是工具性目标,在一定意义上说,都只是过程性目标,都只是暂时性目标,都只是表层性目标。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即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热情、养成高尚情感和科学态度,以及形成正确价值观,才真正是新课程历史三维目标的最终目标。可见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历史感的培养,并把历史感的培养放在三维目标的最终目标上。应该说,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决定了学生十分需要且完全能够进行历史感的培养。学生不管他将来从事什么职业,都必须具有历史感。历史感会强化青年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民族自豪感,这是一种十分可贵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历史感,有助于他们了解国情,形成对现实的正确认识,而且有助于人类把握未来。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一直以来,人们比较重视对时代感的研究,而相对对历史感的研究则比较欠缺。虽然人们经常使用历史感这个词,但很少专门探讨历史感和研究历史感的培养,少有的专门研究历史感的文章,一般是从“史学家的历史感”这一较为专业的角度研究历史感,而探讨如何培养学生,尤其是中学生历史感的论文则很少。在目前为数不多的关于历史感及其培养的研究成果中,存在五大问题:其一,对历史感的概念内涵研究不够充分,导致人们对历史感认识不明确。其二,对历史感的表现形式缺乏分类研究,导致人们对历史感的认识不具体。其三,对历史感的强度种类划分过于简单笼统,导致人们对历史感的培养缺乏有效性。其四,对当前中学生的历史感现状缺乏了解,导致人们对历史感的培养缺乏针对性。其五,对培养中学生历史感不够重视,对中学生历史感培养的策略不够精确,导致对中学生历史感培养的效果不佳。三、课题研究目标本课题通过对历史感概念的界定、历史感的基本分类、历史感的强度划分、历史感培养的意义和必要、中学生历史感培养的现状、对中学生历史感培养的基本原则、对中学生历史感培养的基本策略等方面的研究,重新唤醒人们对历史感培养,尤其是对中学生历史感培养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并初步形成一套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感培养的方略,从而有效增强中学生的历史感。同时,本课题的研究,特别是对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感培养的主要策略的研究,将成为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感培养的基本范式,为广大中学历史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历史学习,提供重要的参照,进一步优化历史课堂教学,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益,提升历史课堂教学的功能。而且,还有利于促进中学历史教师专业水平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学校整体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升,并有助于学校历史课堂教学特色的形成。四、课题研究内容(一)关于历史感历史感,是人们对过去历史的一种感受、体验和意境。具体来说,它是历史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广泛的历史信息,传送到人们头脑中的一种综合的感受、体验和意境。历史感是主观的,它实质上是过去历史在人们头脑中爱恶的情感反应。历史感也是客观的,它客观的存在于人们的情感形成发展中,每个正常的人对过去的历史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感受和体验,因此都应有一定的历史感,或明或暗,或强或弱。所谓“没有”历史感,其实只是相对而言。历史感是具体的,它以具体的意境表现出人们各种具体的历史感受,包括喜怒悲恐爱憎等情绪的心理反应,包括认同、自豪、责任、敬畏和眷恋等各种心理情感感受。历史感是发展的,人们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对不同的历史都有不同的感受,而且这些感受也必然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二)历史感的基本分类人的情感是复杂化的,历史感也是多样化的,根据价值关系的不同特点,历史感通常可表现为以下两类:根据价值的正负变化方向的不同,历史感可分为正向历史感与负向历史感。正向历史感即看到某件趋好的历史事件后所产生的愉快、信任、感激、庆幸等;负向历史情感即看到某件趋坏的历史事件后所产生的痛苦、鄙视、仇恨、嫉妒等。根据价值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的不同,历史感可分为历史心境、历史热情与历史激情。历史心境是指强度较低但持续时间较长的情感,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感,如回忆一段历史后所产生的绵绵柔情、闷闷不乐、耿耿于怀等;历史热情是指强度较高但持续时间较短的情感,它是一种强有力的、稳定而深厚的情感,如回忆一段历史后所产生的兴高采烈、欢欣鼓舞、孜孜不倦等;历史激情是指强度很高但持续时间很短的情感,它是一种猛烈的、迅速爆发的、短暂的情感,如回忆一段历史后所产生的狂喜、愤怒、恐惧、绝望等。(三)历史感的强度划分正常的人都应有一定的历史感,其差异不是有无问题,而是强弱问题。一般来说,历史感可分为较弱历史感和较强历史感两种程度。较弱历史感,或叫低度历史感,表现为历史意识比较欠缺,历史感受较少和较弱,历史情感淡薄,对历史的理解分析判断等历史思维能力、行为能力比较低下,人们谓之历史感“缺乏”,对之要进行“强化”。较强历史感,或叫高度历史感,表现为有较强的历史意识,有丰富的历史感受,有积极的历史体验,历史情感厚重,对历史的理解分析判断等历史思维能力、行为能力较强。具体地说,拥有该类型历史感的人通常都认为历史很重要,觉得历史对后人有很大的影响,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学习历史,并经常产生对自己民族、国家、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历史发展的认同感、自豪感、责任感、敬畏感、眷恋感等强烈情感。此类情感是“强化”历史感的目标和导向。随着人类社会不断进步,该类历史感作为适应社会发展人才所应具有的情感,已经越来越受到大家的推崇和倡导。(四)中学生历史感培养的现状新课程实施以来,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在新教学观、新学生观、新评价观等新理念引领下,开展了卓有成效的课堂教学改革,克服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满堂灌”现象,注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促进了学生个性特长和综合素质的发展。但是,对照新课程三维目标,以上主要是属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这两维目标的成效,至于如何更好地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新课程三维目标中的最终目标,反而比较忽略。由于这种中学历史教学上的缺憾,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现时不少中学生现实感、未来感较强,而历史感较弱,即历史意识比较欠缺,历史感受较少和较弱,历史情感淡薄,对历史的理解分析判断等历史思维能力、行为能力比较低下,人们谓之历史感“缺乏”。因此,如何加强对中学生历史感的培养,已成为当前中学历史教学迫切需要攻克的重点课题。(五)对中学生历史感培养的基本原则1、对应性原则。历史感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的具体性,即通过具体的历史史实感化人们,使人们对特定的历史史实产生特定的历史感受。离开了特定的历史史实,就不可能产生历史感。因此,对中学生历史感的培养,首先要遵循对应性原则。对应具体的历史史实,施以有效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相应的历史感。杜绝离开历史史实,空谈历史感的培养。也反对对历史史实不加以筛选,就牵强地对学生进行历史感的培养。2、体验性原则。历史感是人们对过去历史的一种感受、体验和意境。历史感是主观的,它实质上是过去历史在人们头脑中爱恶的情感反应。因此,对中学
本文标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感开题报告PPT参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328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