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环境行为学概论课程教学纲要:•什么是环境行为学•环境行为学产生的历史及其发展•环境行为学与建筑设计的关系•环境行为学研究的方法•研究实例相关的参考书目:《环境行为学概论》李道增清华大学出版社《外部空间设计》[日]芦原义信尹陪桐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的设计导则》[美]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和卡罗琳·弗朗西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交往与空间》[丹麦]扬·盖尔著何人可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现代建筑理论》刘先觉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建筑模式语言》[美]C亚历山大著王听度周序鸿译李道增高亦兰关肇业刘鸿宾审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一、什么是环境行为学:环境行为学和环境心理学(心理学的一部分)人类的行为(包括经验、行动)与其相应的环境(物质、和文化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注重环境与人的外显行为之间的关系与相互作用。环境行为学力图运用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方法与概念来研究人在城市与建筑中的活动及人对这些环境的反应,由此反馈到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当中去,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二、环境行为科学研究发展过程:行为科学和现代建筑运动本世纪初到50年代(现代建筑的发生、成长与成熟的阶段),行为科学曾对现代建筑产生影响,但影响的分散性和自发性,还由于对现代建筑的批判思潮,使人们没有引起重视。1.欧美的心理学研究2.包豪斯:视觉知觉理论;人体工程学3.美国城市中的邻里单位4.建立了现代建筑中形式美学与心理学中视知觉的关系60年代以来的研究状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二战后欧美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研究系统,并致力于在设计中的运用。1.KevinLynch《城市意象》2.Newman《防卫空间》3.建立了公众参与设计的制度。多种参与方式,目的从不同程度按公众自己的意愿完成建筑物的建造。4.建筑教育领域,环境行为学会(EDRA)年会,发表大量论文及研究成果。5.Rapoport《住宅形式与文化》《城市形式的人文因素》需要指出的是:这场广泛持久的行为与环境研究运动并没有在建筑设计界产生很大的反应,而主要是从理论上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兴趣,重点表现在欧美及日本的研究机构中。最大的不足是理论和实践的脱节。几种重要理论:1.格式塔心理学(gestait德语形式或形状)人的大脑里生来就有一种法则,对图形的组合原则有一套心里规律。格式塔心理学偏重于知觉理论方面,这一理论力求说明建筑中构图规律有生理和心理基础。格式塔心理学只注重人的先天因素,而没有重视人的先前的经验因素2.构造论构造论不认为形象的构图规律是人们大脑中天生因素在起作用,而是认为先前经验的记忆痕迹加到感觉中去,构造出一个直觉形象。对于同样的图形,不同的人可以构造出不同的图形。3.皮亚杰学派皮亚杰,瑞士人。研究人的思维和心理发展方面占领先地位。其理论核心是:人的心理发展(或认识发展)从婴儿开始直到成人,都是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他提出的一般发展原则是组织、平衡和适应。环境行为学与建筑设计的关系心理学原理在建筑中的应用,建筑师与规划师的研究。建筑理论ChristainNorberg-Schulz以皮亚杰的心理的理论为基础,写出了《存在、建筑与空间》。C.亚历山大《城市并非树形》、《不受时代约束的建筑》、《模式语言》、《俄勒冈试验》。文丘里《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设计方法方面60年代是对近代建筑理论进行检讨的年代,批评来自多方面:业主、建筑师、使用者、社会科学家。空间缺乏生机,原因来自多方面。心理学家和建筑师借助心理学的方法去对传统的设计方法进行研究。提出一些新的看法:1。从管理科学和系统论的角度去研究设计方法的正确模式,使设计过程科学化。把社会科学数据、观点综合到设计中去。2。亚历山大把设计设想为多种模式的结合,每种模式都是空间模式和行为模式的结合。模式可按层次分类,也可以灵活结合,形成一个从规划到设计的大体系,这种方法重视空间与形式所表达的内容。行为科学与建筑70年代不少建筑师掌握和学习行为科学的理论,自己做研究应用到设计中去。另一些建筑师开始请行为科学顾问参与设计,对前期工作收集系统数据,建成后进行调研,评价总结,积累经验。(电梯调查)心理学家的研究:研究建筑与城市的物质功能、社会背景、文化环境、从而发展了环境心理学的科学研究方法与内容。1。感知理论放弃原有的刺激决定论。环境中的刺激极多,人的感知有很大的选择性,同样的环境,不同的人其注意力集中在不同的方面。三项重要贡献:从环境中获得信息,行动是最主要的(实践学习)我们搜寻信息,都是为了一定的目的(动机的作用)对具体的物体与整体环境的感知是有区别的建筑中的多义性:雅俗共赏,加以多种解释。(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2。认知理论研究人对环境认识的发展机制。要素与物、物与人的关系。物是具象的,关系是抽象的。具象与抽象之间的关系。从独立到相互建立联系,是一种拓扑的关系。3。环境图示构成要素中心和地点方向与路径地区与领域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地点精神4。基本图示构成在不同空间层次上的体现。层次是指地理、风镜、城市、建筑细部与部件,不同层次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一种复杂的结构。5。大脑反应过程的模型化•刺激来自环境,为肌体感知。•知觉在大脑中得到释译,是来自过去积累的经验。•找到相关事物,即被理解,直觉变成认识。•根据认识,可能会做出反应,也可能没有外显行为。人、行为与环境关系的几点论点:1。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论人与环境始终处于一个积极相互作用的过程中。2。环境是行为模式不可分的部分环境不能简单的理解为人们活动于其中的一个容器他还是行为模式一个不可分的部分。3。“打招呼效应”4。我们塑造了环境,环境又塑造了我们。环境对行为的影响1。环境决定论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建筑方面:物质技术决定建筑形式,形式追随功能。企图说明物质方面的因素是主宰一切的因素,同时具有一种不变的因果关系。2。环境可能论视环境为一种介质,由此提供人们以机会,这些机会可能被人所了解,也可能不被发现,重要因素是人的选择与主观能动性。3。环境忽然率论环境与行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的关系,地理、气候、与生理等并不主宰一切,任何地点都存在着大量的潜在机会与供选择的可能性,可以发现肌体、行为与环境之间的持久关系。人的基本需要1。马斯洛人类需要分层理论2。人类对其聚居地的基本需要安全,是生存的最基本条件。选择与多样性,满足人们得以根据其自身的需要与意愿进行选择的可能。需要满足的因素:•最大限度的接触(与自然、社会、人为设施、信息等)•以最省时间、最省力、最省花费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要•任何时刻、任何地点,都需要一个能受到保护的空间。•人与其生活体系中各要素之间有最佳的联系。•根据具体的时间、地点、以及物质的、社会的、文化的、•经济的、政治的种种条件,取得四个方面的最佳综合、最佳平衡。在小尺度范围内,人为环境要适应人的需要在大尺度范围内的人造物要适应自然条件。人的创造力与环境基本需要的影响因素:个人生理的子系统文化子系统社会子系统个性子系统物质环境领域性定义与争论定义包括以下几种:单一个体,成对或群组控制着一块领地领域是针对同种族的,其他种族可以自由进入。有领域就有入侵,因此有防卫的问题既是一个较弱的个体,在其领域内能强有力地唬住入侵者站在领域边界以外。领域可能与生育有关,虽然控制领域只是控制地区,而非控制雌性保卫领域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入侵。领域性的争论领域行为是先天的,还是后天被教知的?对动物研究的结论,对人类有多大适应性?领域性的作用1。安全2。相互刺激3。自我认同4。管辖范围控制领域的机制1。防卫2。个性化领域的组织1。领域类型(主要、次要、公共性)2。领域行为的层次最大行程公共领域领域家中心交往空间家个人身体3。领域行为的空间层次微观环境中观环境宏观环境微观空间行为1。个人空间的限定每个人(包括动物)都积极的防伪着自己的身体和个人空间,防卫与个性化是领域性的两项行为标准,每个人的衣着打扮都不同,是个性化的表现。在微观、中观、宏观三种空间层次中,个人空间是最个性化的。2。个人空间的大小与分类实验:通过类似的方法作过多次试验,但通过观察,个人空间的大小与分类与个人知觉的关系十分重要,可能比实验更重要。四种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北美白人距离):1)亲密距离在亲密状态下,个人空间受到干扰。男女恋人的距离。感觉到对方的呼吸、气味等。2)个人空间的距离近到45—76cm之间,是得以最好欣赏到对方面部细节与细微表情。远到76—122cm,达到个人距离的边沿,一臂之隔,声音正好。3)社交距离122—214或366cm,双方均不扰乱对方的个人空间,往往是工作、社交是保持的距离。366cm是更加正规的社交场合。4)公共距离366—762cm,说话声音大,用词正规,交往不属于私人的。(动物界的这个距离相当于可以逃跑的距离。)3。个人空间的变化因素无论基于观察还是实验,都说明个人空间的习性随许多因素而变化,这些因素包括以下方面:1)文化与种族2)年龄与性别3)亲近关系4)社会地位5)个性6)环境7)个人状况4。个人空间与环境人类既需要私密性也需要相互接触交往,过分的基础和完全没有接触都是对个性的破坏。环境设计的一个基本点就是创造条件求得两者的平衡,满足两方面的要求。任何设计都应该包含有私密性与公共性以及半私密性与半公共性的空间。5。小群生态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中无论是广场、街道、绿地、休息厅、门厅、直至一些交通空间如过道等,如果空间设计符合这些小群生态的特点,那末空间模式就和行为模式很好的结合起来,反之则结合不好。这就取决于设计构思时是否对小群生态的活动模式有充分的了解。1)小群人群中的数量:两人居多,部分为3—5人,超过5人极少2)两人面对面接触中的空间关系进行交谈合作做一件事在一起各干各的事竞赛3)人愿意逗留的地点在较大的公共空间中,人们愿意选择半公共、半私密的空间中逗留。既有参与的可能,也有安全感。6。中心与地点中心与地点是人类空间“图式”的基本方面,围绕一个中心空间组织建筑群,也许是人类最早存在的建筑形式。7。人因工程学1)新学科的诞生2)新学科的应用环境安全操作应用中观空间行为人是群居动物,中观空间行为包括家与邻里两个层次。一、家家比起一座住宅或公寓里的一套房子,寓意要深得多。对于个人和家庭成员来说“家”是有感情色彩的。1)个性化人们对自己的家要求个性化并进行必要的防卫。个性化不仅表现在室内陈设上,在财力许可的条件下,也会想方设法表现在住宅的外部。2)安全防卫家要有安全感、要有私密性。不同文化的住宅对安全与私密性程度的要求是很不相同的。3)特色心理学家认为家是个人意象中世界的重要参考点。4)刺激在房子的边界上有刺激,包括防卫和邻居间的比较、竞争等。二、邻里邻里指的是带有集体性的家庭基地,是一种地理上的空间。进入邻里人们会有到了家的感觉。作为个人来说家是邻里的中心。邻里植根于过去,古代欧洲城市以商业、手工业为基础被划为不同地区及住宅里坊。中国古代城市居住以唐代长安为代表,实行严格的里坊制。近代北京的胡同、天津上海的里弄。一般邻里要维持两方面的平衡:其一,住宅要有自己的私密性;其二,居民在相互尊重各自私密性的前提下,有相互的交往与接触。邻里中的各家各户相互认识、见面彼此打招呼,相互尊重各自的权益。三、邻居邻居就是住在你隔壁或邻近的人。与亲戚朋友不同,亲戚是有血缘关系的,朋友是可选择的,而邻居不能选择,也没有什么既定关系。但在中国的农村当中,一个村子只有一两个姓,许多居民间都有亲戚血缘关系。朋友与邻居有很大区别,虽然邻居也可能成为朋友,但两者至少有三点区别:1)邻居是彼此住得很近的,而朋友却很不确定。分散在城市各地,甚至别的城市。2)邻居间没有很亲密的个人关系,好朋友则有很深的私交。3)邻居同处于一个邻里中,具有一定的社会与集体含义,但一旦搬了家,这种关系也可能由此中断。四、邻里住户间的关系1)内容在危机情况下能相互帮助,交换信息,尤其是与大家共同利益有关的问题。2)优先程度在农村中邻里住户似乎没有亲戚重要,但比朋友重要。城市化后亲戚还是重要,但朋友比邻里住户更重要。3)交往程度城市化后,邻里住户的关系减弱了。4)幅度与深度绝
本文标题:环境行为学概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500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