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学习目标1.疏通文字2.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3.能够正确翻译文章。“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散文形与神、内在与外在的相互关系与特征。“散”指或整或散,或缓或急,自然从容、姿态横生。“气脉”又称“文气”,是贯注作品的思想情感、精神气质。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贾谊的《过秦论》,我们还清楚的记得,贾谊把秦亡的原因归结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并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秦强而己弱。然而作为政治家站的角度不同,则观点也有差异,时代环境不同,作者的分析也不同。那么,作为文学家的苏洵对六过灭亡的原因又持什么看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读他的《六国论》。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1)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2)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录音“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借古讽今。作者简介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诗书……”),唐宋八大家之一.苏洵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并称“唐宋八大家”。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人称“老苏”,与儿子“大苏”(苏轼)、“小苏”(苏辙)并称“三苏”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唐宋散文八大家:最有名的四家:韩柳欧苏。“韩如海,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潮。”海:广阔而浑厚。泉:清丽而隽永。澜:起伏而多致。潮:汹涌而澎湃。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文章背景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北宋建国往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这样“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时代背景写作目的作者借评价六国的灭亡,意在讽谏北宋统治者要以六国为借鉴,不要被契丹、西夏的积威之所劫,一味地贿赂,以求苟安。要奋起抵御,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道。六国论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1、注意下列句子的正确朗读节奏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2、注意下列字词的正确读音赂秦(lù)暴霜露(pù)与嬴(yíng)洎(jì)燕国(yān)下咽(yàn)草芥(jiè)互丧(sàng)胜负之数(shù)读课文,掌握下面的重点字词六国互丧赂秦暴霜露抱薪救火邯郸殆尽下咽胜负之数或未易量sànglùpùxīnhándāndàiyānshùliàng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wéiwéi诵读课文,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和两个分论点。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和两个分论点。第一段提出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和两个分论点。第一段提出论点:分论点一: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分论点二: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和两个分论点。第一段提出论点:两个分论点分别对应二三段。分论点一: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分论点二: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第四段是如何论证本文中心论点的?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第四段是如何论证本文中心论点的?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反面论证,提出假设,引出结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第四段是如何论证本文中心论点的?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反面论证,提出假设,引出结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承上启下,由上文的评析历史,转入下文的讽谏当朝统治者。第五段:第四段已经总结了六国破灭的历史教训,那第五段是否多余?为什么?第五段:第四段已经总结了六国破灭的历史教训,那第五段是否多余?为什么?借古讽今,针对现实发抒感慨,指出北宋“以天下之大”而“赂”契丹西夏,就是重蹈六国的覆辙。这是中心论点的引申,亦是写作的本意所在。理清结构第一部分(1):提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第二部分(2、3):论证中心论点。第一层:论述“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第二层:论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第三部分(4、5):作出结论。第一层:总结历史教训。第二层:讽谏北宋王朝。疏通词句第一段作者为什么将六国的情况和北宋的情况做对比?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严重,自开国至英宗治平年间,宋军和辽军西夏军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了外交上的妥协投降。例如宋真宗景德元年与辽议定,每年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后又被迫追加银十万、绢二十万匹。作者借评价六国的灭亡,意在讽谏北宋统治者要以六国为借鉴,不要被契丹、西夏的积威之所劫,一味地贿赂,以求苟安。要奋起抵御,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道。弊在赂秦赂秦力亏不赂者以赂者丧数量上程度上道理上齐亡之事实燕亡之教训赵亡之悲剧(总分)(第一段)(总分)(第二段)(总分)(第三段)(过渡)(分总)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第四段)(引古)(递进)毋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第五段)(讽今)(并列)引证法,引用古人的话,以加强论证的说服力。例证法,列举六国灭亡的史实,以论证观点的正确性。对比论证,用秦国与六国对比,六国之间的对比,以证明六国破灭的历史必然性。此外还用了因果论证、假设论证。中心论点分论点事实论断结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赂秦力亏破灭之道(赂者)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不赂者)诸侯所亡固不在战奉之弥繁侵之愈急齐附于秦燕行刺客始速祸焉赵诛良将用武不终不战胜负判智力孤危败亡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无使为积威所劫毋从六国破灭之故事《六国论》《过秦论》《阿房宫赋》阅读比较《六国论》《过秦论》《阿房宫赋》相同点评论的内容写作的意图分析的结构论证的方法三篇文章都涉及到战国时代六国灭亡、秦国统一这段史实;语言的运用三文都是为了借古讽今,对作者所处朝代的帝王进行规劝;三文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三文都采用了逐层推进的形式;三文都是整散结合,运用了对偶、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结论(论点)不同《过秦论》就史论史,言尽即止,结论落在秦王朝“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一句上,其讽谏之意在于言外。《六国论》在论证六国失败原因在于赂秦后,由古及今,再作引申,得出以北宋之大,如果一味屈辱苟安,势在必亡,并置自己于六国之下的结论。《阿房宫赋》虽是散文,后两段却是议论,论点就是讽喻之意——不要荒淫奢靡,重蹈亡秦覆辙,让“后人”哀叹前人的悲剧重演。至于颠覆◇古今异义:思厥先祖父后秦击赵者再其实百倍◇古今异义:古义:表结果,“以致”。今义:表示另提一事。思厥先祖父后秦击赵者再至于颠覆其实百倍◇古今异义:古义:表结果,“以致”。今义:表示另提一事。思厥先祖父古义:那实际数量。今义:事实上。后秦击赵者再至于颠覆其实百倍文言知识归纳:◇古今异义:其实百倍古义:表结果,“以致”。今义:表示另提一事。思厥先祖父古义:那实际数量。今义:事实上。后秦击赵者再古义:祖辈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至于颠覆◇古今异义:古义:表结果,“以致”。今义:表示另提一事。思厥先祖父古义:那实际数量。今义:事实上。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今义:表示又一次。古义:祖辈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至于颠覆其实百倍可谓智力孤危而从头自破亡之故事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始速祸焉而从头自破亡之故事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指理解事物的能力。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始速祸焉可谓智力孤危而从头自破亡之故事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指理解事物的能力。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始速祸焉古义:先例,旧事。今义: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可谓智力孤危而从头自破亡之故事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指理解事物的能力。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始速祸焉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够古义:先例,旧事。今义: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可谓智力孤危而从头自破亡之故事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指理解事物的能力。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始速祸焉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够古义:招致。今义:速度快。古义:先例,旧事。今义: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可谓智力孤危然后得一夕安寝刺客不行然后得一夕安寝刺客不行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然后得一夕安寝刺客不行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古义:不去(行刺)。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一词多义:兵非兵不利而秦兵又至于矣兵非兵不利兵器,武器,名词而秦兵又至于矣兵非兵不利兵器,武器,名词而秦兵又至于矣军队,名词故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故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形容词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故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形容词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所以,连词亡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亡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丧失,动词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亡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丧失,动词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动词暴暴秦之欲无厌暴霜露暴暴秦之欲无厌凶暴,形容词暴霜露暴暴秦之欲无厌凶暴,形容词暴霜露暴露,动词终终继五国迁灭惜其用武而不终也终终继五国迁灭终于,副词惜其用武而不终也终终继五国迁灭终于,副词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底,动词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以荆卿为计邯郸为郡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以荆卿为计邯郸为郡前者意为“治理”,动词;后者是“被”,介词。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以荆卿为计邯郸为郡前者意为“治理”,动词;后者是“被”,介词。作为,动词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以荆卿为计邯郸为郡前者意为“治理”,动词;后者是“被”,介词。作为,动词成为,动词始燕赵之君,始有远略始速祸焉始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起初,副词始速祸焉始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起初,副词始速祸焉才,副词与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与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和,介词,表比较的对象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与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和,介词,表比较的对象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亲附,动词一、基础巩固1.下列语句中对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胜负之数.(次数),存亡之理B.六国互.(相互)丧,率赂秦耶?C.洎牧以谗.(
本文标题:六国论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372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