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十三讲分析美学概述•“分析美学”(analyticaesthetics)是20世纪后半叶在英美及欧洲诸国占主流地位的美学派别。它秉承了上世纪新哲学精神的美学思潮之“分析”视角,同“大陆”视角相对而言的;它倚重于对美学问题采取语言分析的方法,或者说,力图将美学理论问题作为具有语言学性质的问题来解决。•一般认为,分析美学作为思潮派别,是于1954年兴起的。这一年,英国学者瓦•埃尔顿主编出版了《美学和语言》的论文集,该论文集被看作分析美学的纲领性著作。•哲学史上的两次转向•笛卡尔、康德:由本体论和形而上学转向认识论•弗雷格、卡尔纳普、维特根斯坦:由主客体认识论转向对语言的交流、传达和语言陈述的逻辑问题的研究。•语言转向的目标是否认任何形而上学,任何在经验(语言)中不能被验证的命题都应该被排斥掉•亚里士多德:哲学是求真的科学。•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等同样构成了古代哲学的分支。这一情形一直延续到近代,伽利略、牛顿都把自己的工作称作“哲学”。•随着近代科学的兴起,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本体论和形而上学认识论•近代之后,一个趋势日益明显:自然科学取代了古代的自然哲学,成为了近代人探索物质世界真相的主导的、以至唯一的认识方式。•自然科学的兴起给近代哲学带来了一对相反相成的后果:•一方面,从笛卡尔、培根以降的近代哲学家普遍具有强烈的“科学情结”;•另一方面,由于自然科学异军突起,从哲学手中接过了向物质世界求真的任务,对心智结构的讨论日益构成了哲学的核心。康德。语言哲学•哲学的任务就是要进行语言分析,把语言的缺陷清除掉。哲学应该从词汇和句子、从概念和命题中作语言分析,不要再搞一套追究最终实在的作法维特根斯坦•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Wittgenstein,1889-1951)出生于奥地利,后入英国籍。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语言哲学的奠基人,20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哲学研究》•维特根施坦前后期哲学的不同体现在他对日常语言的态度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在《逻辑哲学论》一书中,维特根施坦充满了对日常语言的不信任感,力图寻求一种严格精确的人工语言来防止日常语言出错,并且把形而上学的错误统统归结为日常语言的误用。现在,他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说在哲学中我们考察一种与日常语言相反的理想语言,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这使得看起来好象我们认为我们可以对日常语言加以改造。但日常语言是完全正确的”,即完全可以正确地使用。分析美学的分析方法•分析美学试图从语言分析的角度澄清某些美学上的混乱,认为美学上的混乱主要是由语言问题造成的。它运用了维特根斯坦的学说,发展出一系列观点。1.范式论据•“这朵花是美的”。并不意味着它确定了美的本质,“美”这个词在日常语言中“某某东西是美的”这样的语式出现,这就是理解“美”这个词的范式论据。•所谓“范式论据”,就是在日常语言中找到某个词的正确用法的语式,并把这个使用语式确定为“范式”,以此为依据来考察这个词在其他情况下的使用。•分析美学首先把概念还原为词,再把词的意义还原到日常语言的实际使用中。这样,概念实际上就被取消了,词的意义也就不可能用定义的办法来加以确定。2.概念的多态性•概念的多态性是指概念在使用中意义是多样的、多面的,它们的界限和相互过渡具有含糊性。•这朵花是美的•这个人是美的•一个词可以用以指整整一组客体。这些客体可能并没有本质上共同的东西,而它们之所以可用一个词来指称,仅仅是因为“相似”。正是词的多态性为维特根斯坦提出的“家族相似”和“语言游戏”奠定了基础。3.概念的开放性•所谓概念的开放性,就是指如果一个概念的正确使用的必要条件是可变的,那么这个概念就是开放的,如果一个概念的使用的必要条件和充足条件能够确定,那它就是封闭的。•乔伊斯的《芬尼根的守墓人》是长篇小说吗?•艺术的扩展的、进取的性质,它的不断变化和新的创造,造成逻辑上不可能保证它固有某一系列具有决定意义的属性。当然,我们可以下决心封闭一个概念,但是,对“艺术”、“悲剧”或者“肖像画”等等这样做是荒谬的,因为这样就会把艺术中的创造性的条件也排除了。•——韦兹•只有经过了印象派的实践,塞尚创新的可能性才被展现出来;只有经过塞尚的实践,毕加索创新的可能性才被展现出来;只有经过毕加索的实践,杜尚创新的可能性才被展示出来;只有经过杜尚的实践,布伦创新的可能性才被展示出来。对于塞尚、毕加索、杜尚和布伦等人的理解,必须将他们放到艺术史的语境中才有可能。4.惯例论•惯例论是对艺术作品进行归类,这个归类过程不是按照逻辑来进行,而是按照社会惯例。•类别意义上的艺术品是:人工制品;代表某种社会制度(即艺术世界)的一个人或一些人授予它具有欣赏对象资格的地位。•——迪基•把一个事物看成是艺术品要求有一种肉眼不能觉察的东西,一种美学理论中的氛围、一种对艺术历史和艺术世界的熟悉。•——丹托分析美学的消解性•1.语言游戏•语言游戏指词的意义是在整体性的语言情境中显露的,这种情境就是语言游戏。•我们不是通过描述来认识“游戏”的,而是在具体的游戏中知道它的。•看来维特根斯坦毫无保留地主张,在我们对“美的”一词的各种用法中,也没有任何共同点,因为他指出,我们在许许多多场合都用这个词,但每一次都各不相同。例如,一张脸的美跟一把椅子的美,一朵花的美或一本书的装帧的美是各不相同的……关于美,他举例说,如果你在讨论一个花圃里的花的布局是否美时说的话比在讨论紫丁香的香气是否美时多几句,这事实本身就说明,这里的美的意义是各不相同的。•蒋孔阳主编《20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2.家族相似•“家族相似”是与“语言游戏”联系在一起的。多种多样的游戏构成了局部的相合和交叉的相似,语词的使用之所以能够被归类,就在于这些语词具有复杂的相似网。那些能够被加上一个名称的所有现象,就像“游戏”那样,根本不具有什么共同点,只在于客体的“家族相似”构成的复杂的网。•理论(古典意义上的)任何时候都不会出现于美学中。我们这些哲学家要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借助另外一些问题来排除艺术的本性是什么的问题。•——韦兹•分析美学不是寻求在理论上解决问题,而是描述人们使用一些词汇时的用法,因此,它走向了取消美学的道路——这正是分析美学的后现代性质。黑格尔的艺术终结•随着精神继续向无限、自由方向发展,精神最终必然会彻底突破有限的感性形式的束缚,浪漫艺术也要解体,艺术最终整个要让位给哲学。艺术的历史也就终结了。丹托的艺术终结•在丹托看来,(1)艺术发展的历史就是艺术不断通过自我认识达到自我实现的历史,换句话说,是艺术不断认识自己本质的历史;(2)20世纪的艺术最终实现了它的最终目标,因此艺术的历史走到了它的终点;(3)今天的艺术处于它的“后历史”阶段,由于艺术的所有可能性已经被实践过了,因此今天的艺术实践只是对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各种艺术形式的重复,它已经不可能再给人以惊奇的效果。三种不同的艺术史观念•1、艺术发展以忠实地再现自然为最终目的。•2、艺术发展以成功地表现情感为最终目的。•3、艺术发展以艺术的自我认识为最终目的。丹托反对以精确再现为目的的艺术史观•1、这种艺术史观不能很好地解释叙述性艺术形式。•2、它不能解释20世纪以来的绘画和雕塑。20世纪以来绘画和雕塑开始背离精确的模仿,这种背离不能被解释为倒退,因为它们不是因为技术和材料上的缺陷造成的。由于摄影技术的出现,迫使绘画开始思考自己的本性,最终放弃精确再现的目标而转向其他的考虑。丹托反对以成功表现为目的的艺术史观•尽管表现论可以函盖更多的艺术形式,包括文学和音乐等叙事性艺术,但它使得艺术进步的观念变得十分可疑。因为每个艺术家的表现方式可以十分不同,但似乎都能达到其表现目的。很难说哪种表现方式更先进,哪种更落后。艺术的发展史是以自我认识为最终目的的•艺术发展史的最终目的,就是艺术最终认识到自己是“艺术界”的产物,是理论解释的结果。一旦认识到自己的本性,艺术发展的历史就走到了尽头,作为理论解释的艺术其实就是哲学,艺术最终在哲学中终结了自己的发展。今天之所以还有艺术实践,那都是在重复以往艺术实践所展示的各种可能性,处于“后历史”阶段的艺术不再令人震惊。•今天的艺术实践不再是艺术创造,只不过是一种延续的习惯而已。艺术终结是艺术自律的结果•1、审美态度,从主观方面导致了艺术的终结•2、博物馆体制,从客观方面导致了艺术的终结•3、证伪或创新:自律艺术的发展历史•4、不断创新穷尽了艺术发展的各种可能性,最终导致艺术的终结•1.艺术观念的解体•2.艺术的可能性被穷尽•3.关于艺术的认识。艺术认识自己的本性•技术(生产力)——社会的变革(观念的变化)•Aura(本真性、唯一性、距离)——膜拜价值——排斥大众——少数群体参与•机械复制(生产力)•消解唯一性、消解灵韵、打破时空限制——展览价值——大众所拥有,大众所参与•舞台剧——电影欣赏方式的变化•
本文标题:第十三讲 分析美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552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