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诗圣”的一生――杜甫生平
公元712年,必然是诗坛上不平凡的一年,一位在中国诗坛上留名青史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诞生了,他就是“诗圣”——杜甫。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少年时也很顽皮。百忧集行一诗是对他少年时代的真实写照。才气人人羡慕,但有才有时未必是好事,铸成杜甫人生悲剧的根源也许就是他的非凡才华。开元二十四年(杜甫24岁时),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天宝三载(744)四月,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两人相约同游梁、宋。之后,杜甫又到齐州。过了4年,秋天转赴兖州与李白相会,二人一同寻仙访道,谈诗论文,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友谊。秋末,二人握手相别,杜甫结束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漫游生活,回到长安。青春年少的杜甫日夜期盼着有朝一日能够得到天子的赏识,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人生理想,甚至还不惜委曲求全,“骑马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可是又有何用,现实社会实在是太黑暗了,结果如何呢?“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贫交行》一诗就是杜甫对当时社会上人与人关系的真实写照。天宝十四载(755)10月——11月之间,安禄山举兵叛乱,历史上称为“安史之乱”。诗人杜甫的生活更为艰难,但诗人始终充满着忧国忧民的思想,写下了许多反映劳动人民艰难生活的不朽诗篇。其中,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与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是这段时期诗人现实主义的力作。乾元二年(759)夏天,杜甫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也称“浣花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县。这一时期,诗人创作达到了高潮,不到两年,作诗四百三十多首,占现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大历五年冬(770),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时年五十九岁。一颗巨星陨落了,他留给后人的除了他的诗作,还有他的精神和一段段真实的历史。百忧集行杜甫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贫交行》杜甫翻手为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本文标题:“诗圣”的一生――杜甫生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332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