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 我国海上危机管理的历史与现状
我国海上危机管理的历史与现状组长;吴月娇组员;翁震王思维王蕴洁刘亮洁徐什辉❀中国海上危机管理的历史回眸❀近现代中国海上危机管理❀当代中国海上危机管理❀新时期中国海上危机现状此处添加标题此处添加文本此处添加文本海上危机管理的基本概念与内涵“危机”一词的概念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最初源于古希腊语),主要运用于医学领域,表示医护过程中需要立即作出一些重要的决断的紧急状况。一世纪危机的概念被引入政治领域,表明政府或者政治体制所处的紧急状态[1]然而,人们对危机真正开始研究却是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的。但到现在为止,学术界都没有对危机一词的概念达成统一意见,各学者由于研究角度的不同,相应地也给出了不同定义。通常认为,国外学者查尔斯.F.赫尔曼(CharlesF.Herman)提出的危机的三种特性较具有代表性,即“对一国的决策者来说,当他们认识到某种决策形势具备下述三个条件时,该国便处于危机状态。这三个条件包括:1.他们的政治制度的基本价值面临严重威胁;2.在改变或防止这种形势进一步恶化之前,可利用的决策时间很短;3.很快会导致敌对性军事行动的爆发,或者使现在已经存在的敌对行动急剧升级。”[2]海上危机管理的基本概念与内涵危机管理这一概念是美国学者于世纪年代初提出的。它首先被运用于外交和国际政治领域,主要分析的是政治危机,包括政治制度变迁、政权与政府的变更、政治冲突和战争等。但是对于什么是危机管理,目前国内外没有统一的定义。国外不同学者从各自研究的角度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国外学者罗伯特.希斯(RobertHeath)认为,危机管理包含对危机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整个过程的管理。他指出,有效的危机管理通常需要转移或减少危机的来源、范围和影响,提高危机初始管理的地位,改进对危机冲击的反应管理,不断完善修复管理以便迅速有效地减轻危机所造成的损害。[3]美国有学者认为,“危机管理指使用各种形式的政府管理方式来处理危机,其中也包括以武力相威胁,不管这种威胁是实际存在的,还是被感知到的。但是危机管理不包括使用军事力量以及核武器。”[4]在借鉴国外学者观点的基础上,国内一些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张成福指出,所谓的危机管理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持续动态的管理过程,政府针对潜在的或者当前的危机,在危机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一系列的控制行动,以期有效地预防、处理和消弧危机。[5]这一定义得到了学界较为普遍的认同。海上危机管理的基本概念与内涵根据对“海上”和“危机”的分别界定,海上危机是指发生于或者涉及到海洋空间领域,对一个国家的安全、稳定、秩序和利益形成重大威胁,需要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组织在外界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做出关键性决策的突发性紧急事件。借鉴危机管理的定义,海上危机管理是指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组织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海上危机事件进行有效控制的系统的动态管理过程。海上危机管理的目标是解决海上危机,保障国家权益,促进国际和平和发展。海上危机管理是一个系统过程,包括海上危机预警、海上危机决策、海上危机控制、海上危机解决及善后等环节.1、海上危机预警。预警是指预测危机形势的紧张程度和发展方向,并适时向决策部门发出警告。危机预警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预防和避兔危机事件的发生,以及对将要发生的危机更好的应对.2、海上危机决策。危机决策是指决策者在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受到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高度不确定性的情景下做出决策的过程。3、海上危机控制。危机控制是指把握危机处理的主导权,使危机朝着对己方有利的方向发展或阻止危机朝不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4、海上危机解决及善后。危机解决及善后意味着危机中的相关方采取措施解决引起危机的核心问题,消除危机的影响,并恢复危机前的情势。中国海上危机管理的历史回眸从国际危机的角度来讲,中国海上危机管理主要是从明朝开始得到重视的.“明代以前,虽然在元代有过零星的楼寇骚扰,但就整个沿海来讲还未受到外敌入侵的威胁。外敌有威胁的从海上入侵开始于明代,先是日本的楼寇侵扰沿海地区,继而是西方列强的侵略。''1、明朝抵御海上楼寇2、郑成功收复台湾3、清初保卫东北沿海地区近现代中国海上危机管理一、鸦片战争至民国成立时期(1840--1911年)1、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的海上危机管理清朝军队在鸦片战争中的屡次惨败和《南京条约》的严酷现实,促使清朝统治集团中的一些有识之士睁开双眼,观察迅猛发展的外部世界,他们深感海防危机的严重,大声疾呼加强海防,研究退敌御侮的办法。林福祥“以战为守”,主张利用清军现有装备,恢复和发展中国的传统火器,在海上以火攻制敌。”林则徐“以守为战,以逸待劳”,诱敌登岸,聚而歼之。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藩司丁日昌倡议改江南水师提督为海洋提督,并把提督驻所由厦门改为台湾,这种将台湾置于东南海防突出地位的战略眼光鉴于东南海防空虚的现状,提出建立中国新式海军之建议,将东南沿海分为北洋、中洋、南洋三大军区可惜大部分有战略性的理论,没有得到清统治者的重视。近现代中国海上危机管理2、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的海上危机管理(1856--1860年)1860年大沽之战英法联军开始着手兴办近代海军海防,但很快就因受到挫折而止步不前。近现代中国海上危机管理3、俄侵占东北沿海地区期间的海上危机管理《北京条约》等三个不平等条约,割占了中国东北沿海地区的大量土地。4.日本侵台期间的海上危机管理(1874年)《台事专约》5.甲午战争期间的海上危机管理《辛丑条约》中日甲午战后,虽然中国北洋水师覆灭,台湾被日本割占,但中华民族的海权观念和海洋意识的觉醒,却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深刻和迅猛。近现代中国海上危机管理(二)民国至新中国成立时期(1911一1949年)1、日德争夺山东半岛战争期间的海上危机管理这一发生在中国领土上损害中国主权和利益的帝国主义战争完全暴露了当时中国政府海上危机管理腐败无能的真面目。2、抗日战争期间的海上危机管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海军对日军的入侵进行过英勇不屈的抵抗,但在抗战前期由于国民政府政治上的反动和腐败、外交的弱势以及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差距,中国海军没能抵御住日本海军的节节入侵,但给了日本海军以沉重的打击,战争后期由于人民军队对日本侵略军的强有力打击和牵制、全国上下的团结抗日以及盟国的支援,中国的海上危机管理能力有所提高。当代中国海上危机管理1,第一次台海危机期(1954一1955)年的海上危机管理远东政策遏制和孤立中国2、第二次台海危机期间(1958年)的海上危机管理金门炮战美国对华政策的三原则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继续承认台湾当局,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联合国3.西沙之战期间的海上危机管理南越西沙群岛的领土主权西沙海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首次与入侵中国的外国海军作战并取得胜利.4.第三次台海危机期间(1962年)的海上危机管理中苏关系持续恶化,中印之间边界纠纷,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蒋介石“反攻大陆美国不支持5.第四次台海危机一年期间的海上危机管理李登辉访美“台独”6.第五次台海危机期间年一年的海上危机管理李登辉“两国论”陈水扁“台独““去中国化”新时期中国海上危机现状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潮流,但同时世界也面临着更趋复杂的国际危机形势,这也在中国所面临的海上危机现状中体现出来。当前中国面临着十分复杂的海上危机形势因岛屿主权归属争端、海洋划界纠纷、海洋资源争议等引发的海上危机中国因发展外向经济,融入经济全球化大潮而大力开展的海上贸易、海上能源运输等海上交通遭遇安全威胁引发的海上危机一些海上大国对中国的挑衅行为引发的海上危机以及中国周边地区安全形势紧张引发的海上危机。复杂的海上危机形势对中国的海上危机管理能力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而要加强新时期中国海上危机管理机制建设,提升海上危机管理能力就必须先对中国海上危机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获得清醒的认识新时期中国海上危机现状一、海洋权益争端引发的海上危机海洋权益是国家主权的重要内涵,主要指主权国家在开发、利用和管理海洋及其自然资源过程中所拥有的权利和获得的利益。海洋权益一般包括如下内容国家对一定范围的海域拥有的主权和主权权利,在管制海域拥有排他吐管辖权和管制权,对管制海域范围内的自然资源拥有主权或主权权利,对国际公海和海底资源享有与他国平等的权利和自由等等。根据相关国际法和国内法的规定,中国拥有约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总长18000公里的海岸线,6500多个沿海岛屿。中国管辖的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中,除了渤海这个内海以外,在黄海、东海、南海三个海域均与相邻国家存在争议和纠纷,可能引发海上危机。新时期中国海上危机现状(一)、黄海方向的争端(二)、东海方向的争端(三)、南海方向的争端新时期中国海上危机现状1、中国与韩国的争端大陆架划界问题2、中国与日本的争端新时期中国海上危机现状(1).钓鱼岛主权归属争端问题(2).东海划界和海上资源争议问题中日双方在东海划界上的分歧主要为中国坚持自然延伸原则,认为东海划界应以钓鱼岛东侧的冲绳海槽为界,日本则主张采用等距离线或中间线划分大陆架,并认为冲绳海槽仅是两国大陆边缘的偶然凹陷,不能作为划界依据。这样,所谓“中间线”以东、冲绳海槽以西的海域就成了中日争议区域。新时期中国海上危机现状南海争端的核心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南沙岛礁的主权归属二是领海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的划分。1、中国与越南的争端(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2、中国与菲律宾的争端(南沙群岛)3、中国与马来西亚的争端(南沙南部海域)4、中国与印度尼西亚的争端(南沙海域)5、中国和文莱的争端(中国南沙岛礁)新时期中国海上危机现状二、外向型经济发展面临的潜在海上危机随着中国对外经济交往的发展,潜在的海上危机将逐步浮现,并成为中国海上危机管理的主要对象。著名的“海权论”者马汉指出“海洋使其本身成为最重要和最惹人注目的是其可以充分利用的海上航线。”目前中国从中东和非洲进口的石油主要是通过海上运输,其中苏伊士运河—印度洋—马六甲海峡的西行航线是必经之路。我们小组主要分析与中国海上安全密切相关的印度洋航线安全、南海航线线安全和马六甲海峡航行安全问题。新时期中国海上危机现状1、印度洋航线安全问题2、南海航线安全问题3、马六甲海峡的航行安全新时期中国海上危机现状三、海洋强国挑衅行径引发的海上危机(一)、美国(二)、日本新时期中国海上危机现状1、亚太战略军事部署引发海上危机2、大规模海上军事演习引发海上危机3、各种海上军事活动引发海上危机4、美国对台湾问题的不当言行易引发海上危机新时期中国海上危机现状1、有事法则易引发海上危机2、海上军演易引发海上危机3、海上侦察易引发海上危机4、对岛屿主权和海洋权益的挑衅易引发海上危机5、对台湾问题的言行易引发海上危机新时期中国海上危机现状四、安全形势紧张引发的海上危机(一)、台海安全形势紧张引发的海上危机(二)、朝鲜半岛局势突变引发的海上危机❀新时期中国海上危机管理的个案分析—以中美撞机事件为例(视频)❀比较;美国对撞机事件海上危机管理新时期中国海上危机现状1、中国与韩国的争端2、中国与日本的争端新时期中国海上危机现状1、中国与韩国的争端2、中国与日本的争端参考文献[1]ColinGray.StrategicandPublicPolicy:TheAmericanExperience[M].Lexington:UniversityPressofKentucky,1982:107.[2]ColinGray.StrategicandPublicPolicy:TheAmericanExperience[M].Lexington:UniversityPressofKentucky,1982:109.[3]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18.[4]詹姆斯·多尔蒂.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633[5]张成福《公共危机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中国行政管理》年第期。[6]《中国加强保护南海运输线》,《香港大公报》菲律宾版,年月日,转引自李意《马六甲海峡与南海航道安全》,《南洋问题研究》年第期。[7]
本文标题:我国海上危机管理的历史与现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459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