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五人墓碑记(逐句讲解翻译)
•中国古代有一个成语专门指明“生命”和“正义”的关系,这个成语是什么?•明确:舍生取义。•大家知道它的出处吗?•明确:孟子的《鱼我所欲也》。•能背出有关的句子吗?•明确:“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导入:张溥学习目标①了解碑记类文体常识及作者。②整体感知,把握思路。③积累一些古代汉语知识,如重点实词、虚词,常见的特殊句式等。④体会文中所阐述的生死价值观,了解文章写作特点。明代万历、天启年间,统治阶级内部斗争十分激烈。皇帝昏庸,不理朝政,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专横跋扈,排斥异己,一般正直的士大夫皆蒙其害。顾宪成等一批有识之士,在无锡东林书院以讲学为名,指斥时政,被称为“东林党”,受到人民同情。天启六年(1626年)在苏州的东林党人周顺昌因指责魏忠贤而被逮捕,激起了苏州人民久积的义愤,与差吏发生了武斗,打死了两名官差。事后,在这一事件中英勇斗争的五人,挺身自投,从容就义。这件事后,不到一年崇祯皇帝即位,阉党败势,魏忠贤畏罪自缢。苏州人民毁掉魏忠贤生前的祠堂,并在那里筑墓重新安葬了五人,并立碑以为纪念。作者就为此写了碑记。写作背景:碑记,又称碑志,原是刻在石碑上,以叙事记行、歌功颂德为内容的一种文体。最早的作品,可追溯到秦朝李斯的泰山、琅琊石刻。从立碑的地点和用途上分,有山川碑、宫室碑、桥道碑、寺庙碑著称。而专以纪念死者、刻于坟前墓道的碑记称墓碑或墓志。从写法上看,原始的碑记只是记叙。后来的作者,或就所叙之事加以评论,或借题发挥抒写情志,碑记遂演变为一种叙述兼议论的文体。1、英国约克郡牙医约翰.朗的墓碑上写着:“我一辈子都花在为人填补蛀牙上头,现在这个墓穴得由我自己填进去啦。”2、美国佛州有一个墓园的墓碑上写着:“这里躺着我们的安娜,她是被香蕉害死的,错不在水果本身,而是有人乱丢香蕉皮。”3、一对夫妻为出生两周便夭折的孩子这样写墓志铭:“他来到这世上,四处看了看,不太满意,就回去了。”幽默的墓志铭张溥,复社的创始人和领袖,字天如,江苏太仓人。明末有许多文社,复社大约本于“应社”,集合许多小社而成。以复兴古学,务为有用相号召大约成立于熹宗天启末。张溥幼年刻苦读书《明史·文苑传》言之:“所读书必手抄,抄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如是者六、七始已。”后来把自己的书斋命名曰“七录斋”。和同乡张采并称“娄东二张”。检查自学,掌握下列字的读音蓼逮祠皦liǎodàijiǎo赀zī缇tí抶chì溷hùn傫lěi詈lì缙jìn逡qūn缳huán谥shì阉湮骑牖暴yānyānjìyǒupùcí冏jiǒnɡ明确:五义士是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他们“激于义而死”,即为正义而献身。作者因为他们“激于义而死”,“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整体感知课文思考:课文记述了哪五个义士?他们为什么而死?作者为什么要记述他们的事迹?第一部分(1-2):交代建五人墓碑的由来,抒发感慨,并提出问题,发人深省,引出下文。第二部分(3-4):记述苏州市民的反暴斗争以及五人死难经过。(叙五人之“皦皦”)第三部分(5-6):高度评价五人之死的意义(“皦皦”),揭示中心。第四部分(7):补叙四位贤士大夫的姓名,照应开头。原文: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者:第一个表提顿语气,第二个是助词,…的人。盖:发语词,无义。当:适值,正当。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于:“于”为介词,被。被正义所激励。而:因果关系连词。焉: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之”代周公被捕一事,“于”:在。…者,…也:判断句。简析介绍五人的死因。揭示全文主旨。翻译:这五个人,是正当周蓼洲先生被阉党逮捕时,被正义所激励而牺牲在这件事上的(人)。被动句被动句原文: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于:均为介词第一个“到”,第二个“向”,第三个“在”。除:整理,清理。祠:生祠,给活人修的庙以:来。葬之:之为代词,他们。其余为“结构助词‘的’”旌:表扬。盛:形容词作名词,盛大的事。矣哉:句末语气词叠用,表赞叹。⑴台阶。登自东除。《二京赋》张衡⑵清除,去掉。诛乱除害。《史记》⑶拜官,任命,授职。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指南路〉后序》⑷整治,治理。翻译:到现在,苏州的贤明士大夫向当政的官员请示,就清理宦官魏忠贤被废的生祠的地基来安葬他们,并且在他们坟墓的门前立了一块石碑,来表彰他们的事迹。啊,也算是盛大的事啊。小结:•本段叙述五义士的死因及立碑的经过、目的。•先总述五人激于义而死,然后写死后建墓立碑经过缘由。段末以赞颂小结,突出此举之盛。五人原来是市井细民,草野之士,地位卑微,行事普通,而他们死后墓葬时,却十分显耀。清除权重一时的宦首魏忠贤生词的原址为墓地,其身份显赫可见;还要“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其为人所敬重由此可见。墓地之择,立碑之举,葬仪之隆,可谓“盛矣”。原文: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皦皦,何也?夫:句首发语词,无义。去:距离;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墓:名词作动词,筑墓。而:表顺承关系。焉:兼词,相当于“于之”,到这里。止:通“只”。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子:与“徒”为对文,同义。“徒”指同一类别的人。疾病:疾指一般的病,病指重病。这里是名词作动词,患上疾病。而:表因果。而:表承接。已:程度副词,太。闻:动作名,声名,声誉。独:副词,只有,唯独。五人的死,距现在修墓安葬在这里,时间不过十一个月罢了。十一个月当中,那些富贵的子弟,志满意得、官运亨通的人,他们患病而死,死了而埋没不值得说的人,也太多了,何况乡间的没有声名的人呢?惟独这五人光明显耀,是什么原因呢?本段运用对比,赞颂五人的义举。小结:•作者有几方面的对比?有什么作用?明确:以“众”和五人的数量悬殊作比,以“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与野莽无闻之士比,以“湮没”与“皦皦”比,充分显示了“疾病而死”的无声无息,不为人道,“激于义而死”者的名声赫赫,万民敬仰。最后,作者以设问引起下文。原文: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望,阴历每月十五日。既望:阴历每月十六。之:第一个是结构助词,的;第二个是代词,代周公。行:名词,德行。为:读wéi,作动词,作为,成为,是;行为:今义为: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士:读书人。先:形作名,这里“表率”“榜样”之意。为:读wèi,是介词,替。敛:收集,募捐。赀财:钱,款子。赀通“资”。我还记得周公被逮捕,(是)在丙寅年三月十五日。我们(复)社(里那些)道德品行可以作为读书人表率的人,替他伸张正义,募集钱财送他起行,哭声震天动地。原文: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而:修饰连词。前: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或向前。谁为:为谁,倒装句。或:谁为(之),省略句。堪:忍受。抶:笞打,鞭打。后省了宾语“之”。而:顺承关系仆:使…倒下,动词的使动用法。(阉党爪牙)红衣马队按着剑把上前,问道:“谁为他哭?”大家不能忍受,把他们打倒(在地上)。原文: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是:指示代词,这;以:凭借┄┄的身份;抚:名作动词,巡抚,抚慰。为:是。私人:心腹,亲信,党羽;今指与公家相对的个人。此指毛一鹭。所由使:由他主使。由:介词。痛:恨。痛心,即“痛于心”,在心里恨。焉:代词,他。以:连词,同“而”,修饰连词。而:修饰连词。相:称代副词,指毛一鹭。匿:躲藏。溷:厕所。藩:本指篱笆,这里指墙。以:才。免:逃脱。这时以大中丞身份作苏州巡抚的人是魏忠贤的私党,周公的被捕(是)由他主使的;苏州的老百姓正在心理痛恨(他),于是趁他严厉地高声呵叱(的时候),就呼叫着追赶(他)。中丞躲到厕所里才逃脱了。原文: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既而:不久以后。以:用…的罪名。之:取独。乱:形作动,作乱,暴动。于:向;于朝:介宾短语后置。按:追究、查办。即:副词,就是傫然:并合在一起的样子。傫:捆缚。不久,(他)用苏州老百姓暴动(的罪名)向朝廷申告,追究(这件事),杀了五(个)人,(他们名)叫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就是现在并埋在坟墓里的人。问1:请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叙述苏州市民抗暴斗争的经过,赞扬五人视死如归的英勇气概。问2:你怎样理解苏州民众的“哭声”?面对阉党势力强大,苏州民众为周顺昌送行哭泣落泪,是公开的支持、声援,足见他们的勇气,一种英雄气概。原文: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而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当刑,临刑。当:面对,对着。意气扬扬:神情昂扬。扬扬:心情愉快或得意。詈:斥骂。置:放,这里是“悬”。“置”后省了介词“于”。颜色:面容,脸色。今义:色彩。少:稍微,略微。原文: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注释:发:“拿出”之意。五十金:五十两银子。函:匣子,名作动,这里是用棺材收殓的意思。“之”,代头。卒:最终,终于。全乎:完整的样子,“乎”是词尾。问1:五人受刑时,作者有个细节描写,这样起什么作用?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写出了五义士临难不苟,从容自若的神情,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作者突出就义时刻这个细节,意在突出五人疾恶如仇的思想品质,表现舍生就义的视死如归的英雄本色,歌颂五人高尚的人格尊严。问2: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写五人的从容就义和苏州民众为他们收敛修墓的情况。明确:反映五人浩气长存,虽死犹生。(3)文中述贤士大夫发金买五人之头,有何作用?明确:既有称颂贤士大夫之意,又有从侧面烘托五人形象的作用。分组讨论第四段要点(1)如何选材来突出五人事迹?明确:五人之事迹不可尽书,故只写其当刑之从容,说明作者选材之精当。(2)“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反映五人的什么精神?原文: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注释:之:取独;缙绅:士大夫,做官的人。这里是名作动,当官。古代做官的人上朝时要把笏(记事手板)插在腰带上。缙,同“搢”,插;绅,大带。所以称做官的人为缙绅。易:改变。四海:指全中国。之:定语后置的标志。欤: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判断。唉!在魏阉乱政的时候,当官而能够不改变自己的志节的,(在)全国(这样)的广大地域,有几(个)人呢?原文: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注释:而:转折连词。于:在。编伍:指平民百姓。素:平时。闻:听说→接受。训:教诲。激昂大义:即“激昂于大义”。于,介词,被;激昂,激励。被大义所激励。蹈死:等于说“踏上死地”。蹈,踩。顾:回头看。曷:通“何”,什么。疑问代词。但(这)五(个)人生在民间,平时没有受到过《诗》《书》的教诲,却能被大义所激励,踏上死地却不回头,(这)又(是)什么缘故呢?被动句原文: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注释:且:况且,再说。矫:假托。矫诏:假托的诏书。钩:牵连。钩党:有牵连的同党。之:主谓间。卒:最终。以:因为。株治:株连治罪。逡巡:迟疑不决。非常:非同寻常的。今义:十分,很猝:立即。圣人:指崇祯皇帝。投缳:丢出绳套,指上吊。投缳道路:即“投缳于道路”。况且(当时)假传的圣旨纷纷发出,对有牵连的(东林)党人的逮捕遍于天下,终于因为我们苏州(人民)的发愤一击,(阉党就)不敢再有牵连治罪(的暴行了);魏阉也犹疑不决,畏惧正义,篡位的阴谋难于立刻发动,(后来)等到当今皇帝即位,(魏
本文标题:五人墓碑记(逐句讲解翻译)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425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