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蛇的生物学特性蛇类是爬行纲蛇目,大部分是陆生,也有半树栖、半水栖和水栖的冷血变温爬行动物。所调查,我国现有蛇200多种,其中毒蛇66种,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各省区。一、蛇的形态蛇,俗称“长虫”,身体细长,圆筒形,全身被覆鳞片,四肢已消失退化。全身可分为头部,躯干部和尾部。头后到肛门前称躯干部,肛门以后称尾部。头部较扁平,躯干较长,尾部细长如鞭或侧扁而短或呈短柱状。头部有鼻孔一对,位于吻端两侧,只有呼吸作用。眼一对,无上下眼脸和瞬膜,只覆盖一层透明膜。无耳孔和鼓膜,但具有发达的内耳及听骨,对地表振动声极为敏感。舌虽没有味觉功能,但靠频繁的收缩能把空气中的某种化学分子粘附在舌面上,送进位于口腔顶部的犁鼻器,从而产生嗅觉。此外,尖吻蝮与蝮蛇还有颊窝,它对环境温度的微弱变化能产生灵敏反应,因此颊窝又称热感受器,这对夜间捕食有重要作用。有颊窝的蛇,在夜间有扑火的习性。因此,在夜间用明火照明时要十分小心。蛇类依其无毒牙和毒腺,可分为无毒蛇与有毒蛇两大类。目前人工养殖的多为有毒蛇。蛇牙有毒牙与无毒牙之分。无毒牙呈锥状,且稍向内侧弯曲;毒牙形状差异较大,表面有沟或中间空心。毒牙又分管牙和沟牙两种。管牙似羊角状,一对,能活动,内有管道,如蝮蛇、类吻蝮、竹叶青蛇。沟牙一般较小,呈圆锥状,2~4枚,不能活动,不易看清,在牙的前面有流通毒液的纵沟。沟牙的着生位置不同,若着生于颌骨前端,又称前沟牙类,如眼镜蛇、金环蛇、银环蛇;若着生于上颌骨后端,称后沟牙类,如泥蛇、水泡蛇等。毒牙的上端与毒腺相接,下端与外界相通;毒腺由唾液腺衍变而成,位于头部两侧,口角上方,其形状大小因蛇种而异。毒腺外面包一层强韧的白色结缔组织,前端有一组长管道与毒牙基部相通。由于毒腺表面肌肉的收缩,毒液便可以从毒腺中挤出,经过毒牙的管、沟注入捕获物。二、生活习性蛇类喜欢栖息在温度适宜,距水源较近、食物丰富,捕食方便、易于隐身的环境中生存。多在坟丘、石缝、老鼠或田鼠遗弃的洞穴栖息。对周围环境温度极为敏感,温度在20~30℃条件下,蛇活动极为频繁;13℃以下寻找温暖处冬眠:30℃以上常到阴凉处栖息或到水中洗澡。若环境温度-5℃以下或45℃以上,蛇类1小时之内就会死亡,此外,蛇类还怕风怕雨,大风天或下大雨天蛇几乎不出洞。(一)栖息环境根据蛇的种类,昼伏夜出的特性,其生活环境可分为4种:穴居生活、地面生活、树栖生活、水栖生活。穴居生活:白天居于洞穴,夜间外出活动觅食,视网膜的视细胞以视杆细胞为主的夜行性蛇类,一般是较原始和低等中小型无毒蛇,如盲蛇。地面生活:分布较广,平原、山区、丘陵地带及沙漠等区域。栖居洞穴,主要是视网膜的视细胞兼有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的晨昏性蛇类,如蝮蛇等;还有部分夜行性蛇类和昼行性蛇类(视细胞主要是大单视锥细胞和双视锥细胞)。树栖生活:大部分栖居乔木与灌木上,如竹叶青等。水栖生活:分为淡水生活蛇和海水生活蛇。(二)食性蛇为肉食性动物。主要捕获“活食”,如蚌类、鼠类、泥鳅、黄鳝、鸟类、蚯蚓、昆虫等。蛇食量很大,一次性可吞食自身重两倍的食物,一次饱餐后可以10天乃至半个月以上不进食。7~9月是蛇捕食频繁期,5月与10月是旺食期,这与进入繁殖期与体内蓄积营养越冬有关。蛇的消化能力与耐饥能力很强,被其吞食的鼠类,鸟类等除毛外,连骨头都能消化掉。在有水无食情况下,几个月甚至半年不进食也不会饿死,但无水无食耐饥时间大大缩短。(三)取食方式大多数蛇采用被动方式猎取食物,以隐藏守候的方法,等待猎物进入其猎取范围后突然攻击而捕获。蛇主要用口来猎食。无毒蛇:一般是靠其上下颌着生的尖锐牙齿咬住猎物,然后很快用身体把活的猎物缠死或压得比较细长再吞食。一般活的动物经蟒蛇用身体缠2—3次后就会死亡。毒蛇:靠毒牙来注射烈性毒液,使猎物被咬住后立即中毒而死,然后再将猎物吞下.三、蛇的运动蛇之所以能爬行,是由于它有特殊的运动方式:第一种是弯蜒运动,所有的蛇都能以这种方式向前爬行。爬行时,蛇体在地面上作水平波状弯曲,使弯曲处的后边施力于粗糙的地面上,由地面的反作用力推动蛇体前进。第二种是直线运动,蛇没有胸骨,它的肋骨可以前后自由移动,肋骨与腹鳞之间有肋皮肌相连。当肋皮肌收缩时,肋骨便向前移动,这就带动宽大的腹鳞依次竖立,接着肋皮肌放松,腹鳞的后缘就施力于粗糙的地面,靠反作用把蛇体推向前方,这种运动方式产生的效果是使蛇身直线向前爬行。第三种是伸缩运动,蛇身前部抬起,尽力前伸,接触到支持的物体时,蛇身后部即跟着缩向前去,然后再抬起身体前部向前伸,得到支持物,后部再缩向前去,这样交替伸缩,蛇就能不断地向前爬行。四、蛇的感觉蛇的感觉有视觉、听觉、嗅觉和热感觉等。视觉:蛇的视觉很不敏感,因其双眼生于头的两侧,没有能活动的上下眼睑;同时,视野重叠的范围极小,因此只有范围很小的双眼视觉。眼球后方没有视凹,视觉不敏锐,尤其对于静止的物体更是视而不见。只能辨认距离很近的活动的物体,这就是在投料饲养时毒蛇不吃已死的食物的缘故。听觉:听觉迟钝,蛇没有外耳和中耳,只有耳柱骨,没有鼓膜、鼓室和耳咽管,所以蛇不能接受空气传导来的声波。蛇只有内耳,一端连于内耳的卵圆窗,另一端连于方骨附近的横骨上隅肌的内侧方,对于从地面传来的震动却很敏感,所以人在荒凉草地上劳动或行走时,用棍棒敲打地面或故意加重脚步行走,就能把蛇吓走,这就是打草能惊蛇的道理。嗅觉:嗅觉灵敏,蛇的舌细长、尖端分叉。舌体由多种连向的横纹肌组成,横纹肌内有丰富的纤维分布于其中,它能不断地伸缩。因为蛇舌上的皮肤组织中没有味蕾,故无味觉功能,但它却是嗅觉的重要辅助器官。蛇舌经常伸出口外,搜集空气中的各种化学物质,并粘附或溶解于湿润的舌面上,再把它运送人犁鼻器中,然后再产生出嗅觉来。热感觉:蝮亚科的蛇类,如蝮蛇、尖吻蝮等,有一种特别灵敏的器官,叫做“热感受器”、亦称“颊窝”。这些蛇的“颊窝”,位于蛇的鼻孔两侧和眼之间,有一层薄膜将它分成里外两部分,外面由一个小孔与空气接触。薄膜上布满游离神经末梢,对热有非常敏锐的感受,并且能准确地确定方位。这种独特结构,在夏秋两季凉爽的晚间更显优越性,因此时猎物与周围环境的温差更大。颊窝不仅有助于蛇类觅食和躲避天敌,而且更有利于雄蛇求偶,找寻同种雌蛇交配,亦起着重要作用,具有颊窝的毒蛇还有扑明火的习性。五、冬眠由于各地气温不同,进入冬眠的时间也不尽相同,加之性别与年龄不同,进入冬眠早晚也有差异。当外界温度下降到6~8℃,蛇就停止活动,2~3℃时,蛇处于麻痹状态,-4℃以下会死亡。同一品种蛇,雌性较雄蛇先进入冬眠,成年较幼蛇先冬眠。蛇类的冬眠场院所,一般都在冻土层以下干燥无水的洞穴或岩石缝中。有独自冬眠的,也有雌、雄同穴的,还有三五条或数十条群居的。群居的由于保温和维持蛇体湿润,对提高成活与繁殖均有益处。六、蜕皮蛇类有换皮的习性,一般被称为“蜕皮”。在蛇类的蜕皮习惯中,蛇皮是一层叠一层的。蛇鳞是紧密相连的,新旧的蛇皮紧紧相连。蜕皮对于蛇类而言有很多功效。第一,最外层的受损旧皮得以替换;第二,换去蛇皮可以免于受蛆虫等寄生虫所侵害。蛇类的蜕皮是每隔一段时间便会重复进行的,而蛇类毕生都会一直进行蜕皮。在要蜕皮之前,蛇类会停止饮食并躲在某个安全的地方。蜕皮时蛇类的表皮会变得暗哑干燥,它们的眼睛会变得混浊或者呈现蓝色。旧皮的内侧面会产生水分,这令旧皮与新皮能够得以分离。数天后,蛇眼重新变得清澈,而蛇皮已经脱下。旧皮是从嘴部开始被撑开的,蛇类透过不断与外物(多是粗糙的地表或石头)摩擦,使尽力气从旧皮中穿出。蛇鳞在头部、背部及腹部的各种分布,是为蛇类分门别类的主要特征之一。在西方,分布在蛇体各部分的每种鳞片都有其专用的名字。对于一些较为进化的蛇类,其腹部的鳞片列数是对应其脊椎数量的,这让科学家不需要透过解剖就能掌握这些蛇类的脊椎段数。点数蛇类鳞片还可以辨认蛇类的性别。在某个实验中,学者曾把探针放进雌蛇的泄殖腔里,纪录雌蛇在动止间的泄殖腔位置。实验证明雌蛇泄殖腔跟雄蛇的半阴茎上的鳞片数字是有差别的(雄蛇的半阴茎比较长),因此点数鳞片的工作确实能判断蛇类的性别。
本文标题:蛇的生物学特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374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