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第九章 语言系统的演变
第九章语言系统的演变第一节语音的演变一、何以知道语音的演变语音的变化分两种,一种是历史音变,一种是非历史音变。语音演变的三个依据:一是方言和亲属语言;二是记录了语言的过去状态的文字;三是古代借词。1.从地域的差异探索语音的发展如现代汉语有四个声调,古入声已经派到四声里去了。但方言里入声还很普遍,人们正是从方言中入声的发音状况总结出了这一声调的发展规律;再如,上古、中古汉语的语音系统里有-m、-n、-ng三个鼻韵尾,原来的-m全部并入-n尾,可以想见其中有一个缓慢的演变过程,而现在的粤方言、闽方言、客家方言中还保留有-m韵尾。如广州话里的“监、庵、淹”等字的韵母仍是-m,“安、碗、烟”等字的韵母仍是-n,这种现象跟普通话语音系统对比我们就可得出-m全部并入-n尾的规律来。尖团合流尖音——舌尖前塞擦音、擦音和齐齿、撮口二呼组合的音。如京剧中“祭”的读音。团音——舌面前塞擦音、擦音和齐齿、撮口二呼组合的音。如京剧中“基”的读音。尖团音涉及现代北京话中读舌面前声母(即tɕ、tɕh、ɕ)的所有字。现北京话中的这一组声母,在汉语的中古音系统中分别属于两组不同的声母,传统音韵学中称为“精组”和“见组”。尖团音有广义、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尖团音指细音前精组声母和见组声母的区别,来自精组的称为“尖音”,来自见组的称为“团音”。广义的“分尖团”强调的是精组和见组在细音的前面仍保持声母的两类对立(如“西≠希”),没有合流为同声母字。属精组的中古时是舌尖前塞擦音,与现在的“栽猜赛”(ts、tsh、s)的声母同组。属见组的中古时是舌面后塞音,与现在的“该开孩”(k、kh、x)的声母同组。精(ts)组:挤妻西取须酒尖煎钱仙先千全旋选接节绝雪心进亲信旬集习七将枪想雀削井清静性积席见(k)组:鸡欺希去虚九检肩乾掀件牵拳权圈结劫掘血今斤勤欣均急吸吉姜强香脚却京轻敬形击激狭义的尖团音只指与广义尖团音有关的一种音值表现:来自精组细音的字像中古音那样以ts、tsh、s声母配细音的,称为“尖音”;来自见组字细音的字像现北京音一样以舌面前声母tɕ、tɕh、ɕ声母配细音的,称为“团音”。现代北京话和不少汉语其他方言这两类字都读tɕ、tɕh、ɕ声母,这使得中古一些不同音的字合流为同音字了。如“西=希、酒=九、全=权”等等。这种变化就叫做“尖团合流”。参见教材P243吴方言尖团音分合情况。2.利用文字的保守性探索过去的语音面貌和演变线索。1)拼音文字。如:英语light,fight,height等词中的“-gh-”不发音,根据拼法并参照现代方言的读音,我们知道,它过去念[x],后来消失了。2)从诗文的用韵中考察古音的痕迹。如: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崔颢《长干曲》)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汉字的意音文字体系以形声字为主,声符代表音,形符代表义。在造字的时候,同声符的字读音相同或相近,但很多汉字的声符现在已经不再代表汉字的实际读音了,例如“通”从“甬”得声,“移”从“多”得声,它们现在的读音和声符相去甚远,这是语音演变的结果。按照谐声造字的原则,它们在古代的读音应该是相同或相近的。但现在不同,这说明了语音是发展变化的。3)从古代借词中去考察。如佛教借词、日语借词。古音还可以从古代的借词去探索。东汉以后,随着佛教的传入,翻译了大量经文。很多词语都用当时的汉音去对译梵音。这些译名的读法在汉语里虽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原文是梵语的拼音,我们可以从拼写中知道相应汉字的古代读音。例如佛经中“佛陀”是梵语buddha的译音,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在当初翻译的时候,“佛”大致念“bud”,“陀”大致念“dha”。把这些读音和今天的语音进行比较,我们就可以找到音变的线索。这是古汉语从外语借入的词所提供的线索。总之,通过对方言或亲属语言的语音遗存、文字的读音变化和音节的拼写、借词的读音,我们可以知道一种语言的的语音发展的轮廓和线索。二、语音演变的规律性和演变机制汉语语音的演变规律1)浊音清化。中古汉语声母中有一整套全浊声母:并、定、群、澄、从、邪、匣等。后来,这些全浊声母逐渐向同部位的清声母演变,到近古时期,浊音清化过程基本完成,元代《中原音韵》里全浊声母大部分已经消失,到了普通话里全浊声母一个也没有了。浊音清化的主要内容是:(1)全浊塞音和塞擦音声母,一律变为同部位的清声母,在平声字里变为送气的,在仄声字里变为不送气的。“浊音清化,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2)全浊擦音声母一般变为同部位或部位相近的清擦音,无送气不送气的区别。浊音清化过程总体上是一个合并过程:(1)浊擦音和同部位、同方法的清音合并;(2)平声的浊塞音、浊塞擦音和相应的送气清音合并,仄声的浊塞音、浊塞擦音和相应的不送气清音合并。但是由声调的平仄变为同部位的送气和不送气两套清音又可说是音位的分化。2)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四声。平清声母(诗)阴平浊声母(时)阳平上清声母(使)上声浊声母(是)去(试、事)去声入(湿、食、脚、剧)3)尖团合流。语音演变规律的特点:1.条件的制约——条件性2.时间的制约——时间性3.地域的制约——地区性三、语音对应关系和历史比较法根据语音对应关系,比较方言或亲属语言之间的差别来推测古音的方法,叫历史比较法。历史比较法以今证古,推测一群方言原始面貌。历史比较法是研究语言的亲属关系和它们的发展规律的一种特殊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出发点是,有亲属关系的语言中,必然有共同来源的成分。用古汉语和古藏语对比,就会发现两种表面上结构不同的语言却分享着众多的同源词,比如:目、孔、死、龙、其、二、名、飞、主、力、头、夏、汁、毒、吉、孟、寝、沉、南……这些成分是在基础母语里有过而在各亲属语言中保留下来又有了不同发展的部分,因而把不同的语言材料加以比较,研究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着规则的对应关系。如果有对应关系,就能确定它们有亲属关系。首先应比较基本词汇中那些最古老的词,其次是比较语法构造。无论是比较基本词汇还是比较语法结构,亲属语言之间的共同性都表现在一系列的语音对应规律上。语音对应规律是确定语言亲属关系的最重要的条件。下面举一较为简单的例子说明。汉语意义英语德语瑞典语房屋haushaushu:s老鼠mausmausmu:s手hændhanthand人mænmanman脚fu:tfu:sfo:t出去autausu:t端甫道:“其实广东话我句句都懂,只是说不上来。象你便好,不拘那里话都能说。”我道:“学两句话还不容易么,我是凭着一卷《诗韵》学说话,倒可以有‘举一反三’的效验。”端甫道:“奇极了!学说话怎么用起《诗韵》来?”我道:“并不奇怪。各省的方音,虽然不同,然而读到有韵之文,却总不能脱韵的。比如此地上海的口音,把歌舞的歌字读成‘孤’音,凡五歌韵里的字,都可以类推起来:‘搓’字便一定读成‘粗’音,‘磨’字一定读成‘模’音的了。所以我学说话,只要得了一个字音,便这一韵的音都可以贯通起来,学着似乎比别人快点。”端甫道:“这个可谓神乎其用了!不知广东话又是怎样?”我道:“上海音是五歌韵混了六鱼、七虞,广东音却是六鱼、七虞混了四豪,那‘都’‘刀’两个字是同音的,这就可以类推了。”端甫道:“那么‘到’、‘妒’也同音了?”我道:“自然。”端甫道:“‘道’、‘度’如何?”我道:“也同音。”端甫喜道:“我可得了这个学话求音的捷径了。”第二节语法的演变语法演变可以从演变结果和演变方式与途径两方面来看。从演变结果看,语法演变可以分为组合规则的演变、聚合类的演变这两个互有联系的方面。从演变方式和途径看,主要有类推、结构的重新分析与语法化。一、组合规则的演变组合规则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词序的改变。印欧语最早的词序,从古印度的文献《梨俱吠陀》中可以看出,宾语在动词前面。“宾——动”的次序是当初句法的主要特点。与此相联系,关系从句在主词之前,修饰语在中心语之前。随着语言的发展,印欧系语言大多是:上面的位置颠倒过来。这个变化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到现在,英语修饰语的位置还处在两可之间,例如“学生的书”既可以是“thestudent’sbook”,也可以是“thebookofthestudent”。用“of”表示原来属格所表示的意义,使修饰语后置,是后起的格式。汉语缺少形态,词序特别重要。从文献材料看,汉语的词序从古到今只有一些小的改变。词序在汉语语法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从先秦的古代汉语发展到现代汉语,词序方面有几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作宾语的代词放在动词之前变为放在动词之后,是最引人注目的一种变化。比如:“忌不自信”疑问代词作宾语或人称代词在否定句中作宾语,应该放在动词之前,这也是先秦时的正常的词序,例如“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吾谁与归?”“吾谁欺?欺天乎?”“不吾知”等。现在残存的还如“自信、自杀、自顾”等。自汉魏以后,特别是南北朝以后,代词宾语的位置逐步移到动词后面,和“动一宾”的基本格式取得一致。现代汉语的偏正结构里有一种“小名+大名”的类型,小名在前,限定后面的大名,例如“桑树”、“北京市”。但是在上古汉语中却有一种与此相反的词序。“城颖”(隐公元年)、“城濮”(僖公二十八年)、“城隶”(襄公五年)等地名来看,大概在更早的汉语里表示地名是以大名在前,小名在后的词序为常。“五四”以后,汉语由于受到西方语言的影响,在句法结构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例如汉语中的主从复合句一般都是从句在前,主句在后,受到英语等西方语言的影响,汉语中的从句也出现了后置的情况。例如,可是我得省些钱,万一妈妈叫我去……我可以跑,假如我手中有钱。(老舍:《月牙儿》)总的看来,汉语的词序从古以来变动不大。二、聚合类的演变聚合规则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形态的改变、语法范畴的消长和词类的发展。聚合规则在发展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形态的改变,以及由此而引起的语法范畴的变化。原始印欧语富于形态变化,据推测,名词有三个性、三个数、八个格的变化,因而有性、数、格的语法范畴。这些形态变化在现代英语中基本上消失了,只有一些留存的遗迹。名词的性的范畴已经消失;数的范畴剩下单复数的对立,双数已经消失;格只在表示有生物的名词中还剩下一个属格的形-'s(如people's,student's)。代词中还保存着三个格(如he,him,his)。至于第三人称单数的性的区别(he,she,it)已和自然性别一致,不起语法作用。汉语缺少形态,它的语法聚合规则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实词的句法功能比古代确定,词类的界限比古代清楚,特别是在历史发展中出现了特有的量词;一是开始出现构词词缀(-子,-儿,-头等等)和表示类似体的意义的构形语素(一了,-着,-过)。例如:拉丁语matrem——母亲宾格puella——女孩儿主格amat——爱Matrempuellaamat。Matremamatpuella。Amatmatrempuella。Amatpuellamatrem。Puellamatremamat。Puellaamatmatrem。由于音变的结果,拉丁语中原来表示格的变化的词尾在法语里由于弱化而脱落,原来由聚合规则表示的词与词之间的语法关系变化成由词序、虚词等组合手段来表示。上面这句话的意思在现代法语中的词序只有一种:Lafilleaimelamère.三、语法发展中的类推作用类推是影响语言发展变化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惯性。人们期望语言系统匀称有致,时时都在利用多数语言现象所呈现的规则,去同化一些不合规则的特殊语言现象,去填补一些不对称的缺位。语法虽然是语言中的一般规则,但是语法规则经常有例外。西方好多语言里,名词、动词、形容词的变化,几乎没有一条规则没有例外。比如英语中的名词复数,大多是加s或es,但也有少数却单复数同形,例如:sheep、deer等。也有这样的变化:man—men。语言是既有规则、有条理,又到处存在着强式和
本文标题:第九章 语言系统的演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573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