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酒店餐饮 > 中国红酒市场的十大乱象(1)
中国红酒市场的十大乱象有人认为“中国红酒业已由初级阶段进入了一个稳定、巩固、提高的崭新发展阶段”,我倒觉得未必。最近,中国红酒网建起了旗下红酒销售网站,想试图寻找一条全新的红酒营销通路。困惑的问题是,时下中国红酒业营销竞争的现状究竟是品牌营销,还是品味营销;是产品质量营销,还是广告营销;抑或价格营销,造假营销,还是人文之争的文化营销?我是觉得中国的红酒市场越发混乱了。从产品质量来说,从1994年试图与国际接轨的“国标”出台后,考虑到参差不齐的中国红酒各生产商的综合条件,继而又出台了一个“行标”,并允许半汁葡萄酒的存在,也就意味着葡萄酒可以勾兑,兑酒精、兑水等等,这给中国红酒市场带来了一片混乱,直到今年下半年国家废止了《半汁葡萄酒》标准。当时“行标”出现,“国标”遂就作为推荐标,企业可执行可不执行,这本身就给一些葡萄酒企业有了“弹性发展”的空间,加之地方保护主义和地方差异性,使葡萄酒质量的标准之争风流云散终无结果。于是,争论中的各执一词演绎为现实中的各行其是大战,这场大战或许有企业利润超常成了赢家,但中国整个葡萄酒业却是输家无疑。因为质量标准低级、混乱,规则放逐,使中国葡萄酒业看似蓬蓬勃勃繁花一片,却老也高攀不上和国际葡萄酒业对接的台阶。低投入高利润的白日梦驱使我们厂家蜂起,群雄逐鹿,却“杀出去”的鲜有,而今,别人——欧陆、澳洲等老牌的葡萄酒帝国“联军”倒在“打进来”了,而且攻势将愈来愈烈。老实说,中国葡萄酒业正在面临“围剿”,就因为我们对质量标准的姑息,我们对规则的藐视,中国葡萄酒业滞迟了整体规模化良性发展壮大自己的时机和步子,正在吞咽自己酿就的苦果!在今年8月份,在第五届昌黎国际葡萄酒节开幕式上又正式为国家葡萄、葡萄酒质量检验中心揭牌,但这又能怎么样?倘若根本上就可以宽容,而没有切实可行的法律手段,没有严格的游戏规则,就根本无法确保市场的优胜劣汰,到头来可能还是自己定自己的标准,各行其道!那么我们还是只能“内战内行”,而我们可笑的“内战”在外来“联军”的围剿下还能打多久?当中国这块世界上最后的最大的葡萄酒市场一旦无可奈何地沦陷,被“殖民”了,我们可怜的“内行”们去哪儿讨生活?时不我待。但愿今年年底出台的新标准能挥洒出真正的力度。从产品价格来说,市场上已经是“周瑜打黄盖”了,关于这点,厂家和经销商有更多的自主性和制控权,事实证明,价格的伸与缩,更多的不是按照产品质量及成本来核算,而是以竞争优势与否量身定做为其性价比,无序的竞争,使价格大战长期此消彼长。在南方一个糖酒会上,从吉林来深圳的一个葡萄酒企业,瓶瓶罐罐摆出了很多样品,企业负责人说,15元一支的红酒在人们收入普遍不高的北方集市上卖人们还嫌贵了可以理解,怎么在这里5元一支还没有人理会?这位负责人不知道,在中国西部某知名企业可以把在江苏市场上卖86元一支的酒,拿到深圳来敢卖12元一支,西部的这家大企业试图想通过新闻炒作以低价位夺得一席之地,再顺势扩大市场份额,就象股市里操盘的大鱼,总要想吃掉其他可以吃掉的鱼的,而吉林来的小企业怎么晓得这里的水是深是浅。同一款酒,地域不同,卖场不同,价格都会截然不同。还有一些葡萄酒企业自己网站明码标出一种价格,但实际销售却是另一种价格,让人莫名其妙。从年份品种来说,更多中国红酒的出生岁数,我一直保持警惕,甚至怀疑。毕竟中国不象国外有着严格的关于葡萄酒的法律——谁要是年份不符或有其他作弊,都将被视为对消费者构成欺骗,就处罚得他甚至倾家荡产。而中国红酒业中,很多即使2000年后生产的葡萄酒真敢标上1993年制造,谁会调查其酿造历史?谁又能研究其酒质真假?就算有执法人员,倘若葡萄酒文化知识匮乏,又能奈何?品种上更是离谱,白诗南、霞多丽、蛇龙珠、赤霞珠品丽珠、梅洛……根本不是本地产的葡萄硬说是来自自己优质的葡萄产区,用最普通的葡萄酒冒充名贵葡萄酒。消费者不可能是品酒大师,更不可能拿去鉴定(何况中国还没有这么个权威机构),消费者也只能朴实地看标签,而标签提供给消费者的所谓年份、品种、产地等一定会真实吗?相映成趣的是,国外厂商即使从中国进口一些葡萄酒时,都从不相信其生产年份的证明,尽管证明上言之凿凿。从品牌品位来说,品牌是什么?品牌是一种身份,一种级别,一种等级分明的标志;是一种象征货真价实的徽章;是一种产品元素、要素持续一致的保证。国外的品牌是,什么级别的酒庄或庄园,就只能生产什么级别的酒,错了不行,他们要的是一种质量,一种经得起拷问的信誉度,比如,法国的罗曼涅·康蒂庄园、白舒伐尔庄园、拉菲、拉图、里鹏……。而在中国不是这样,中国一个酒厂既能生产出“高价位高档次”的酒,同时还能大量生产没有档次的“垃圾”酒,在“高档次”酒商标的宣传下,没档次的酒也同样沾光得道鸡犬升天成为“品牌”,事实上,倒是自己把自己搞得既没有品牌又没有品味了。没错,酒是有好坏之分,但同一品牌之下也有好坏之分吗?既是品牌应该质量始终一致才对。从广告宣传来说,一句口号吹得震天响,不惜重金来做形象。由于红酒文化的缺失,至今更多的消费者仍处在这种广告的盲从中,以为谁广告做得大做得响谁就是优秀品牌,就觉得买他的酒没错,即使提着原本仅值几块钱的酒送礼或“享用”也觉得有面子,因为这是知名品牌。但究竟那酒怎么样?只有懂酒和造酒的人心知肚明。对于一些酒质不错,但做秀缺金少银的企业,就只能悄然愤然地卖点儿原汁了。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使中国的酒盲们更会误入歧途,这种中国特色的浓烈现象还需要时间和意识去改变,尚还可期的希望,那就是惟待中国的消费者能快点成熟起来。从跨行加盟来说,农业种植起家的新天国际,从1999年建设5000亩葡萄种植基地开始,为躲避新疆同行在番茄、胡萝卜种植等方面的激烈竞争,转行到葡萄深加工产业上。同年,奥地利著名企业家、世界水晶大王格诺特·朗格斯·施华洛奇先生投资2900万美元在中国昌黎独资兴建了朗格斯酒庄。2003年,国内的两家摩托车巨头“隆鑫”和“嘉陵”也陆续进军葡萄酒业,给传统的葡萄酒行业造成巨大的冲击。而从日化产品领域获得成功之后,一度在资本市场眷顾良久,收购ST康达并改名为广西红日、组建国海证券的香港梁氏集团,斥资1.2亿,再度跨行业扩张进军葡萄酒业……就在这两年中,白酒啤酒巨头也把手伸进红酒行业,茅台股份推出茅台红,五粮液集团携三方联营,古井贡收购葡萄酒厂,金六福巨资在蓬莱成立葡萄酒公司,青岛啤酒与新天国际联手开发kv红……混乱已久的红酒业,加之这么多业外巨头的搅和,一起“浸泡”在红酒业的这口大“染缸”里,市场可真是“百家争鸣”了。从制假造假来说,这样的例子已经不胜枚举,有人可以去专门写一部大书来逐一剖析——傍名牌,换商标,假年份,伪品种,以次充好……诸如此类,都司空见惯了,屡见不鲜了。在所有造假的手段里,还有种种暗技坑蒙着消费者,目前中国的葡萄酒市场销量在30万吨左右,但用中国自产葡萄做出来的葡萄酒只占市场总量的20%,这说明80%的葡萄酒是从国外进口的,进口的酒汁到底如何?我想,国外等级庄园的优质酒都自己装瓶了吧,剩下一些弃之可惜的葡萄榨的汁,倘若运到缺失葡萄酒文化的中国来,一勾兑,可能比中国的某些企业的葡萄酒还要好,装了瓶,换个标,就可以直接做广告,然后堂而皇之的上市了,尤其是进入夜场的酒,更值得怀疑。国内目前大约有600家左右的葡萄酒生产厂家,有很多根本没有灌装线,更不生产成品,只有榨汁机,我去过一些这样的企业,但即使一些有生产线的知名企业,也没有自己的葡萄基地。我曾问及从附近农民手里购买葡萄,那质量有保证吗?葡萄酒本是上天赐予的圣物,我赞同“七分品种,三分酿造”的说法。农民提供葡萄是希望多有些分量,不能缺斤少两,先别说葡萄的好与烂,那数量大了,连葡萄品种都不会一样的,企业就什么样的葡萄都混在一起榨,然后放在罐子里,等人来贴牌。一块一毛钱一个瓶,三毛钱一个塞子,数量大了还可以再便宜些,只要申请了商标就可以去尝试灌装自己的红酒,在市场上假的就成了真的,不乱才怪。从红酒进口来说,国外葡萄酒破门而入并欲成威势,这是有目共睹的。针对中国市场高档次葡萄酒消费需求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品质优异、价格合理的国外葡萄酒会越来越多地涌入,这必然给国内葡萄酒市场带来严重冲击和影响,产品市场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尤其我国与世贸组织的1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世贸组织框架下的经济贸易合作,允许外国葡萄酒行业到中国投资办厂,这又给国内葡萄酒行业构成很大威胁。面对国外葡萄酒的精湛工艺和品牌质量,以及深厚的葡萄酒文化和全新的营销手段,中国红酒业只有仓促应战,和张裕联袂的法国最大的卡斯特集团就曾说:“在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竞争对手”。拥有133年悠久历史的法国波尔多奇连士文在深圳举行的品酒会上,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全球最著名葡萄酒产区波尔多的“入侵”威势。奇连士文公司亚太区总裁ThomasJ.Percillier先生透露,最近法国政府规定了法国葡萄酒出口到中国的出口额已达到500万欧元的价值,此数字还不包括法国由港、台中转到中国大陆的那一部分。在市场策略上,他们将采取文化营销的策略,即不仅仅销售红酒,而要以灌输波尔多红酒文化为市场吸引点。这只是国外红酒进入中国市场的一个代表。中国最大的葡萄酒网站——中国红酒网其旗下的销售网站上,有98%的品种都来自国外。尽管现在还不能统计今年葡萄酒进入中国市场的确切数字,但去年中国葡萄酒市场的进口量已经是35755.35(千升),同期增长38.14%,进口额为6690.75(万美元)同期增长50.25%,这意味着国产酒每年会有多少万吨滞销!国产葡萄酒的地位当然岌岌可危。空谈抵御或竞争是没有意义的,问题的关键应该是性价比。国产红酒的价格基本可以揣摩甚至透明度高些,而国外红酒的价格则难以猜度,如在欧洲市场上和中国啤酒价格等同的一支红酒,在中国就可以卖大几百元,中国的老百姓谁知道是不是“洋垃圾”?只知道送礼什么的是瓶“洋货”,够“体面”的国外红酒的价格其实更具有隐蔽性,从某种程度上说,其更具有价格的竞争优势。从灌装散酒来说,目前,国产葡萄酒不超过30万吨,而进口大约有9万吨散装葡萄酒,也就是说,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国产葡萄酒使用的其实是国外的散装葡萄酒。散装葡萄酒的利润当然较之原瓶装进口要大得多,最大的好处是可以随意贴牌换标,基本上国外的企业很配合,他们只要卖酒,你贴什么标不予干预。这就给中国很多的代理商或企业带来了方便,什么越民族的就是越国际的,就有那么一些企业搞得消费者不知道哪种酒才是中国哪片热土上长出来的葡萄酿造的。现在,尤其中国的南方有很多人,不再“媚外从洋”,转而喜欢国产的葡萄酒了,爱民族是件好事,但他怎么知道这个民族的瓶子里是不是灌装的国外的葡萄散酒?“进口散装葡萄酒行为不但破坏了国内的葡萄种植产业,也损害了国产散装葡萄酒的出口。”站在民族的角度,因为经常低头辨酒,我的脊梁总挺不舒坦。从市场垄断来说,企业和总代理恩威并施下的经销商争夺战似乎告一个段落了,现在,该轮到经销商挑三捡四了。尤其是有成熟的销售网络的经销商,更是跷着二郎腿晃动着脚尖就可以“守株待兔”了,这些经销商的条件是越来越苛刻,因为他们多年终端市场的努力拼杀,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也有了自己稳定成熟的销售渠道。几乎所有的酒吧、咖啡厅、商超、酒店、西餐厅、会所等都被他们垄断着。也有财大气粗的葡萄酒企业,可以舍得高额的进场费,舍得提成、回扣、礼品或其他奖励,对终端市场进行垄断,同样要求不许进别人或别的品种的葡萄酒。这样一来,谁要是代理了几款新酒,而没有销售渠道,那将是件极其痛苦的事情。严重的是,后来者有再多的钱,有再品质优秀的酒和价格优势,无奈别人合约在先,也只能望洋兴叹。于是,要想吃红酒这块肥肉就只有去拜访那些有销售渠道的经销商了。想想2001年前后,葡萄酒企业或总代理商对经销商在选择上是非常吹毛求疵的,一方面利益诱惑,一方面“政策”拉拢,一方面严格考察。现在“本末倒置”,可以看出中国红酒市场的病变,这早已经不再是本来意义的公平竞争了。混战从多方面已经开始。水浑可以摸鱼,水清可以观鱼,而水至清则无鱼。初级阶段的中国红酒市场,看来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还得要浑沌下去,这是我们的悲哀啊,也是中国红酒业成
本文标题:中国红酒市场的十大乱象(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40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