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ZYX45压缩氧自救器教程
ZXY45压缩氧自救器使用说明贺西煤矿通风区一、产品主要用途1、主要用途及适用范围ZYX45隔绝式压缩氧气自救器主要用于煤矿或环境空气发生有毒气体污染及缺氧窒息性灾害时,现场人员迅速佩戴,保护人正常呼吸逃离灾区;煤矿井下作业人员在发生瓦斯突出、火灾爆炸等灾害事故时以及救护人员在呼吸器发生故障时迅速撤离灾区使用。一、产品主要用途2、产品特点可以使得人体呼吸系统与外界隔绝,有效防止各种有毒有害气体对人体的伤害,能满足遇险人员快速逃生时使用。具有吸气温度低、吸气阻力小、佩戴舒适、体积小、重量轻、携带方便等特点。采用循环的呼吸方式和三种供氧方式,提高了呼吸保护的安全可靠性。一、产品主要用途3、使用环境条件——大气压力:70~125KPa——相对湿度:0~98%(25℃)——环境温度:-10~40℃二、产品执行标准及型号含义1、产品执行标准本产品执行AQ1054-2008标准;产品所用氧气瓶执行GB5099—1994标准;氧气符合GB8982—2009的要求;二氧化碳吸收剂执行MT454—2008标准;压力表符合GB/T1226--2001标准。二、产品执行标准及型号含义2、产品型号及其含义ZYX45额定防护时间(45min)循环式压缩氧气自救器三、主要技术参数1、氧气浓度:≥21%2、二氧化碳浓度:≤2.5%3、氧气瓶压力:20MPa4、定量供氧量:≥1.2L/min5、手动供氧量:≥60L/min6、自动供氧量:≥60L/min7、防护时间:45min7、质量:约等于2.2kg8、外型尺寸:177×96×227(mm)四、自救器结构原理图1隔绝式压缩氧气自救器保护系统结构四、自救器结构原理1.底盖;2.下外壳及清净罐组;3.CO2吸收剂;4.补气压板;5.气囊组;6.排气阀;7.呼气管;8.呼吸阀;9.口具;10.鼻夹;11.压力表;12.减压器;13.开关;14、氧气瓶四、自救器结构原理1、自救器主要由高压系统、呼吸系统及CO2过滤系统组成。高压系统包括氧气瓶、氧气瓶开关、减压器、自动手动补给阀和压力表等。2、呼吸系统由口具、鼻夹、呼吸软管、气囊、排气阀及呼吸阀等组成。3、清净罐内装入定量的符合标准的CO2吸收剂形成CO2过滤系统。平时所有系四、自救器结构原理统装置都装在壳体之中,使用者能通过上盖上的观察窗清楚地看到压力表的压力指示。在下壳上设有皮带孔和背带,使用者可固定在矿工皮带上或挎在肩上。4、供氧方式有以下三种:(1)定量供氧:逆时针转动开关手轮,高压氧气从氧气瓶流到减压器内,经减压后自动输出不小于1.2L/min流量的氧气进入气囊。四、自救器结构原理(2)手动供氧:用手指按压补气压板,氧气以不小于60L/min的流量进入气囊,手指离开补气压板,供氧停止。(3)自动补氧:当呼吸系统为负压时,补气压板向内收缩,压迫补气杆并打开补氧阀,氧气以不小于60L/min的流量进入气囊,当气囊鼓起时,补气压板自动离开补气杆,补气停止。5、原理框图四、自救器结构原理五、工作原理逆时针转动开关手扭13高压氧气就从氧气瓶14流到开关13流入减压器12在流入气囊5。佩戴者呼出的气体经口具进入呼吸气阀8的呼气阀通过呼气管进入清净罐2呼出的CO2被CO2吸收剂3吸收,余下气体进入气囊5.吸气时,通过呼吸气阀8的吸气阀进人体。完成了整个呼吸循环过程。多余气体由排气阀6排出。六、维护和保养1、每天要检查自救器外部有无损伤,观察压力表的示值不得低于18Mpa。如低于18Mpa应及时补气,如果压力下降快应送专业人员检修。2、清净罐装有二氧化碳吸收剂,需定期更换二氧化碳吸收剂。3、自救器每次使用后,应送专业人员对口具、气囊进行清洗、消毒、晾干,重新对氧气瓶充气,更换二氧化碳吸收剂,组织好,检查合格后可以再次使用七、注意事项1、使用时保持沉着,在呼气和吸气时都要慢而深,在后期吸气温度略有上升属正常现象。2、如见气囊在呼气时不太鼓或吸气时有点憋,应按动补气压板向气囊补气。八、佩戴方法(图一)将佩戴的自救器移至身体的正前面八、佩戴方法(图二)拉开自救器封口带并取下上盖八、佩戴方法(图三)展开气囊,注意气囊不能扭折。八、佩戴方法(图四)把口具放入口中,口具片应放在唇和下齿之间,牙齿紧紧咬住牙垫,紧闭嘴唇,使之具有可靠的气密性。八、佩戴方法(图五)逆时针转动氧气开关手轮,打开氧气瓶开关(必须完全打开)用手指按动补气压板,使气囊迅速鼓起。八、佩戴方法(图六)把鼻夹弹簧扳开,将鼻垫准确的夹住鼻孔,用嘴呼吸。使用时如果看见气囊在呼完气后仍不太鼓或吸气有憋气感时,应及时用手指按动补气压板向气囊补气,直到气囊鼓起;也可用力吸气,气囊吸瘪后,补气压板压迫补气杆,也会自动补气。八、佩戴方法(图七)撤离灾区
本文标题:ZYX45压缩氧自救器教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564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