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边塞诗赏析江苏省邗江中学陈铭•【关于边塞诗】•1、边塞诗词大多和民族战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2、边塞诗词题材十分广泛。•3、因为朝代的盛衰,诗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或高昂或低沉。•比如说,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词大多激情奔放,而中唐以后的边塞诗词大多感慨深沉。•4、每个诗人前往边塞的原因不同,目的不同,所抒发出的感情也千差万别。•5、边塞诗词的形式大多为古风和绝句。•鉴赏要诀一:弄清边塞诗词立意,深挖它含蓄的主旨。•例:•“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既表现出戍边将士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也赞扬了他们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既表达了对良将及早出现的渴望,也表现出对边疆和平的向往。•“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既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的丑恶现象,也表达了对下层士兵的深切同情。•“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既是对不义战争的控诉,也是对和平的渴望与追求。•“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既表现出从军将士的洒脱,也抒发了他们心中的无奈。•“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既表现出戍边将士深深的乡思之情,也抒发了军嫂们无尽的思念与惆怅。•“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运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一”与“万”、“荣”与“枯”的对照,令人触目惊心。字里行间洒满斑斑血泪,令人闻之而发指……•例1:陈子昂《送魏大从军》“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这首诗对边塞环境描写有什么特色?起了什么作用?诗的主题又是什么?请做简要的分析。•写出边塞险峻的形势以渲染气氛,预示将来激烈的战斗,富有想像。•主题:寄予魏大以很大的希望,激励友人勇立战功;同时也表现出诗人自己为国立功的宏愿。•一些从表面上看起来是闺怨、赠别的诗,因与边塞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妨把它看作边塞诗词的衍生作品,也可以归为同类。•例2:沈佺期的《杂诗》“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照汉家营。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以闺中少妇和远征的丈夫两地相思之情,表现出广大人民群众的厌战情绪,感情虽然凄怨,但仍不失希望。•“可怜”和“长照”两个词,准确地表现出他们现在思念的痛苦,还有几分遗憾,也有几分无奈,既缠绵,又悱恻。他们年年夜夜,苦苦相思,对月垂泪,情意无限。•例3: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首绝句的诗眼是哪一个字?表现了女主人公怎样的复杂心情?•【提示】首先得抓住“觅封侯”这三个字,因为只有这三个字和边塞有关,征戍边塞是许多人猎取功名的有个主要途径;其次得找到最能表现女主人公心情的那个字,就能做出正确的回答。•诗眼是‘悔’字,这里既有对夫妻分离的不满,又有难以排遣的错教夫婿‘觅封侯’的内疚,还有自己对铸成大错的醒悟与追悔。•例4:岑参《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有评论家认为‘最后一句真可谓一篇之警策’,请你为之做深入而简要的诠释。•【提示】应先弄清“角声”是军中的号角声,再理清“胡天晓”的像征意义,才能找到正确的思路,做出正确的回答。•这一句意义极为深刻,其意思是说只要我军发动进攻,就能全歼敌军,大获全胜,使西域重见光明。•这和一般的送别诗有着极大的差异,诗人将惜别与祝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可谓独树一帜,别开生面。•鉴赏要诀二: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例5:王昌龄《从军行(七)》“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首句极其生动地描绘出大漠的风光。浩瀚的大沙漠,一望无际,“平沙万里绝人烟”,每当北风振漠,尘土遮天盖地,惊沙扑面,日色无光。•渲染出激烈的战斗场面,反衬出唐军将士英勇杀敌的豪情。•例6:王维《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出大漠奇异风光──大漠上升腾起的燧烟是那么的直,黄河中倒映着的落日是那么的圆,这简直让诗人感到震惊,精神为之一振,前面的惆怅则被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像中,刹时一扫而光。•抑扬顿挫的手法很好地突出了大漠的壮丽、奇特和诗人的激昂情绪。•诗人通过对大漠壮丽风光的描绘,抒发了对为国御敌守边,立功绝域的将士们崇敬之情,充满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例7: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前两句对仗工整、比喻鲜明。先从俯视的角度来写莽莽大漠上的黄沙,在月色的辉映下如同白雪,再从仰望的角度来写浩瀚空中的月色,那皎皎寒月犹如严霜。上下交映,只见整个大漠一片白茫茫,令人顿觉冷嗖嗖。•诗人从地点、景物、气候三个方面着意刻画,反复渲染,营造出一个悲凉的氛围,为后两句抒发戍边将士思乡之情蓄势。•例8:高适《塞上听吹笛》“霜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这首边塞诗描绘出一幅有声有色的边塞风情画,抒发了诗人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其感情基调如何?•【提示】思考时要先对画面进行分析,诗中描绘出寒霜过后,天空显得格外明净,战士们牧马归来,晚饭过后,忘却一天的辛劳,来到了戍楼上,对着空中“高高秋月挂长城”,吹起了羌笛。悠扬的笛声随风飘荡,传向远方。•再抓住表情的关键句“借问梅花何处落”,分析出诗人采用了谐音和虚实相间的写法,极富韵味。“梅花何处落”有两种解说,一是《梅花落》曲声“落”到哪里,二是战士们家乡的梅花落了,“花谢花飞飞满天”,究竟都飞到了哪些地方。这样闻笛和思乡这两个意念就统一在一句诗中,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相生,物我一境,情景交融。•抒发了戍边将士殷殷的思乡之情。其感情基调是感慨而不哀伤。”•鉴赏要诀三:要弄清诗中哪些地方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战争是残酷的,血淋淋的,从诗歌艺术美学的角度考虑,它一点也不美,不宜直接描写,所以绝大多数诗人都采用侧面描写。•一是要抓住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二是要抓住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和人、事、物,如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单于、吐谷浑,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三是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行深入的揣摩,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例9:王昌龄《从军行(七)》“红旗半卷出辕门”•“红旗”指的是战旗,它“半卷出辕门”,说明部队为了提高行军的速度和不被敌人发现,他们半卷红旗,飞速前进。虽然作者没有告诉人们这支部队究竟要干什么,但透过紧张的气氛,读者自然知道其中的奥妙。•而“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中的“洮河北”的是前方战场,最关键的是末句,写唐军已生擒敌酋“吐谷浑”,取得了丰硕的战果。“擒贼先擒王”,敌人已经群魔无首,只能狼狈逃窜,如鸟兽散。至于怎样生擒敌酋,残敌如何逃窜,那就让读者自己去想像了。这一构思非常巧妙,极富喜剧性,极富弦外音。•例10:柳中庸《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诗以《征人怨》为题,而不着一个‘怨’字,‘却尽得风流’,诗中之‘怨’何来?请作简要的分析。•【提示】先抓住与边塞有关的地名和战争用的器物,是关键之一;抓住“复”、“与”等虚字,是关键之二;抓住“岁岁”、“朝朝”等重叠词,是关键之三;抓住“归”、“绕”等动词,是关键之四。•一是来自‘金河’、‘玉关’等许多实词的排列与组合,二是来自‘复’、‘与’等虚词之巧用,三是来自‘岁岁’、‘朝朝’等重叠词的妙饰,四是来自‘归’、‘绕’等动词的活用。
本文标题:边塞诗赏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410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