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高考专题复习之文言虚词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实词虚化而来的,因而某个词可以同时兼有实、虚两种用法的情形极为常见,学习时必须分清哪是实词,哪是虚词。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介词“替”、“给”动词“作出”、“制定”六王毕,四海一黄鹤一去不复返动词统一副词一旦岂取之易守之难乎令壮者无取老妇留取丹心照汗青助词通娶夺取动词有些虚词不仅兼有实词的用法,而且在虚词范围内又大都有多种用法,这要根据它在句子里的作用来确定。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代词代上文的“君子”副词相当于“难道”,加强反诘语气D、有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古今异义)要确切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还应常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弄清一些常见虚词的古今变化,准确掌握这些词与现代汉语中那些词相当。A、少数沿用下来学不可以已B、有的完全消失发语词夫、盖,语气词矣、哉C、有的用法发生了细微的变化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表原因(现结果)。文言虚词中还有一些特殊现象,要特别注意。兼词是指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它所兼的两个词属于两个不同的词类。投诸渤海之北虚词的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较多的是两个虚词的连用,也有三个连用的。“而”的用法:(一).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六国论》)有卖油翁释担而立一、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7.表目的:士不敢弯弓而饱怨(来,用来)8.表结果: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因而)(二).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辨析下列“而”的用法。(1)日出而林霏开()(2)民困而不知救()(3)敏而好学()(4)玉质而金色()(5)面山而居()(6)温故而知新()(7)水落而石出()表因果表并列表承接表修饰表并列表转折表承接“何”的用法(一).用作疑问代词。1、单独发问,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二、2、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二).用作副词。1、疑问副词,可译为为什么怎么。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程度副词,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三).复音虚词何如何以。1、“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如: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窃符救赵》)2、“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何以战?(《曹刿论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短歌行》)“乎”的用法(一).用作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2、表示反问语气,可翻为“吗”:其孰能讥之乎?三、3、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4、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辞》)(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生乎吾前……(《师说》)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三).形容词词尾“。。。的样子”。此用法很少见。例如: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赤壁赋》)1.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表转折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反而”“才”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乃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才,《触龙说赵太后》)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却,竟然《石钟山记》)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只,仅仅。《吕氏春秋》)四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3.用在句中,起确认作用,表判断可译为“是”“就是”等。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4、复音虚词无乃——恐怕例如:无乃尔是过与?乃尔——这样例如作计乃尔立。指出下列句子中“乃”的用法:1、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2、乃钻火烛之()3、家祭无忘告乃翁()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竟然你的于是是五、“其”的用法(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它”“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如: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六国论》)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2、活用为第一人称。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如: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4、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二).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一定”等,或省去。例如: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表婉商。)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三).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或表选择。例如:其如是,孰能御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可译为“如果”可译为“是”“还是”(四).用作组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例如: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五)复音虚词“何其”,翻译为“多么”例如: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辨析句中“其”的用法(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3)下视其辙()(4)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5)则移其民于河东()他的自己的对方的、敌方的大概、恐怕,表推测语气他们的(一).用作连词。且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河水清且涟漪。(《伐檀》)有时表让步或假设关系,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有时也表转折关系。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且六、(二).用作副词。1、相当于“将”“‘将要”,“将近”“几乎”等。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黔之驴》)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2、“暂且”“姑且”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3.复音虚词“且夫”,用于句首,表意思更进一步,可译为“再说”,“况且”。且夫天下非小弱也……《过秦论》“若”的用法(一).用作代词。1、表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例如:若毒之乎?(《捕蛇者说》你)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例如: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论语·宪问》)(二).动词,好象,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杜少府之任蜀州》比得上,如:“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七、(三).用作连词。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例如:天若有情天亦老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烛之武退秦师》)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例如: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四)、“若”和“夫”“至”结合,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例如: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所”的用法(一).用作助词。所+动词,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如: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六国论》)注:“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如: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信陵君窃符救赵》)八、(二).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如: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三).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凭借。1、表示原因的如: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记》)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2、表示手段或凭借的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为”的用法(一).用作介词。一般读去声。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替”等。例如: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公为我献之。(《鸿门宴》)九、Wèi2、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3、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了”。例如: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4、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二)、动词(wéi)(有万能动词之美誉,可视具体情况灵活翻译)孟尝君为相数十年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霓为衣兮风为马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惑而不从师,其为惑矣,终不解矣做管理治理作为是成为那(三)、“为……所”。表示被动关系。例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过秦论》)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四)语气助词,用在句末,译为“呢”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何故怀谨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十“焉”的用法:(一)代词1.代词,往往用在动词后,相当于“之”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2.疑问代词。怎么,哪里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二)语气助词1.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2.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三).兼词,驰椒丘且焉止息。(《离骚》)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若不阙秦,将焉取之?(《触龙说赵太后》)(四).词尾助词,译为“……的样子”盘盘焉,囷囷焉……(《阿房宫赋》)硿硿焉……(《石钟山记》)从哪
本文标题:文言虚词讲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519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