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关于修改完善高等学校药学本科专业规范(讨论稿)的...
1关于修改完善《高等学校药学本科专业规范(讨论稿)》的通知各位委员:专业规范是国家教学质量标准的重要体现,是保证高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标准,是专业设置审批的重要依据。起草和研制《高等学校药学本科专业规范》是本届药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的重要工作职能之一。根据教育部高教司《关于开展“专业规范研制”项目中期检查的通知》(教高司函[2010]13号)文件要求,本教指委必须在3月底前形成药学本科专业的专业规范文本,并提交教育部。请各位委员认真审阅《高等学校药学本科专业规范(讨论稿)》(见附件)。需要注意的是:1、专业规范是全国性的,是对专业办学的基本要求。药学专业规范的研制应从我国药学本科专业办学及理论和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出发,立足于全国药学类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2、专业规范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和指导性。专业规范定稿后将作为指导药学专业办学的重要规范性文件,由教育部下发给全国药学类专业办学点。因此,请各位委员认真组织本单位专家共同协商、讨论专业规范(正文和附录)内容,并于3月12日前以书面形式(纸质版或电子版均可)提出宝贵修改意见、建议。对于2部分委员在2009年下半年专业规范征求意见过程中提出的意见、建议,秘书处已经进行汇总并将与本轮提出的意见、建议一起,集中提请专家组研讨。秘书处联系人:樊陈琳,联系电话:025-83271513,传真号码:025-83271517,电子邮箱:yxjzw2007@163.com,通讯地址:南京市童家巷24号中国药科大学教务处(邮编:210009)。特此通知附件:《《高等学校药学本科专业规范(讨论稿)》药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二○一○年三月五日高等学校药学本科专业规范(讨论稿)1、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药学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能够从事药物研究与开发、药物生产、药物质量控制、药物临床应用等方面工作的专门技术人才。32、培养要求(1)素质结构要求思想道德素质: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健全的法制意识、诚信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药学职业道德。文化素质: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强烈的现代意识和亲善的人际交往意识。专业素质:具备从事药品研究与开发、药物生产、药物质量控制、药物临床应用等方面工作所应有的科学素养,理解并能应用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贯彻求实创新的意识。了解药学及相关领域前沿和发展趋势。身心素质: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文娱活动和卫生习惯,拥有良好的身体与心理素质。(2)能力结构要求获取知识的能力:包括自学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具有较强的获取知识、更新知识和拓展知识的能力;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以及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应用知识能力:具有运用综合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强的综合实验能力、受到各学科实验技能、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具备药物研究与开发、药物生产、药物质量控制、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能力。创新能力:包括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实验能力、科技开发能力、科技研究能力。具有创造性思维设计、创新技术开发及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3)知识结构要求专业知识: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理学、药物分析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理学、药物分析、天然药物化学和生药学等方面的知识,熟悉药事法规、政策。自然科学知识:数学、化学、生命科学、医学等方面的知识。掌4握数学、物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含仪器分析)、物理化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以及人体解剖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基础和临床医学方面的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一定的人文学科知识,包括政治学、哲学、历史学、思想道德、心理学、法学、艺术、文学等。工具性知识:外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文献检索、方法论、科技方法、科技写作等方面的知识。能应用一门外语和计算机信息技术检索中外文文献、获取相关信息;能够了解药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和前沿信息,了解本学科专业的方法论和科技方法以及科技写作等方面的知识。3、主干学科药学、化学、生命科学、基础医学。4、主要课程及学时要求4.1主要课程主要课程包括化学基础课程体系;生物学与医学基础课程体系;学科专业课程体系。(1)化学基础课程体系化学基础课程体系主要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课程。(2)生物学与医学基础课程体系生物学与医学基础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人体解剖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和临床医学概论课程。(3)学科专业课程体系学科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包括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理学、药物分析、天然药物化学和生药学课程。4.2主要课程理论课最低学时要求(括号内为学分)课程名称最低学时课程名称最低学时无机化学40(2.5)有机化学80(5)5分析化学(含仪器分析)64(4)物理化学64(4)人体解剖生理学48(3)生物化学48(3)微生物学与免疫学32(2)临床医学概论32(2)药物化学48(3)药剂学48(3)药理学48(3)药物分析48(3)天然药物化学32(2)生药学32(2)本专业总学分数应控制在160至180个学分左右。(建议理论课按16学时折合1学分计算,实验课按32学时折合1学分计算,见习、实习等按每周折合1学分计算)。5、修业年限本专业基本学制4年,实行学分制的高校可以适当调整为3至8年。6、授予学位授予理学或医学学士学位。7、相近专业药物制剂、中药学、制药工程等专业。8、主要实践性环节本专业必须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具有满足药学教育需要的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教学、见习、社会实践、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多种形式。主要专业实验应包括: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生物化学实验、微生物学实验、药物化学实验、药剂学实验、药理学实验、药物分析实验、天然药物化学实验和生药学实验。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有6实验的课程总数的比例应达到60%以上。学校除在校内开展实践外,还要在医药企事业单位、研究院所等单位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外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参与药学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实验技能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得到锻炼。综述不能作为毕业论文的选题,保证一个学生一个题目。实践性环节教学安排表实践教学名称学时学分要求主要课程的实验教学实验课学时与相应理论课学时之比大于等于0.8或主干课程实验课总学时达到550学时以上教学见习、认识见习、生产见习不少于1周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不少于16周其它实践环节(暑期社会实践、科技活动、军训等)各学校自主制定9、专业基本教学条件(1)师资队伍具有满足本专业教学需要的教师数量以及符合本专业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师资结构,专业主要课程教师数量充足;学校整体师资数量符合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合格标准(教育部教发[2004]2号文),整体师资结构科学合理。师生比不低于1:16。具有药学学历教育背景、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学术造诣较高的专业负责人。其中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物分析3门课程每门至少有1名具有药学学历教育背景的副教授以上职称的课程负责人,药理学至少有1名具有药学或医学学历教育背景的副教授以上职称的课程负责人。担任学科专业课程体系课程教学的师资中,80%以上的教师必须具备药学学历教育背景,35岁以下的教师必须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能够胜任本科教学任务,学生对教学工作总体比较满意,试7卷命题和评分程序规范。主要课程的教师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近三年发表本专业学术论文或参编正式出版教材数至少达到人均1篇(种)以上。学科专业课程体系中各课程的负责人要有明确的科研方向,应有主持至少1项省厅级以上药学科研项目的经历。(2)图书资料、教材有科学的教材选用和评估制度,主要课程应选用国家规划或其它同行公认的优秀教材。具备满足教学科研所必需的计算机、网络条件以及图书资料等。能够满足教师的日常教学、科研和学生的学习所需,资源管理规范、共享程度高。学校图书馆或所属院(系、部)的资料室中应具有一定数量与本专业有关的中外文图书、期刊、资料、电子资源等各类资料,且各类资料的利用率高,有完整的学生借阅记录。其中订阅国家权威机构认可的医药类核心期刊种类数不少于30种,外文期刊应有一定比例,有两年以上积累。(3)实验室必须建有生物化学、微生物学、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理学、药物分析、天然药物化学、生药学专业实验室,或相应的实验教学中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不低于5000元。化学基础课程体系和生物学与医学基础课程体系中课程相应的实验课,每组学生数不超过2人;学科专业课程体系中课程相应的实验课,每组学生数不超过3人。在制度和经费上保证实验室对本科生开放。(4)实习基地有能够满足教学要求的相对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实习基地应能够提供一定的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关的实习操作和实践项目,并能进行相应的考核。毕业实习的指导教师必须具备中级以上职称,如在校外实习基地完成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每人带教不超过3人。(5)教学经费教学经费有保证,总量能满足教学需要,专业仪器设备经费总值不低于300万元。每年的正常教学经费不低于学校本专业学费收入的20%。810、专业规范的附录附录A主要课程基本要求附录B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基本要求9附录A主要课程基本要求《无机化学》无机化学是研究无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反应、合成和相互间转变规律的一门学科,是药学专业基础课之一。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无机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熟悉相关计算,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以后的专业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课程基本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无机化学发展简介、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溶液和气体、配合物、热力学初步、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酸碱平衡和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反应和电化学。主要知识点包括: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多电子原子结构、元素某些基本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离子键理论、共价键理论(包括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分子轨道理论以及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分子间作用力、气体的通性、低压气体的几个经验定律、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式、理想气体的分压定律和分体积定律、Raoult定律和Herny定律、稀溶液的依数性、配合物的组成和命名、配合物的价键理论和晶体场理论、配位平衡的相关计算、热力学第一定律、等容反应热和等压反应热、热力学方程式、盖斯定律、标准摩尔生成焓、熵和熵变、吉布斯能和化学反应的方向、反应速率的碰撞理论和过渡状态理论、影响化学反应速度的因素、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多重平衡规则、化学反应等温式;化学平衡的移动及其影响因素、里•查德里原理、强电解质溶液理论、酸碱质子理论、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及有关计算、同离子效应、缓冲溶液的作用原理及相关计算、溶度积原理、沉淀的生成与溶解、分步沉淀和共沉淀、沉淀的转化、沉淀反应在药物生产上的应用、氧化还原的基本概念、原电池和电极电势、电池的电动势的应用、影响电极电位的因素(Nernst方程)。参考学时:不少于40学时。《有机化学》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反应、合成和相互间转变规律的一门科学,是药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通过讲授、答疑、习题、讨论等各个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反应。有机化学10的知识单元的学习目标在于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命名、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结构与反应性的关系、立体化学知识、有机化合物的分离鉴定方法、运用化学方法及波谱技术测定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有机合成技术及重要有机反应机理。主要包括:烷烃和环烷烃、烯烃、炔烃和二烯烃、卤代烃、芳烃、醇酚醚、醛和酮、羧酸和取代羧酸、羧酸衍生物、有机含氮化合物、杂环化合物、萜类和甾体化合物、糖类的命名、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来源和制备方法;自由基取代反应、亲电取代反应、亲核取代反应、亲电加成反应、亲核加成反应、消除反应、缩合
本文标题:关于修改完善高等学校药学本科专业规范(讨论稿)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45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