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9《诗经.关雎》的解读与赏析
1《诗经·关雎》的解读与赏析[摘要]:《关雎》作为《诗经》的首篇,其文学史价值不可言喻。本文探究《关雎》放在《诗经》首篇的原因,通过对《关雎》中意象作品内容、表达的情感和运用的艺术手法等的解读,对作品进行赏析。[关键词]:《诗经》《关雎》解读赏析《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305篇,成书大约在公元前六世纪。诗歌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产生的地域主要是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作者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阶层人士。显然《诗经》的编排是有目的搜集整理而构成书的。国风中的作品更多地针对战争徭役、婚姻恋爱等生活抒发待人的真实感受,而《关雎》是十五国风中周南地带的篇章,那么为何《关雎》放在《诗经》首篇呢?我们来看几个关于对《关雎》评价的例子。孔子在《论语》里面多次提到《诗经》,但作出具体评价的作品却只有《关雎》。孔子认为《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在他看来,《关雎》表现的是一种中庸的思想,是中庸之德的体现。当时社会追求中庸的行为思想,《诗经》里的作品主要用于典礼、讽刺和娱乐,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教化的工具。君主想要让中庸的思想教化人们,把这篇具有“中庸”之德的典范放在《诗经》首篇,也是可以说得过去的。而汉儒的《毛诗序》中说道:“《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史记·外戚世家》曾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一,夫妇之际,人伦之大道也。”《关雎》当中体现的是夫妇和鸣琴瑟和谐的现象,用来作为夫妇之间共同学习的标准,来振兴邦国,从而把它放在主要《诗经》的首篇,那么这种说法也存在一定的道理。2一、关雎鸟、淑女、君子、荇菜等意象的解读下面我们将对《关雎》中的意象等进行解读。看看作者为我们勾勒了一幅怎么样的画面,在这些画面的意象关雎、淑女、君子、荇菜里面到底有些什么东西是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的。作品开章讲:“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说的就是,有一种叫雎鸠的鸟,在河的一边相互地发出“关关”的叫声。雎鸠,一种水鸟,但是它们的巢穴一般都筑在树洞里,在每年的求偶季节里,已经结伴成定偶的雄鸟与雌鸟会如约聚首,双双出没于江河湖泊中的沙洲中觅食,并时常发出“关关”的和鸣。如果有一只叫了一声“关”,另一只会马上应和一声“关”,一呼一应紧密相连且短促响亮。作者首章开头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鸠鸟和鸣的图画,写得生动活泼,极富有画面感,让我们好像身临其境,亲耳听到了关雎的叫声。这种鸟,相依相恋,很容易就会让我们联想到的就是夫妇之间和谐相处的情景。作者开篇起兴,写关雎和鸣,暗喻夫妻相处和谐之道,也就是相互照应,相互关心,两者相与为一。“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的“淑女”是贤良美好的女子,在今天的解释中是绝对不等同于中国传统意义的礼教名词。它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女性在仪表、谈吐、举止、思维和行为习惯上一种独具中国特色魅力的女性的气质,真正表现女性温柔善良、纯洁可爱、真挚率真的人格魅力。四家诗中,毛诗传:“淑,善;逑,匹也。言后妃有关雎之德,是幽闲贞专之善女,宜为君子之好匹。”《汉书·杜钦传》:“将军辅政,宜因始初之隆,建九女之制,详择有行义之家,求淑女之质,毋必有色声技能,为万世之法也。”这些例子都证明“淑女”是一个具有贤良淑德品质的女子,再加上前面所说“窈窕”,说明此女子身材应该也很好,亭亭玉立,别有一番姿色。这样美好的女子,我作为一名女子,在心里也都会涌生出想要与这样品格的女子交往的欲望,又怎么能不让“君子”日思夜想呢?所以前面又说道,《诗经》以《关雎》开篇,在于宣扬后妃之德,也是有理的。同时也为后文“君子”日思夜想的平铺直叙做了铺垫。3中国古代婚嫁讲究门当户对,那么“君子”又该具有怎么样的思想和品德来与“淑女”相配呢?当代学者针对《诗经》中不同篇章中的“君子”,划分出了多种不同的意指对象:1、古代统治者(天子、诸侯、卿大夫)和一般贵族男子的统称。2、有高尚道德的人。3、妻称丈夫《郑风·风雨》:“即见君子,云胡不夷。”《集传》:“君子,指所期之男子也。”4、诗人自称。《小雅·四月》:“君子作歌,维以告哀。”《正义》:“作者自言君子,以非君子不能作诗故也。”有人曾经做过统计,《诗经》现存305首诗中使用了“君子”一词的有61首,总频次为183次。其中雅诗共使用了129次,风与颂使用了54次。在61首提到的诗中,颂诗仅有1首,约占1.5%;雅诗有40首,约占66%;风诗有20首,约占32.5%。从这个统计我们可以看出,君子的概念主要分布在以政治讽刺主题为主的大小雅之中,风诗中虽未出现恭人和柔的思想,却继承了当时已普遍流行的“君子”概念。《诗经》首先树立起来的那些以“柔”为德、以温为性,甚至连烈性酒都在禁忌之例的君子形象,经过孔子及其后学们的大力倡导,在中人性格的民族化方面具有奠基作用,都是高度发达的文明和教养下的产物。从这样看来君子应该是品行好高的人,博览群书,德才兼备,平易近人。那么在本诗里,君子应该是那一个阶层的人呢?诗中说:“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能够用这些乐器的人一般来说都是上层人民,也就是说,有可能是古代统治者(天子、诸侯、卿大夫)和一般贵族男子。从这里看来,君子应该是一般的贵族男子的可能性比较大。“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中的荇菜,是睡莲科的一个属,有白花荇菜和黄花荇菜之分。各种花色又有一些不同的品种。它们叶片的外观类似睡莲,可食。荇菜的繁殖能力和再生力相当强。它既用种子繁殖,又能用根茎繁殖。果实成熟后,自行裂开。种子借助水流传播;根茎斜伸在10厘米左右的泥土中,节节生根和芽。越冬后,根茎或匍匐枝中断,由芽独立生长发育成新株。用它的匍匐枝、根4茎投入水中或埋入泥中,很容易成活。它的再生能力也很强,生长季节收获了三到四次仍能再生。根据诗经中人民对于植物的崇拜性可以看出,这里写的荇菜,一方面是描写淑女劳动时的勤劳,表现其美好的品行;另一方面是古代人民为了追求多子多福的一种思想的体现,因为荇菜的繁殖能力非常地强盛,人民对于儿孙的追求是希望越多,这样就越显得其家族繁荣昌盛。二、《诗经·关雎》中描述的内容的理解、运用的艺术手法、表达的思想感情《关雎》中为读者勾勒了一幅美好的画面,作者以关雎之雄雌和鸣的细节来暗喻夫妻和谐相处之道。“关关”,雎鸠鸟在河中陆地边相互呼唤,是那么地和谐。有一位贤良淑德的女子,是那么地美丽,是君子追求的对象,很喜欢的配偶。长长短短的鲜荇菜,顺流两边去捞取。文静美好的女子,朝朝暮暮想追求她。追求没能如愿,日夜在心头牵挂。漫漫长夜啊,辗转反侧,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想念着那位美好的女子。长长短短的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文静美好的女子,我多么想要出现在她的面前,为她弹琴鼓瑟,使她开心,感到我对于她的亲近。长长短短鲜荇菜,两边仔仔细细地来挑选,文静美好的女子,我多么想用钟声来换取她的欢声笑颜。《关雎》描写的是对于爱情的渴求,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是非常之正常的事情。少女怀有思春之心,少年也不例外。少女对于遇见自己喜欢的人内心里就会有一种真的很想跟他接近的感觉。在他出现在自己的面前时,心里就小鹿乱撞,会非常地开心。看不到他的时候,会在想着他到底在干什么,幻想着跟他在一起的一些事情。正值青春年少的少年,当然也不例外,《关雎》很细腻地写出了这样的一种心里感觉,让人不禁为那位君子着急,希望他可以和淑女在幸福快乐地一起。爱情是美好的,尤其是两情相悦的时候,在一起的时候,就感觉对方就是自己的另一半,是另一个自己。但是那位君子又不能真正地去流露出自己的情感,压抑在心里,不能做出出格的事情,要有君子的言行,所以注定那时候的爱情只有含蓄地表达。而像《邶风·静女》中,男女之间是非常开放了,“静女其淑,俟我于城隅”在某一个地方偷偷地约会,女子还赠送了彤管给心仪的男子,这个5举动在当时来说算得上是比较炽热的情感了。相对而言,《关雎》就含蓄多了,它既承认男女之爱是自然而正常的感情,又要要求对这样的一种感情加以克制,使其符合于社会的美德,后世人往往各取所需的一端,加以引申发挥,即所谓地中庸的思想。这可能就是它放在《国风》第一篇,也是《诗经》开卷之作的原因之一吧。这首诗原是三章,一章四句,二章八句,三章八句,后来郑玄从文义上将后二章又各分为两章,共五章,每章四句。诗中有很多艺术手法的运用,开章的起兴的运用,兴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用关雎和鸣的画面触发诗人想要追求淑女的情感,引起君子的思念以及接下来的一些动作行为,表达自己的情感。以“关关”叠词起句,双声的运用有“雎鸠”、“参差”“辗转”,叠韵的运用有“窈窕”等。这些艺术手法使得诗歌朗朗上口,非常容易传颂,易于流传,给人以美的享受。总言:综上所述,《关雎》体现出了中庸的思想,君主要实行对百姓的教化,必须要从文化上进行教化渗透。《关雎》既承认了男女之间的爱情,又提倡要对这种情感加以克制。通过对里面意象的解读和内容的分析理解,《关雎》同时又体现了人民一种多子多福的愿望,起兴的手法等艺术手法值得我们去学习,具有非常高的价值。参考资料:[1]夏传才赵逵夫蒋立甫徐培均骆玉明等编名家品诗坊·诗经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2]叶舒宪/著诗经的文化阐释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3]徐中玉主编上古诗韵双葩(诗经与楚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本文标题:9《诗经.关雎》的解读与赏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374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