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会议纪要 > 文献检索报告(DOC)
科技信息检索检索报告11级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专业班学号姓名说明利用所学的文献信息检索知识和检索方法,结合自己的专业,自定检索课题,从多方面广泛收集有关资料,并完成该课题的综合检索报告。一、数据库选择要求1.中文数据库:CNKI中国知网、万方信息资源系统、维普科技期刊数据库、超星数据图书馆或读秀学术搜索。2.外文数据库:EiCOMPENDEX、SCI、SCIENCEDIRECT、EBSCO、Springerlink、ABPST等。3.搜索引擎:google、百度等。4.专利数据库:国家知识产权局(中、美、欧、日)。二、条目解释1.“检索年限”:范围限定在最近十年以内,各种数据库(检索工具)尽量选用同等年限,以便之后根据检索结果进行比较,从而加深对各类数据库(检索工具)的认识。2.“检索词”:列出与课题内容相关的关键词或主题词。3.“检索式”:运用布尔逻辑运算符来表达检索词与检索词之间逻辑关系,以及检索项(如:题名、主题、关键词、摘要、作者、作者单位、来源、全文、参考文献、基金等)。如:题名=汽车and尾气and排放and控制。请注意各数据库检索式不一定相同。4.每种检索系统检索完毕后,记录检索结果(检出文献篇数),按规定条数列出与课题密切相关的文献(只需列出5条最相关的,不足5条请注明原因),注:中外文数据库列出题名、作者、出处、摘要;专利列出专利名称、申请号、申请人和摘要;搜索引擎列出标题、网址、摘要。三、其它要求按时、按质、按量完成1、检索课题名称(中英文)三峡工程对环境影响EffectsoftheThreeGorgesProjectonEnvironment2、分析研究课题三峡工程规模宏大,举世瞩目,具有巨大的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是开发治理长江的骨干工程。与此同时,三峡工程建设也将对生态与环境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具体表现在:1)三峡工程对区域气候的影响。2)三峡工程对库区水流水质的影响3)三峡工程对长江鱼类资源的影响。根据以上分析,本课题主要是根据三峡工程建成后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相关材料的查找。3、检索策略3.1检索工具:1、利用“中国知网”查找有关硕士、博士论文。2、利用“维普科技期刊数据库”查找相关期刊论文。3、利用“万方数据库”查找相关期刊论文。4、利用“工程索引EI”查找5、利用“超星数字图书馆”查找相关图书。6、利用“SCIExpanded”查找相关论文。7、利用“elsevier(艾斯维尔)外文数据库”查找8、利用“springerlingk电子期刊”查找9、利用“EBSCO电子期刊”查找10、利用“国家知识产权局”查相关专利。11、利用“美国专利商标局”查相关专利。12、利用“欧洲专利局”查相关专利。13、利用“日本特许厅”查相关专利。14、利用“百度文库”查相关文献。3.2检索词1)三峡工程and区域and气候影响2)三峡工程and水质3)三峡工程and鱼类资源and影响4)三峡工程and环境4、检索步骤及检索结果4.1检索工具中国知网(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4.1.1检索式1)题名=三峡工程and环境影响2)主题=三峡工程and环境影响3)题名=三峡工程and区域影响4)主题=三峡工程and区域气候4.1.2检索年限1995.1.1——2010.34.1.3检索结果[1]陈永柏.对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几点认识[J],水力发电,2009,35(12).中文摘要:生态与环境保护问题,一直是三峡工程论证、决策、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关注的重点。针对三峡工程自2003年实现围堰蓄水运行以来发生的生态与环境现象引起的各方对评价结论的重新争论,中国工程院也组织开展了包括生态与环境在内的三峡工程论证结论的阶段性评估研究。结合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影响的论证过程、评价范围和内容、评价结论及工程分析,提出了几点认识性的结论。[2]熊中福.三峡工程蓄水对库区水质的影响.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硕士),2007-6-01中文摘要:三峡工程作为人类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水库蓄水以后库区水质如何变化一直成为国内外广泛关注的问题。尽管在三峡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论证阶段,国内外专家己对三峡工程本身带来的环境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分析与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由于受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迄今为止,有关三峡工程对未来库区水质状况的影响程度,尚没有一个十分明确及定量化的结论,因而库区未来水质问题依然是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课题。[3]杨志,陶江平等.三峡水库运行后库区鱼类资源变化及保护研究[J],人民长江,2012,43(10).中文摘要:结合历史资料以及现状调查资料,分析了三峡库区形成后,库区江段鱼类资源变化的特征,以及造成库区鱼类资源变动的主要因素,并对库区鱼类所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辨识。针对水利工程开发对鱼类生境造成的影响,提出了多种生态保护措施,如限制捕捞或全面禁捕、恢复洄游通道、栖息地生境保护等。指出大坝修建所导致的生境破碎化,是改变库区鱼类群落结构的重要因素;而不合理的人工捕捞是导致库区鱼类个体变小的直接原因。[4]幸梅,鲍雷.三峡水库蓄水前后长江部分江段水质变化[J],环境与健康,2004,21(5).中文摘要:目的是为了了解三峡工程135m水位蓄水后长江部分江段水质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以长江丰都至巫山段的6个城市的8个水质断面作为监测点,按照水质采样方案设计技术规定(GB12997-1991)进行布点,在平水期和丰水期共采集水样96份,分别按照相应的国家标准方法进行pH、溶解氧、生化需氧量、化学耗氧量、挥发酚、总氰化物、砷、汞、六价铬、石油类、铅、镉、氨氮、高锰酸盐指数、总磷、总氮等16项水质指标的检测,将监测结果与往年同期总体水质和背景浓度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三峡水库135m蓄水前后总体水质仍属Ⅱ、Ⅲ类,无明显变化。影响库区总体水质的主要污染因子是总磷、总氮。结论:三峡水库135m蓄水未对库区长江水质造成显著的负面影响。[5]马占山,张强,秦琰琰.三峡水库对区域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19(9).中文摘要: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V3模拟了三峡水库建成后,由于下垫面变化对区域气候的影响,并探讨了三峡水库的建成是否为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高温干旱和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等极端天气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三峡水库的建成对当地气温具有海洋性效应,库区附近春季温度变低,夏季在水库下游气温升高、上游则气温降低,而冬季则以升温为主;春季降水变化主要位于库区沿线的南部山区,增雨带和减雨带相间分布,夏季降水量在三峡库区中上游地区和附近的山区呈增加趋势,在库区下游及附近地区降水呈减少趋势,冬季降水量减少,主要集中在大坝附近地区到三峡(巫山)段;春季库区的相对湿度增加,幅度多在0.5%~1.0%,夏季相对湿度的影响也存在正负两种效应,大坝上游库区附近相对湿度增加,大坝下游地区相对湿度降低,冬季变幅不大;三峡水利工程不是干旱、低温雨雪冰冻等极端天气出现的主因,它对极端天气事件的影响并不明显。4.2检索工具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4.2.1检索式题名或关键词三峡工程与关键词环境影响与关键词气候4.2.2检索年限1995.1.1—2013.1.14.2.3检索结果[1]沈国舫.三峡工程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J],中国论坛,2010年8月..中文摘要::前一段时间,西南大旱,灾情严重。东南亚一些国家也藉此认为中国在上游河道建设水坝,引起这些下游国家缺水;西南大旱也是过渡建设水坝,造成当地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反常所造成的。那么,修建大坝这类大型工程到底会对生态和环境造成哪些影响呢?是不是只会造成恶劣的破坏呢?[2]黄真理.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和保护,科技导报,2004年12月.中文摘要:三峡工程改变长江水文情势等导致生态环境变化的诱因,对库区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与环境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其生态环境问题一直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是目前国内唯一的跨地区、跨部门、多学科、多层次、综合性的监测研究网络,内容包括水文水质、局地气候、土壤、陆生动植物、水生生物、山地灾害、人群健康、河口生态系统等。介绍了监测系统的主要任务、内容、组建、总体结构和特色以及三峡工程开工以来所采取的主要环保措施。[3]陈本华杨林章.三峡库区季节性干旱有效防御措施研究[J],决策咨询,2003,6.中文摘要:中国科学院三峡工程生态环境秭归实验站所在地,为三峡库区秭归县水田坝地区。山高坡陡、地形复杂、气候多变,降雨时空分布差异很大。该地区水热资源丰富,得天独厚的山泉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利用率极低,无法抵挡旱涝灾害。蓄、保、灌措施,使当地水资源优势发挥淋漓尽致,对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意义重大。[4]程书庆.三峡工程水污染现状分析,试题与研究,2004年5月.中文摘要:三峡工程的修建,改善了中游的航运条件,并且具有很高的环境效益:减少长江洪涝灾害发生的几率,有利于中下游血吸虫病的防治,减轻洞庭湖的萎缩和泥沙淤积,增加中下游枯水期流量,改善枯水期水质,调节局部气候等。意义如此之大的三峡工程,现在却面临着一个严重的问题——三峡库区的水体污染日益严重。[5]李晓东,赵艳宇,姜海超.水库生态环境问题探讨,城乡与环境,2006年第6期.中文摘要:]水资源是基础性自然资源,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控制性因素之一,同时又是战略性经济资源水资源是人类开发利用的所有自然资源中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一一种资源。兴建水库是开发水资源的一项重要举措,本文在肯定水利工程必要性的前提下,以水库为例,从水库移民、蓄水庵没、时生物多样性影响、水质变化、可能诱发地震及库区局部气候的变化等方面阐述水库在“兴利”的同时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4.3检索工具万方数据库4.3.1检索式标题包含:三峡工程关键词中包含:环境摘要中包含:水质4.3.2检索年限1995.1.1——2013.1.14.3.3检索结果[1]钱正英.三峡工程的决策,水利学报[J],2006,37(12).中文摘要:本文回顾了长江三峡工程的民主与科学决策工程,针对建设过程中各方面提出的疑虑进行了论述,从长江的历史演变客观规律和当前防洪、发电和航运需要论证了工程建设的必要性。认识水库的淤积问题,通过采取“蓄清排浑”方式运用以及多种措施,可以防止水库末端淤积上延;由于三峡水库库容相对于丰沛的长江径流量并不很大,通过合理调度,并加强水土保持,绝大部分有效库容可以长期保持。[2]兰峰.三峡工程蓄水前后库区河流水质变化分析[J],人民长江,2008,39(1).中文摘要::通过对三峡库区干支流水文断面蓄水前后多年水质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分析了蓄水前后库区河流水质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三峡库区135m蓄水及156m蓄水后,库区水质指标变化不明显。库区溶解氧浓度有所降低,悬浮物浓度在平水期和枯水期也大幅下降,和悬浮物密切相关的污染物质总磷、CODmn、重金属等也随之降低。长江沿岸干流及上游支流乌江、嘉陵江水质受蓄水影响不大,下游支流小江、大宁河则受长江壅水影响,局部水环境趋复杂化。[3]黄真理.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和保护,科技导报,2004年12月.中文摘要:三峡工程改变长江水文情势等导致生态环境改变的诱因,对库区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与环境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其生态环境问题一直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是目前国内唯一的跨地区、跨部门、多学科、多层次、综合性的监测研究网络,内容包括水文水质、局地气候、土壤、陆生动植物、水生生物、山地灾害、人群健康、河口生态系统等。介绍了监测系统的主要任务、内容、组建、总体结构和特色以及三峡工程开工以来所采取的主要环保措施。[4]李贵生,高千红.三峡工程明渠截流水质监测及分析[J],人民长江,2003年10月.中文摘要::结合水文要素,通过截流期间水环境监测资料,用环境评价的方法分析了三峡工程明渠截流对水质的影响。根据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
本文标题:文献检索报告(DOC)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541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