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儿童青少年发展心理学 第六章 幼儿期
第六章幼儿期的心理发展(3-6岁)1主要内容第一节幼儿生理的发育第二节幼儿的游戏第三节幼儿言语的发展第四节幼儿认知的发展第五节幼儿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2幼儿的典型行为特别喜欢游戏,却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课;在游戏过程中,就容易被外界刺激吸引而分心;不能进行“2+3=?”这样抽象的数学运算;喜欢听童话故事;幼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些行为?对幼儿的教育需要注意哪些问题?3幼儿期的界定幼儿期指儿童从3岁到6、7岁这一时期。这是儿童进入幼儿园的时期,所以叫做幼儿期。又因为这是儿童正式进入学校以前的时期,所以又称学前期。4第一节幼儿生理的发育和动作的发展一、幼儿身体的生长二、幼儿神经系统的发展三、幼儿动作的发展5一、幼儿身体的生长平均每年身高增加5到8厘米,体重每年增加2、3公斤。肌肉逐渐健壮,身体变得较瘦。在身体变高、变宽的同时,脏器也在发育,脊柱在增长。原来又胖又重、有点罗圈腿、大肚子的学步儿到5岁时变得具有流线型、扁平肚、腿修长,身体比例有点像大人了。姿势和平衡性都在改善。这些变化促进了动作协调能力的发展。67学步儿和5岁孩子的身体样子很不一样。这个女孩和她的小弟弟相比,身体线条看上去更像大人。二、幼儿神经系统的发展儿童出生后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最快,成熟最早,幼儿期末已经接近成人水平。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为儿童心理的发展提供了自然物质基础。(一)大脑结构的发展(二)皮质抑制与兴奋过程的加强8(一)大脑结构的发展1、脑重量继续增加2、大脑皮层结构日趋复杂化91、脑重量继续增加新生儿的脑重是390克,达成人脑重的25%;3岁儿童的脑重约1011克,相当于成年人脑重的75%;7岁儿童的脑重约1280克,基本上已经接近成人的脑重量(平均为1400克)102、大脑皮层结构日趋复杂化(1)神经纤维的增长(2)神经细胞的髓鞘化11(1)神经纤维增长根据大脑生理学的研究,儿童脑重量的增加,并不是神经细胞大量增值的结果,而是由于神经细胞结构的复杂化和神经纤维分支增多,长度伸长。12(2)神经纤维基本髓鞘化神经纤维的髓鞘化也逐渐完成,神经髓鞘化形成以后,就像电线加上了包皮一样,能使神经兴奋沿着一定的道路迅速传导,而不致蔓延泛滥。这使得幼儿神经兴奋的传导更加精确、迅速。13根据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关于我国儿童脑的发展的年龄特征的研究发现,到学前末期大脑皮质各区也都接近成人水平。它的成熟程序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这一过程是不可逆的。1415(二)皮质抑制和兴奋过程加强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有机体的一切反射活动都是由这两种神经过程的相互关系决定的。兴奋过程是跟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发动或加强相联系的;抑制过程是跟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停止或减弱相联系的。16抑制过程的加强,使幼儿可以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减少冲动性,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优良的个性品质提供了条件。抑制机能的发展也促进了幼儿精确的认识事物能力的发展。幼儿抑制机能发展的同时其兴奋过程也比以前增强了,表现在儿童的睡眠时间逐渐减少,清醒时间相对延长。17尽管幼儿的兴奋和抑制机能都在不断增强,但是相比之下,抑制机能还是较弱。•大家都知道,如果要求一个幼儿像我们这样集中注意听一堂课那样是不可能的,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在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时候会有经常下位走动的现象,这就是因为皮质抑制能还较弱。对幼儿过高的抑制要求,如要求幼儿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或集中注意于单调乏味的课业,往往会引起高级神经活动的紊乱18三、幼儿动作的发展个体在幼儿期动作的发展仍遵循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在这一时期,许多新的动作技能产生了,其中每一种技能都是在婴儿期简单的运动模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儿童把以前获得的技能整合进更为复杂的动力性活动系统。随着身体逐渐变高、变壮,他们开始修正原有的各种技能,中枢神经系统也在发育,生活环境呈现出新的挑战。19幼儿动作的发展主要介绍两个方面:(一)大肌肉动作的发展(二)精细动作的发展20(一)大肌肉动作的发展随着儿童的身体变得更具有流线型并变得更高更重,他们的重心开始向下转向躯干的发育。结果,平衡能力大大增强了,这为需要运用身体大肌肉新的动作技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到2岁时,学前儿童的步伐开始流畅而富于节律性——这保证了他们能安全地来到操场,起初是跑,后来是双脚跳、单脚跳、快跑。21当儿童脚下更稳时,他们的手臂和发育不全的身体能够试着使用新的技能——扔球和接球,骑三轮车,玩单杠等。上肢和下肢的运动技能开始结合为更精细的活动。5到6岁的儿童能踏三轮车,能在投、接、跳等活动中灵活地移动全身。在学前期末,儿童能够以更快的速度和耐力掌握各种技能。22(二)精细动作的发展精细动作是指协调胳膊、手和手指等的更小的肌肉的能力。精细动作技能在儿童早期也有了飞跃性的发展。23两岁儿童的手指很粗笨,手指的末梢神经还没有完全髓鞘化。到四岁时,这种髓鞘化基本完成,这样四岁的儿童能够很容易的拿着蜡笔或钢笔在墙上涂写。他们能够运用小剪刀、堆摆积木、用刷子画画等。到了五岁儿童能够系扣子、拉拉链,在吃饭的时候能够用筷子或叉子、汤匙和刀子;有些孩子甚至能够系鞋带。24第二节幼儿的游戏一、游戏的理论二、游戏的种类和发展三、游戏的作用25一、游戏的理论自19世纪下半叶至今一百多年的历史上,国外有许多的心理学家研究儿童游戏,由于各研究者指导思想及方法论的不同,所采用的心理学理论不同,以及研究的角度及实验的对象不同,同时也由于所处时代不同及心理学发展的水平不同,因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游戏理论。我们在此简单介绍:•早期的游戏理论•当代的游戏理论•中国的游戏理论26(一)早期的游戏理论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左右,是儿童游戏研究的初兴阶段。在这一阶段出现了最早的一批游戏理论,即“经典游戏理论”。主要有:•精力过剩说•娱乐放松说•种族复演说•生活预备说271、精力过剩说其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思想家席勒和英国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斯宾塞。其主要观点是:游戏是由于机体内剩余的精力需要发泄而产生的。机体保护自己生存的精力除了维持正常的生活外,还有剩余。过剩的精力必须寻找方法消耗它,而游戏是剩余精力加以释放的最好的形式。282、娱乐-放松说其代表人物是德国的哲学家、心理学家拉扎鲁斯。游戏不是发泄精力,而是松弛、恢复精力的一种方式。游戏和娱乐活动可使机体解除紧张状态,具有一种恢复精力、增进健康的机能,所以人需要游戏。293、种族复演说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心理学家霍尔。其主要观点是:游戏是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的生活特征在儿童身上的重演。不同年龄的儿童重演祖先不同形式的本能活动,重演史前的人类祖先到现代人进化的各个发展阶段。例如,女孩玩洋娃娃是重演母性的本能时期;男孩在6-9岁时是狩猎本能的重演。304、生活预备说其代表人物是德国心理学家、生物学家格罗斯(K.Groos)。其主要观点是:游戏是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无意识的准备,是为成熟作预备性练习。儿童有天生的本能,但本能不能适应将来复杂的生活,要有一个准备生活的阶段,在天赋本能的基础上进行练习,锻炼自己为生存竞争所必需的能力。游戏即是准备生活阶段练习本能的手段。31对早期游戏理论的简单评价上述这些游戏理论,是在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下产生的,所以它们都带有浓厚的生物学色彩,有着明显的从先天的、本能的、生物学的标准看待游戏,否认游戏的社会本质的缺陷。同时它们主要又是主观思辨的产物,缺乏可靠的实验依据。但是,这些理论或多或少的解释并说明了游戏这一现象,对后人的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推动了儿童游戏研究的进展。32(二)当代的游戏理论1、精神分析理论2、认知动力说3、学习理论331、精神分析理论在现代西方心理学流派中,精神分析学派是最重视游戏问题的一个派别。•发泄论(补偿说)•掌握论34发泄论(补偿说)其代表人物是奥地利著名精神病学家、著名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主要观点:弗洛伊德认为游戏也有潜意识的成分,游戏是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和克服创伤性事件的手段。动物本能的欲望可以直接表现,人的欲望却常因受压抑而不能随意表现。游戏则是一种保护性的心理机制。游戏能使儿童得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紧张、拘束,为儿童提供了一条安全的途径来发泄情感,减少忧虑,发展自我力量,以实现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冲动和欲望,使心理得到补偿。35对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的评价1、该派的游戏理论带有明显的临床色彩。它更注重研究各种不同类型的、个人的游戏而且这些游戏往往只是个别儿童在某段时间内所玩的游戏,而不像其它的理论注重的是传统的、一般性的有代表性的儿童的游戏,是所有儿童玩的游戏。因此使得该理论缺乏系统性。2、该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泛性论。过分的强调了性和本能冲动的作用。363、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把游戏的研究与幼儿心理发展理论密切联起来。强调早期经验对健康的成年生活的重要性,强调游戏对于人格发展、心理健康的价值,这对于人们重视游戏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具有积极的意义。372、认知动力说其代表人物是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认知学派的创始人皮亚杰(J.Piaget)。主要观点是:试图在儿童智力发展的总背景中来考察儿童的游戏,认为游戏是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实质是同化超过了顺应。儿童早期认知结构发展不成熟,往往不能保持同化与顺应间的协调或平衡。38当顺应作用大于同化,表现为主体忠实地重复范型(人或物)的动作,即模仿;当同化作用大于顺应,表现为主体完全不考虑事物的客观特性,只是为了满足自我的愿望与需要去改造现实,这就是游戏。儿童在游戏时并不发展新的认知结构(顺应),而是努力使自己的经验适合于先前存在的结构(同化)。39所谓同化,是指在某个情境中,儿童使用他已经获得的图式或技能从事并完成活动。而顺应是儿童为了完成某种目标而尝试新的图式技能。如一个孩子在玩游戏她不小心把水泼到娃娃身上,他马上把娃娃身上的衣服脱下来,放到太阳底下去晒,用毛巾往娃娃身上披说你就穿这件衣服吧。这便是同化。40他还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儿童特定时期的游戏方式。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通过身体动作和摆弄、操作具体物体来进行游戏,称为练习游戏,如反复去碰玩具让它发出声响。在前运算阶段,儿童发展了象征性功能(词语和表象)就可以进行象征性游戏,他能把眼前不存在的东西假象为存在的。以后,可以进行简单的有规则的游戏。真正的有规则游戏出现在具体运算阶段。41对皮亚杰游戏理论的评价皮亚杰的游戏理论开拓了从儿童认知发展的角度考察儿童游戏的新途径,尤其是他反对把游戏看作是一种本能活动,以及通过长期观察和研究所提出的游戏发展的阶段,是极有价值的。但他过于强调智力发展对于儿童游戏的制约,而忽视了游戏对于智力发展的促进作用。423、学习理论其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桑代克。桑代克认为游戏是一种习得行为,游戏遵循“效果律”。效果律强调强化会增加一种反应出现的可能性,而惩罚则会减少他出现的可能性。游戏虽然不同于工作,但它仍受学习的影响。游戏依靠社会上成人对它的强化,在很大程度上受文化的制约。每种文化和亚文化都重视和奖励不同类型的行为,所以不同文化中社会儿童的游戏反映了这些差别。43(三)中国的游戏理论中国的心理学家认为,游戏是适合于幼儿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方法,也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一种最好的活动方式。•首先,游戏具有社会性,它是人的社会活动的一种初级模拟形式,反映了儿童周围的社会生活。解决了渴望与能力之间的关系。儿童在与成人的交往中,渴望参与成人的一些活动可是又受到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游戏恰恰解决了这一矛盾。44•其次,游戏是想象与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结合,它不是社会生活简单的翻版,也不受现实的严格限制。•游戏是儿童主动参与的、伴有愉悦体验的活动,它既不像劳动那样要求创造财富,又不像学习那样具有强制的义务性,因而深受儿童喜爱。45二、游戏的种类及其发展(一)游戏的分类幼儿的游戏是多种多样的,分类的方法也各不相同。有人按照游戏进行的目的性分类,有人根据认知发展的阶段进行分类,还有人按照儿童社会性发
本文标题:儿童青少年发展心理学 第六章 幼儿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372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