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东营市农村信息化建设研究
山东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东营市农村信息化建设研究姓名:孙丽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农业推广·农村区域发展研究与规划管理指导教师:韩祥铭;梁勇20081210东营市农村信息化建设研究作者:孙丽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农业大学相似文献(5条)1.期刊论文基于农村信息化的农村物流体系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1)分析了中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即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市场信息不对称,信息共享程度低,资源分散、分布不均、相互之间没有交叉.介绍了信息化对农村物流体系的重要性:一是物流系统计划决策以信息为依据;二是物流系统整体效益的提升以信息为基础;三是物流传输方式以互联网为载体.从增加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减少农业生产和流通的盲目性、分散农业经营风险、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5个方面探讨了构建农村物流体系的必要性.基于此,提出了完善基于农村信息化的农村物流体系的5点对策:一是深化政府信息化意识;二是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信息系统;三是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四是促进农村信息资源整合;五是建立农业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体系.2.期刊论文邵国荷关于推进安徽农业信息化进程的思考-安徽农学通报2001,7(4)农业信息化就是农业信息技术在农业多方面的广泛应用,是一个传统农业向信息农业转化的演进过程.本文论述农业信息化在促进安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实现农业产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了要把加强安徽农网建设、加快农业信息技术推广和实现全省农业信息化确定为实施安徽农业信息化的三大战略目标;提出了做好三个方面服务、创立三大模块、构建三大体系、制定三大政策,打造三个平台等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的具体措施.3.学位论文高勤云南数字乡村的发展现状与对策2008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加快农村信息化进程,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对于促进我国农村生产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缩小“数字鸿沟”、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背景下,农村信息化已经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进步的一项重要任务。论文从农村信息化的实现这个角度,以云南省数字化乡村工程为原形,提出实施数字乡村工程是云南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针对自身特点,用信息化手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举措。论文采用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型分析与理论假设相结合,应用案例分析、对比、归纳、统计等方法,从政府制定政策、信息社会技术发展、农民脱贫愿望三个层面、对“发展数字乡村,实现农村信息化”的理论基础、可行性、必要性进行了阐述。参考国外农村信息化的经验,并结合公共管理的相关理论和云南实际的省情民情,对数字乡村工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最终得出结论:“数字乡村”工程是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和系统性工程;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该工程的成功实施,加快了农村电子政务建设步伐,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是消除城乡数字鸿沟,缩小城乡差距,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举措。通过研究我们可以看到,针对云南省的实际情况,如果我们能通过建立电信普遍服务金、引入PPP模式等方式有效地解决政府投入资金不足与农村信息化资金量需求巨大的矛盾,就可以使数字乡村工程真正地进村入户,使广大农民群众成为农村信息化的真正受益者。通过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广大农民利用信息的能力,改善农村信息消费的氛围和环境,就可以让农民群众真正享受到信息化社会下的“国民待遇”。该工程的成功实施对其它省、市的农村信息化工作有显著的借鉴意义。4.期刊论文安徽省科学技术厅星火办发挥资源优势推进富民工程-中国科技成果2005,(17)安徽省十五期间的星火计划工作,紧紧围绕安徽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以及星火计划的实施,重点在开展农村远程教育、星火计划农村信息化科技行动和安徽省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开展工作,为建立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村小康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5.学位论文秦杉农业信息化对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200821世纪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农业信息化也成为了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当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如何通过农业信息化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促进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已成为理论界和实际业务部门探索和实践的重要课题。鉴于此,论文剖析了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归纳和总结了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的经验教训,分析了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其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论文以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为主题,以农业信息化促进农业现代化为主线,主要分成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农业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相关文献进行评述,掌握国内外的研究动向和农业信息化促进农业现代化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阐述了农业信息化促进农业现代化的作用机理。主要体现在优化农业资源配置、促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提高农业合作组织的信息服务功能、促进农业管理决策科学化、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七个方面。第三部分,归纳出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具有农业信息技术的集成化、农业应用软件专业化、网络化、多媒体化、全程化及普及化等特征及趋势;并总结了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取得显著成效的启发性经验为:强化政府宏观调控、高度重视农业数据库建设、加强农业信息基础建设、科研、教育和推广三者相结合。第四部分,在相关统计资料的基础上对中国农业信息化现状进行了评价与分析。中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虽然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相比,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的“三增”目标需要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农民成为信息的“落后者”、政府对农业信息化支持力度不足、农业信息化人才缺乏、农业信息资源质量差、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仍显落后。第五部分,提出相应的农业信息化发展对策。现阶段要推动农业信息化进程,要以提高全民农业信息化的意识为前提,以政府主导为保障,以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重点,以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为载体,以信息人才、政策法规环境为依托,大力发展农业信息服务业,将农业信息技术研究、公众信息意识和信息市场培育、农业信息人才培养等相结合,全面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整个农业领域的渗透和应用,从而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本文链接::上海海事大学(wflshyxy),授权号:f5201826-7768-4825-90a5-9e2d01053b69下载时间:2010年11月13日
本文标题:东营市农村信息化建设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5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