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深基坑防护专项施工方案
-1-xxxxxx工程基坑防护专项施工方案一、编制依据《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建质[2009]87号《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TJ94-2008)《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建筑边坡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T50-100-2010)《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JGJ107-2010)《钢筋焊接及验收规范》(JCJ18-2012)《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技术规范》(JGJ130-2011)《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201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0)《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11)《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及验收规范》(GB50202-2002)《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11)《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2012)《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重庆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现场文明施工标准》(渝建发[2008]169号)《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岩土工程技术规范》(DB29-20-2000)《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评定统一标准》(GB50300-2001)-2-《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建筑地基处理规范》(JGJ-2002)《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8-2007)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建筑设计研究所门诊楼施工图纸及设计变更通知单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设计的门诊楼基坑临时支护施工图纸二、工程概况1、本工程为xxx,位于xxx,xxx长57.5m,宽20.8m,为地下3层地上12层框架剪力墙结构综合门诊楼。xxx±0.00标高相当于黄海标高237.50m,基坑底标高为-12.5m(黄海标高225.00m)。拟建xx楼施工过程将在建筑物四周形成边坡,基坑周长150m,基坑深8~12.5m。由于场地空间不足且临近相关建筑物(西面距基坑2m处为原8层门诊楼,东面拟建消防水池位置为准备拆迁四层砖混结构旧房,南面为原住院部前广场,北面拟建为与市政道路相接的门诊楼前广场)。整个原始地貌呈西、南面高(地貌标高距基坑底约12m),东、北面低(地貌标高距基坑底约8m)走势。影响较大的为西面原医院门诊楼和东面拟拆迁尚未拆迁完毕的砖混旧房。因基坑深度较大,故对基坑边坡进行临时支护。根据实际情况,本工程基坑防护包括基坑支护及基坑降水。-3-2、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揭示,场地内地层岩性由上至下分述如下:场地区域属侵蚀剥蚀丘陵地貌。场地所在区属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区,具有冬暖、春早,雨量充沛,夜雨多,空气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偏少等特点。场地杂填土厚度不均匀,约6m~9m为腐殖图,不利于工程建设且透水性较差。故建设单位要求全部将该部分土方全部挖除。场地基岩为泥岩和砂岩,其中泥岩为相对隔水层,砂岩为相对透水层。场地钻探深度范围内无地下水,故场地地钻探深度范围内地下水贫乏,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岩层层序清楚完整,未发现断层,地质构造简单。通过地勘资料显示,场地内未发现滑坡、危岩、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场地现状稳定。三、施工部署1、施工方案: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建设单位委托xxx有限公司对基坑支护及降水进行了专项设计(设计图附后)。基坑支护平面如下图:a、B~C、C~D、D~A及A~B段部分基坑边坡采用护坡桩支护,桩间采用挂钢筋网喷射C25混凝土,坡顶、坡底设置截水沟。b、A~B段2#~6#桩间距原xx楼太近,无法进行旋挖桩机械成孔施工,故采用锚杆框格支护挡墙,横梁与肋柱间采用钢筋网喷射C25混凝土面板。c、C~D段36#~32#桩之间因土层浇薄(3.8m)高,但隔相邻旧建筑物较近,又不能影响今后旧建筑物拆除后施工消防水池。拟采用肋柱-4-挂钢筋网,喷射C25混凝土厚200mm。2、施工顺序:a、护坡桩部分:旋挖桩机械一次成孔浇筑C20混凝土旋挖桩二次成孔安装钢筋笼浇筑C30混凝土设置坡顶截水沟土方开挖修坡桩间植筋、绑扎钢筋网片安装排水管喷射C25混凝土面板b、框格锚杆支护部分:钻90mm孔清孔安装锚杆灌浆绑扎肋柱、横梁钢筋绑扎钢筋网片支肋柱及横梁模板安装排水管喷射混凝土c、肋柱砼挡板部分:支护桩侧植筋肋柱植筋挡板竖向钢筋植筋绑扎肋柱及钢筋网片土层内锚钢筋与钢筋网片及肋柱拉结安装排水管喷射C20混凝土四、施工工艺1、施工冠梁排桩施工完毕,开槽到冠梁底位置,清除多余桩头,清理连接面的残渣、浮土、夯实,在冠梁底部铺筑C15砼垫层,而后弹出中线,经验线后方可安装钢筋,封闭模板,浇筑冠梁混凝土。-5-2、锚杆及挂网喷砼施工工艺本工程的锚杆是通过外端固定于坡面,另一端锚固在滑动面以内的稳定岩体中。穿过边坡滑动面的锚杆,直接在滑面上产生抗滑阻力,增大抗滑摩擦阻力,使结构面处于压紧状态,以提高边坡岩体的整体性,从而从根本上改善岩体的力学性能,有效地控制岩体的位移,促使其稳定,达到整治顺层、滑坡及危岩、危石的目的。锚杆采用1Ф20其水平间距1.5m,竖向间距1.25m,水平倾角15°,锚固体直径90mm,锚杆自由段长度为8.4m,锚固段长度8m。注浆管均采用聚乙烯管。①机械准备编号设备名称型号数量备注1空压机1-6-2注浆机CTZ-3013潜孔钻机YT-3424电焊机BX-50025砂浆搅拌机26注浆泵27喷射机2②施工工艺⑴成孔:钻孔是锚杆施工中控制工期的关键工序,根据设计高度按要求施工锚杆,用锚杆钻机成孔,孔深超过设计深度的0.5m,成孔后,锚孔在水平方向的误差不应大于100mm,垂直方向误差不应小于50mm,钻孔偏斜度不应小于3%。⑵锚杆制作:钢筋应除油污,除锈,排列要均匀,平直、杆体轴线方向1.5-2米设置隔离架,二次注浆管应捆扎牢固。锚杆在钻孔的同时于现场进行制作,在锚杆锚头部位设注浆管。⑶锚杆安装:向锚杆孔装锚杆前,要核对锚杆编号是否与孔号一致,确认无误后,再以高压风清孔一次,即可安装锚杆。⑷锚杆一次注浆:注浆材料采用M30水泥砂浆,水泥标号32.5矿渣硅酸盐水泥。第一次采用重力或低压(0.4~0.6MPa)灌浆,采用底部灌浆方式,导管底端插入孔底(距孔底宜为100~200mm),在灌浆同时,将导管缓慢的以匀速撤出,导管的出浆口应始终处于孔中浆体的表面以下,保证孔中气体能全部逸出,当孔口有水泥浆液流出时,说明注浆已满,停止注浆。⑸锚杆二次注浆:第二次采用高压注浆(1~3MPa),孔口设止浆塞,在首次灌浆初凝后2~4小时内向孔中二次灌注水泥净浆,注满后保持压力5~8分钟,二次灌浆管的边壁带孔且与钻孔等长,在首次灌-7-浆前与锚杆同时送入孔中。⑹横梁、肋柱绑扎安装:绑扎安装横梁和肋柱应保证与孔向垂直和孔中心一致。3、支护桩间及桩间喷射砼面板施工工艺(1)本工程基坑支护桩采用旋挖桩机械成孔,A~B段采用桩径1.2m桩中心间距3.2m,B~C段采用桩径1.2m桩中心间距2.0m,C~D段采用桩径1.2m桩中心间距3.2m,D~A段采用桩径1.2m桩中心间距3.2m。(2)成孔:a、由于土层厚度较大,透水性较差成孔难度大。排桩成孔施工采用二次成孔,第一次成孔后用C20混凝土浇筑,达到设计强度70%后进行第二次成孔。b、排桩间隔二根跳桩成孔施工,并在桩身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70%后进行临桩成孔施工。c、桩孔定位:钻孔前先用水准仪测量护筒顶标高,并以此为基点,用测绳测量,孔深偏差在±10cm以内,沉渣厚度以第二次清孔后测定量为准,孔径用孔径仪器测量,若出现缩径现象应进行扫孔后符合要求方可进行下道工序。d、钢筋笼的制作、吊放:钢筋经试验合格后,用交流电焊机采用焊条焊接钢筋,采用单面搭接焊,搭接长度≥10d,要求焊缝表面完整,焊接厚度不得低于母材,与母材圆滑过渡,焊缝超出坡口2~3mm,主筋焊接在同一中心-8-线上。钢筋≥22时采用机械连接,机械连接接头等级为二级,同一接头截面接头数量不超过50%。绑扎螺旋箍是严格控制间距±20mm。钢筋笼需检查合格后方可吊装,安装时应慢吊慢放,防止碰撞井壁,垂直下放到位后,检查钢筋笼中心与桩孔是否重合,钢筋笼与井壁之间加垫砼垫块确保保护层厚度均匀。e、桩芯砼浇筑:采用搅拌站生产的商品预拌C30混凝土浇筑,塌落度控制在18~22cm,每根桩混凝土应连续浇筑不得中断,浇筑完毕后留置混凝土试件,桩顶覆盖草袋进行养护并经常浇水润湿。f、桩间喷射混凝土挡板:本基坑支护工程严格按“逆作法”施工,待支护桩砼达到设计强度后,开始挖基坑内土石方,原则上按照每向下挖1m左右即进行支护桩间喷射混凝土挡板施工。在支护桩上钻孔植筋,钻孔深度≥10d,钢筋网采用Ф12@200单层双向钢筋网片,与支护桩连接。喷射细石砼C25砼,厚度150mm。(详见下图)-9-4、C~D段36#~32#桩土钉挡土墙支护:在32#和36#桩相应挡板位置植筋,Ф12@200单层双向钢筋网片与两端支护桩相连接,竖向钢筋锚入下面基岩10d,用Ф16钢筋@1000呈梅花布置,锤锚入土层深度不小于1000mm,面板端弯1350弯钩与钢筋网拉结,在两桩之间增设300×500肋柱,肋柱主筋锚入下面基岩10d,然后喷射C25混凝土厚200mm。(详见下图)-10-4、基坑降水施工工艺①施工方法在基坑周围设一道200mm高120砖砌挡水沿,水泥抹面。另设截水沟,水沟坡度1%,沟宽500MM,沟深200MM(最浅处)。避免渗水、漏水进入坑内。截水沟每10米设一个集水井,集水井深3米,底部铺满碎石滤水层,将基坑内里的水汇到集水井中,由潜水泵抽向坑外。-11-②基坑降水辅助措施⑴基坑壁残留滞水处理在支护施工过程中,对于坑壁局部渗水,采用外引明排是主要的处理措施。根据实际施工情况,如渗水较大,影响边坡锚喷面的稳定,在锚喷护壁上的面层混凝土初凝后,坡面插入周边带孔眼的包网尼龙布的排水管,把局部渗水通过暗埋在坡面内的塑料排水管引入基坑周边排水沟及集水井中(详见上图),利用水泵定时抽排,达到干槽作业。设置时,根据坡面地层的渗水情况,泄水管纵横向间距约为3.0m,梅花型布置。3、基坑变形监测工艺由于本基坑结构外形复杂,支护结构复杂,施工期间历经雨季,且多工种交叉作业,对基坑边坡安全与结构稳定均有不利影响,因此,加强边坡的变形观测对维护本基坑的安全与结构稳定显得尤为重要。本次基坑变形观测委托具有资质的第三方观测单位对本基坑进行观测。①坡顶水平位移监测点及基准点的布置⑴基坑边坡水平位移观测方法:基坑边坡水平位移观测是测量基坑变形观测点在垂直基坑边线方向上的水平位移,可采用经纬仪小角法观测。⑵观测点的布置:施工期间在坡顶设变形观测点,观测点固定铝底部缠尼龙网填充碎石排水管锚喷砼面-12-箔纸。观测点间距大约15m。且每边不少于3点。⑶基准点的设置:基准点设在平行于基坑边线并通过观测点或离观测点距离较近的视线上,根据现场条件,基准点的位置应离开基坑边线一定距离设在稳定或相对稳定的位置,当按两个层次布网观测时,使用前应利用检核点对其进行稳定性检测,每条视线至少1个工作基点。⑷检核点的设置:检核点应选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对于每个基准点布设的检核点不得少于2个⑸定向点的设置:在通过工作基点的视线上、基坑对面的稳定建筑物或围墙上或地面上设置定向点,作为观测视线定向的依据。定向点的设置数量与工作基点对应。(详见位移监测方案)监测警戒值表项目设计允许值预警值备注地面位移30mm22mm精度±2mm地面沉降30mm22mm精度±2mm基坑周边堆载坑顶2米内严禁堆载坑顶2米外堆载不超过15KPa堆载超过规定每天24小时巡查③将监测结果及时报送建设、设计、监理及施工各方,发现异常情况
本文标题:深基坑防护专项施工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486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