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 83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中国当代文学史第一节十七年文学事件与文艺思想的论争(1949年—1966年)第一章:1949~1978文学思潮一、第一次文代会和文学新体制的建立建国不久的毛泽东第一次文代会纪念章第一次文代会上毛泽东与周扬、茅盾、郭沫若1.“会师”和奠基会师:“是从老解放区来的与新解放区来的两部分文艺军队的会师,也是新文艺部队的代表与赞成改造的旧文艺的代表的会师,又是在农村中的,在城市中的,在部队中的这三部分文艺军队的会师”(周恩来政治报告)。奠基:“主要的目的”是“共同确定今后全国文艺工作的方针与任务,成立一个新的全国性的组织”(郭沫若总报告)。2.新体制的思想建设“毛主席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规定了新中国的文艺的方向,并以自己的全部经验证明了这个方向的完全正确,深信除此之外再没有第二个方向了,如果有,那就是错误的方向。”(周扬关于解放区文艺运动的报告)毛泽东与延安文艺座谈会代表合影毛泽东在延安整风期间发表讲话及与座谈会代表《延座讲话》的早期版本第一次文代会建立起的思想规范:会议确定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工作的总方针,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为新中国文艺的总方向,新中国文艺工作者的总任务就是“建设新的人民的文艺”。第一次文代会的两个主要报告:周扬关于解放区文艺运动的报告《新的人民的文艺》是把解放区文学当作新中国文学的楷模和雏形来论述的。茅盾关于国统区文艺情况的报告《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从反面为解放区文学做了铺垫。3.新体制的组织建设(1)机构建设:文学社团转变为官僚机构“建立了全国文学艺术界的统一机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以及下属文学艺术各专业工作者协会。中国文联首任主席郭沫若副主席茅盾、周扬(2)机关刊物:民间性的同人刊物转变为官方的机关刊物毛泽东为《人民文学》创刊题词“希望有更多好作品出世”,《人民文学》创刊号和建国初期的《人民文学》(中国作协机关刊物)《文艺报》创刊号和建国初期的《文艺报》(中国文联机关刊物)(3)作家身份:自由职业者转变为机关干部新文学第一个十年中就投身革命的郭沫若、茅盾“革命文学”的倡导者冯乃超、阿英(钱杏邨)等“左联”的组织者和重要作家周扬、田汉、夏衍、阳翰笙、周立波、丁玲等解放区文艺工作的骨干艾青、何其芳、柯仲平、赵树理等“进步作家”冰心、巴金、老舍、曹禺、叶圣陶、张天翼等附:建国初即处于边缘的现代作家离乡去国的张爱玲辍笔改行的沈从文4、文代会的意义将文代会放在文艺发展演变的过程上讲,它标志着文学进入了另一个阶段:A:思潮转变,由“百音竞奏”转变为“一种声音”。B:共和国文艺发展蓝本被定为延安文艺模式。C:文学进入狭窄的发展渠道,众多文学资源被否定。D:文学规范建立,文学进入体制化阶段。体制化的具体表现有:a:政权介入文艺。b:文艺纳入国家意识形态之中。c:作家失去思想自由。d:作家被纳入各种组织之中。二、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一)、武训其人武训幻灯片26,清末民初一个热心于教育的人。出身贫寒,靠忍辱负重的“苦操奇行”行乞兴学。教育家陶行知曾以其“为穷孩子办义学”的事来推动平民教育。(二)、电影《武训传》的开拍和放映1948年开拍,11月中断,编导孙瑜幻灯片25。1950年再次开拍,同年12月由昆仑影片公司摄影制完成,在全国公映。(三)、讨论的缘起1951年3月《文艺报》出现了质疑的文章,认为武训精神是不可取的,因为武训采取的是改良主义和投降主义的态度,历史观是错误的。由此展开了对《武训传》的论争。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由毛泽东撰写的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社论的要点(→)(四)、讨论的影响a.文艺界对历史观有了一个统一的认识,文艺家同时感到了一种来自政治权力和意识形态话语的压力;b.以政治运动方式介入文艺的思想斗争,将文艺问题强调成一场政治斗争,给中国当代文艺运动和文学创作带来了重要的消极影响;c.产生了“电影指导委员会”,开始予以行政方式干涉创作。编剧和导演孙瑜赵丹饰演的主人公武训当时各种《武训传》批判资料三、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运动(一)、红学派——“红学”指的是研究《红楼梦》的专门学问。“红学”一词最早见于清代李放的《八旗画录》。有旧红学派(→)和新红学派(→)之分。(二)、《红楼梦》研究批判运动的展开(1954年)1、导火线:1952年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出版。2、缘起:1954年,李希凡、蓝翎在《文史哲》月刊1954年第9期上发表了《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一文。不久,《文艺报》转载。嗣后,《光明日报》1954年10月10日又发表了他们的《评红楼梦研究》,对俞平伯的研究观点和方法,进一步提出批评。李希凡、蓝翎的观点(→)1954年10月16日,毛泽东从意识形态领域阶级斗争的角度出发,给中央政治局的同志撰写了《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内容链接)。这样,在全国范围内,又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批判资产阶级主观唯心论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批判运动的关键人物1:俞平伯和胡适批判运动关键人物2:毛泽东和李希凡批判运动关键人物3:冯雪峰俞平伯的《红楼梦辨》和当时各种批判文集(三)、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的主要观点俞平伯是新红学的求证派,但他与胡适的不同在于,他不认为《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叙传,不能“一人一事”去附会。俞平伯的主要观点有——①《红》是作者感叹身世之作,是情场忏悔之作,是为十二金钗作本传;②《红》的主要观点是“色”、“空”——“色”是色欲之色(情场);“空”是幻灭;③《红》的风格是“怨而不怒”。作者对《红》里的人物无所谓肯定和否定,特别是黛玉和宝钗,应该说是“两峰对峙,双水分流。各居其妙,莫能相下。”作者理想中的女性是“钗黛合一”(即为“钗黛合一论”)——《红楼梦》是“悲金(宝钗)悼玉(黛玉)”之作;④《红》的传统性来源于《西厢记》。(四)、批评俞平伯的观点①批评俞平伯的主观主义是非标准,看不到《红》是一部有反映封建社会盛衰的、具有反封建倾向的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看不到宝玉、黛玉、宝钗的社会意义;“钗黛合一论”否定了封建与反封建的矛盾。②批评俞平伯形式主义地《红楼梦》是对古典传统的继承,以模仿性代替了作品的独创性。③批评俞平伯以考据代替研究,用考证代替了美学评价和文学批评。(五)、批判运动的影响①让人看到现实主义原则与古典文学研究中的不少问题;②由学术探讨扩大到政治问题,由古典文学研究扩大到政治意识形态领域,由文学研究领域扩大到思想、文化领域的阶级斗争;强调了对“俞平伯这一类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斗争,学术问题被掩没到政治斗争中;③促进了十七年文学中的敌我对立的“战争思维”的形成。(↓)△社论的要点有——a.《武训传》狂热地宣扬封建文化,歌颂了不应当歌颂的行为;b.用革命的农民斗争的失败反衬武训办学的胜利,污蔑了农民革命斗争、污蔑了中国历史、污蔑了中华民族。(←)自清代乾隆年间《红楼梦》产生以来到1919年“五四”以前这100多年间,称为“旧红学”。“旧红学”中以两派影响最大:一为评点派,一为索隐派。其共同特点是在《红楼梦》中找出微言大义,广征博引地要探索出小说描写的所隐之事、所隐的人,寻找其与历史上的真事、历史上的真人相通之处。(←)★旧红学派——1921年,胡适发表了“红楼梦考证”,把《红楼梦》研究建筑在弄清作者家世生平以及版本的发展的科学基础上,结论说是写作者曹雪芹的家史,后来人称其后的研究就叫“新红学”。(←)★新红学派——这是三十多年以来向所谓红楼梦研究权威作家的错误观点的第一次认真的开火。作者是两个青年团员。……看样子,这个反对在古典文学领域毒害青年三十余年的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论的斗争,也许可以开展起来了。事情是两个“小人物”做起来的,而“大人物”往往不注意,并往往加以阻拦,他们同资产阶级作家在唯心论方面讲统一战线,甘心作资产阶级的俘虏,这同影片《清宫秘史》和《武训传》放映时候的情形几乎是相同的。被人称为爱国主义影片而实际是卖国主义影片的《清宫秘史》,在全国放映之后,至今没有被批判。《武训传》虽然批判了,却至今没有引出教训,又出现了容忍俞平伯唯心论和阻拦“小人物”的很有生气的批判文章的奇怪事情,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俞平伯这一类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当然是应当对他们采取团结态度的,但应当批判他们的毒害青年的错误思想,不应当对他们投降。(←)☆毛泽东·《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李希凡、蓝翎的观点——根据现实主义的原则来评价俞平伯对《红楼梦》的研究,认为俞平伯违背了这个原则,从主观唯心论出发,以反现实主义的观点,因袭旧红学家们所采取的脱离社会和作者身世的形式主义考证方法,将小说内容归结为“色”、“空”观念,曲解了作者的创作方法,“否认《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杰作,否认《红楼梦》所反映的是典型的社会的人的悲剧,进而肯定《红楼梦》是个别家庭和个别的人的悲剧,把《红楼梦》歪曲成为一部自然主义的写生的作品。”(←)◆俞平伯(一九零零—一九九零),浙江德清人。现代诗人、散文作家、古典文学研究家。(←Back)↓古装《红楼梦》剧照↑手绘《红楼梦》之黛玉←越剧《红楼梦》剧照(↓)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运动与胡风集团冤案四、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运动与胡风集团冤案——考察中国十七年文学文艺思想斗争的典型个案(↑)1980年在北京(↑)1949年参加全国政协第一次会议(与巴金、马思聪)(一)、批判胡风文艺思想运动的缘起(1955年)1.直接缘起:⑴为达到文艺界思想的统一,从1952年9月开始,中宣部召开了四次有胡风本人参加的胡风文艺思想座谈会;⑵1953年,林默涵、何其芳分别在《文艺报》上发表《胡风的反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现实主义的路,还是反现实主义的路》;⑶1954.10.31—11.8,中国文联与作协的扩大会议批评《文艺报》处理李、蓝文章的错误。胡风做了两次发言,矛头对准周扬、林默涵,提出“《红楼梦》问题是我们的战线的失败”,认为中国“已初步形成了庸俗社会学的思想战线”;⑷1954年7月,胡风向党中央递交了《关于解放以来文艺实践状况的报告》(“三十万言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文艺观点,反驳了林默涵、何其芳等人对他的批评。2.历史的分歧⑴左联内部的矛盾;⑵国统区与解放区不同处境,文艺整风带来的矛盾激化;⑶解放前夕批判胡风与舒芜《论主观》,再次挑起的风波;⑷第一次文代会上茅盾对胡风与路翎主观思想的批判。(二)、胡风的文艺思想1、对“五四”新文学的看法——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性质:“以市民为盟主的中国人民大众底五四文学革命运动,正是市民社会突起以后的、累积了几百年的世界进步文艺传统底一个新拓支流”。胡风的文艺思想和态度一直在坚持着五四的文学传统。2、关于民族形式的问题胡风认为:民间文艺不可能有民主主义的观点;应该“从社会基础相类似的民族移入形式。”3、现实主义观点——与周扬、林默涵、何其芳分歧的中心A.现实主义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在文艺上的体现,是艺术方法上的特殊形式。→此观点一方面体现了世界观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否定了世界观指导一切。[而林默涵的观点则是主张方法论与世界观是合一的。]胡风把一个作家分成感受世界和观念世界,前者是对世界的忠实,后者是世界观。B.主观战斗精神——强调一个作家主体的敏锐的感受力,燃烧的激情、深邃的思想是创作的源泉和动力,最早胡风指的是作家主体的“人格力量”和“战斗要求”。胡风认为,作家的创作过程是作为作家的主体与客观对象“相生相克”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的自我扩张、不断的自我斗争的过程。在体现过程或克服过程里面,对象的生命被作家的精神世界所拥入,使作家扩张了自己;但在这“拥入”的当中,作家的主观一定要主动地表现出或迎合或选择或抵抗的作用,而对象也要主动地用它的真实性来促成、修改、甚至推翻作家的或迎合或选择或抵抗的作用,这就引起了深刻的自我斗争。经过了这样的自我斗争,作家才能够在历史要求的真实性上得到自我扩张,这是艺术创造的源泉。毛泽东亲自为这个材料撰写了“序言”和按语当时批判胡风的各种漫画胡风集团主要成员:胡风、阿垅、路翎、冀汸、鲁
本文标题:83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424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