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岳麓版第三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2015)分析
序言秦朝开创了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两千年中国政治制度的基础,以后为历朝历代所沿用,演变:萌芽于战国、形成于秦(皇帝制、三公九卿、郡县制),巩固于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宋元,强化于明清。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从汉到元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完善明清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顶峰及衰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历程)皇帝的烦恼•好了歌人人说做皇帝好,其实皇帝也烦恼;宰相权大睡不好,选才选官更难搞;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选官制度监察制度需要解决的问题: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程标准》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一、中央行政体制——三省六部制的演变二、选官制度——补充官僚队伍三、监察与谏议——官僚制度的维系一、秦至明清的中枢权力体系1、秦:三公九卿制皇帝御史大夫丞相太尉奉常郎中令卫尉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太仆秦朝中枢权力体系:三公九卿制1)丞相位高权重,易威胁皇权2)九卿在职权上皇室与政府区分不明一、秦至明清的中枢权力体系1、秦:三公九卿制2、汉武帝:中外朝制皇帝尚书令侍中常侍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决策机构执行机构汉代中央官僚机构—中外朝制中朝(决策)外朝(执行)由随待皇帝左右的,出身低微的,皇帝亲自任命和直接指挥的近臣亲信和将领组成。由朝廷官僚组成一、秦至明清的中枢权力体系1、秦:三公九卿制2、汉武帝:中外朝制东汉:尚书台魏晋南北朝:中书、门下、尚书省的名称出现,但尚未定型。3、隋唐:三省六部制3、隋唐:三省六部制(1)背景:隋唐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大一统。(2)目的: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3)概况:隋文帝实施,唐朝完备,后世沿用。(4)内容:皇帝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相权被割皇权加强起草诏令负责执行封驳审议①②③(4)内容:特点:相权分三、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贞观年间,某地发生严重旱灾,上奏朝廷。大臣甲提交书面处理方案:A.举行大型祭天求雨仪式,B.削减灾区赋税,C.修筑引水灌溉渠道。大臣乙认为甲的处理方案可行,上呈至皇帝,皇帝赞许,吩咐大臣丙负责执行。大臣丙将任务依次分配到属下三个部门。历史重现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A.礼部B.户部C.工部2.任务分配到哪三个部门?1.大臣甲、乙、丙所在的机构分别是什么?3、隋唐:三省六部制(1)背景:隋唐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大一统。(2)目的: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3)概况:隋文帝实施,唐朝完备,后世沿用。(4)内容:(5)作用:①将相权一分为三,各部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既保证君权独尊又减少决策的错误;②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在其史学名著《国史新论》中写道:“汉代的宰相是首长制,唐代的宰相是委员制”,对此论断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A.汉代宰相权倾天下B.唐代宰相轮流坐庄C.宰相权力不断集中D.宰相权力走向分散D唐太宗时,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照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C、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D、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一、秦至明清的中枢权力体系1、秦:三公九卿制2、汉:中外朝制3、隋唐:三省六部制4、宋:二府三司制宋朝进一步分割、削弱宰相的权力三省二府三司皇帝枢密院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门下财政度支盐铁户部军政工部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三衙禁军统兵权调兵权行政宰相三省基本不参与政事枢密使三司使计相4、宋:二府三司制一、秦至明清的中枢权力体系1、秦:三公九卿制2、汉:中外朝制3、隋唐:三省六部制4、宋:二府三司制1)进一步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2)职权过于分散,导致行政效率低,出现“冗官”局面一、秦至明清的中枢权力体系1、秦:三公九卿制2、汉:中外朝制3、隋唐:三省六部制4、宋:二府三司制5、元:一省制——相权反弹威胁皇权中书省皇帝吏户礼兵刑工1)行政机构精简,提高了行政效率。2)宰相权力过于集中,导致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相权反弹威胁皇权5、元:一省制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呈现了怎样的趋势?二、选官制度发展演变(读教材,填表格)八股文才学门第品行军功血缘标准八股取士明清科举制隋唐九品中正东汉末、魏晋南北朝察举征辟汉武帝军功爵制战国、秦、西汉初世卿世禄西周制度朝代(一)西汉1、目的:为适应国家统治的需要2、内容:2)征辟(加强中央集权和扩大统治基础)—自下而上选拔官吏制度—自上而下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1)察举察举与征辟东汉末有这样一首歌谣讽刺察举制说:“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说当时推举出来的秀才不识字,察选出来的孝廉对父亲不孝顺。被称为“清白”的人像泥一样污浊,而出身高门的“良将”却比鸡还胆小。应该说,察举制和征辟制为国家荐举有德行有才学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但容易任人唯亲,荐举人与被荐举人也容易形成小集团。九品中正制图九品中正魏晋南北朝时保证世族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东汉末,曹操当政,提倡“唯才是举”。献帝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丕采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推选各郡有声望的人,出任“中正”,将当地士人,按“才能”分别评定为九等(九品),政府按等选用,谓之“九品官人法”,仍保持曹操用人“不计门第”的原则。曹芳时,司马懿当政,于各州设大中正,任用世族豪门担任,选取原则以“家世”为重。从此,“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九品中正制成为世族地主操纵政权的工具。是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各以本处人任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等,政府据此以授官职。”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共九品。九品中正制实质是察举制。(二)东汉末:九品中正制——依据:家世门第(三)隋唐:科举制原因:A、根本原因:地主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南朝末年士族地主衰落,庶族地主势力发展)B、直接原因:长期分裂战乱族谱遗失九品中正制名存实亡。过程:A产生标志:隋炀帝增设进士科。B唐朝发展完善。意义:⑴选官任能有了客观依据,扩大了统治基础,⑵是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⑶把选才和任官的权力收归中央,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⑷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⑸推动了文教的发展。选官(总结)特点:标准越来越科学,公正,客观选官制度时段标准世卿世禄军功爵制察举征辟九品中正科举制西周以来战国时期汉武帝时期东汉末年隋唐时期血缘军功孝廉门第才学汉、唐选官制度的比较:汉唐选拔的方法和途径标准自下而上的推荐中央政府分科考试西汉至东汉前期:才能和品德;东汉后期:出身门第以才能(主要是考试成绩)实质:把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反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三、监察与谏议思考:古代皇帝为什么要建立监察制度?结论:为了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是中华帝国政治体制建设的重要方面。思考:监察和谏议的对象一样吗?为什么?结论:不一样,监察的对象是百官,谏议的对象是皇帝的言行和决策。归纳秦、汉、隋唐、宋、明清等历代监察制度的演变情况。明监察御史王忬的腰牌獬豸,古代传说中能辨别忠奸的神兽,后为清代检察官员官服上的图案。唐代御史的獬豸冠它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当人们发生冲突或纠纷的时候,独角兽能用角指向无理的一方,甚至会将罪该万死的人用角抵死,令犯法者不寒而栗。所以在古代,獬豸就成了执法公正的化身。獬豸xièzhì是古代传说中的上古神兽,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长一角,俗称独角兽。它拥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朝代监察官员或机构职能秦朝汉朝明清中央地方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御史府中央:御史大夫—监察和弹劾百官地方:刺史—地方专职监察官员监督郡国长官“科道”都察院—监察御史六科给事中分十三道对地方官员进行监督监督六部业务按察使司省级机构设立,负责司法、监察1、监察2、谏议机构朝代机构职能隋唐宋朝门下省谏院谏议和封驳,可以对宰相或皇帝决策做法提出异议独立的谏官机构监察与谏议——官僚制度的维系评价:积极:它作为一种常设的政治制度,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还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消极:中国古代的监察、谏议制度并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本文标题:岳麓版第三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2015)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453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