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务礼仪 > 2宗教文化导论――佛教文化
宗教文化导论孙丽娟sunljmail2003@yahoo.com.cn课程内容安排第一部分:课程引言宗教的概念、宗教研究的重要性、宗教的文化价值宗教分为自发的宗教与人为的宗教,本文讲人为的宗教第二部分:世界三大宗教佛教:起源地、创始人、传播情况、基本教义、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对中国的影响(思想方面和艺术方面)基督教:派别、创始人、全世界信徒最多的一个宗教、基本教义、传入中国后在中国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与传播的原因、遗迹伊斯兰教:创始人、基本教义、传入中国后的影响、经典、遗址第三部分:中国特有的宗教——道教及其他道教在中国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其他民间宗教、正统儒教、少数民族宗教简介目录第一讲宗教文化总论第二讲佛教文化第三讲犹太教文化第四讲基督教文化第五讲伊斯兰教文化第二讲佛教文化一、佛教认知众生相二、绕不过去的印度教三、佛教的起源与发展四、佛教经典与大思想家五、佛教戒律六、《西游记》与佛教经义七、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八、现代文明对佛教的影响(一)同学们分享自己的认知(二)千手观音(三)沙画事件(四)思想者对佛教的期盼(五)文学表现手法中的佛教与文本化的佛教(六)现实样板——花蓮靜思堂(一)最古老的宗教—印度教(二)印度教教义(三)印度教灵魂与肉体观(四)印度教的种性制度(五)轮回与涅盘最古老的宗教-印度教印度教(Hinduism)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印度教并没有创教者,主要的精神源头可追溯到一套古老而作者不详的吠陀经(Vedas)。吠陀经乃源自亚利安游牧民族(北欧人的共同祖先)吟唱的崇拜圣歌。亚利安人大约在摩西带领以色列百姓出埃及的时候,也就是公元前一千五百年左右,进入印度,也将所信奉的吠陀教带了进来。印度教教义1.多神崇拜的主神论是印度教的主要特征之一。表面上印度教号称有3300万个神灵,但多数印度教徒只崇拜一个天神。2.四种姓分立。严格的种姓制度,婆罗门享有至上的权威,这充分体现了印度教宗教生活社会化的特征。3.强调因果报应及生死轮回。认为每一种生命都有灵魂,会再生或转世,善恶有报,轮回无始无终。4.祭祀万能与崇尚苦行。由于印度教认为婆罗门地位至上,因而祭祀万能影响了印度人两千多年的历史,教徒崇拜各种类型的神,且礼仪繁琐,有时甚至将活人作牺牲。5.承认吠陀的权威。吠陀经典被认为是印度历史上一切文化的渊源,被称为「天启的经典」。印度教对于灵魂与肉体的想法印度教对于灵魂和肉体的关系是这样认为的:生命不是以生为始,以死而终,而是无穷无尽的一系列生命之中的一个环节,每一段生命都是由前世造作的行为(业)所决定。动物、人和神的存在都是这个连锁中的环节。——印度教的种性制度印度教按职业将人分成四等级(种姓):婆罗门(Brahmans)、剎帝力(Kshatriyas)、吠舍(Vaisyas)、首陀罗(Shudras)。(种姓制度是古印度社会制度,而非宗教制度。)婆罗门是印度四种姓的最高级别,专指祭司等负责宗教事物之人。剎帝力也属于贵族阶级,通常指世间的统治者,如地区性土王、武士等贵族。第三阶级的吠舍,包括商人与工匠。第四阶级的首陀罗是社会中从事低贱工作的人,如清道夫、修鞋匠等,通常也是其他三种姓的奴隶。古印度社会中最低阶层的是贱民,称Panchamas,照字面解释是「第五」的意思,为四种姓以外的人,被归为「外人」或「外阶级」。种姓制度是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混合产物。婆罗门和刹帝利虽然是两个种姓,却是一个阶级,他们都是奴隶主。他们之间也有矛盾,但是一般说来是互相支持互相利用的。吠舍名义上与婆罗门和刹帝利同属所谓再生族,都是雅利安人。但是他们中间不断产生阶级分化的现象。少数人经济地位提高,变成了中小奴隶主,或者成为大商人,甚至官吏。绝大多数经济地位下降,沦为同首陀罗类似的人,处于奴隶边缘。如果从地域方面来看的话,西部是婆罗门当权,东部则是刹帝利当权。吠舍的地位在西部和东部都差不多。关于首陀罗身份问题的学术分歧有的人说,他们是等级制的最下层,但毕竟还是自由民,与奴隶有所不同。这种说法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法经里面用种种方式强调前三个种姓与首陀罗的不同,可见首陀罗是不属于雅利安族的。在雅利安人侵入印度以后,原始居民一部分变为奴隶,从事家务劳动;一部分仍从事原来的工作,绝大多数是手工业者,以后又随着手工业的发展,变为各种工师。首陀罗就是这一部分人。他们实际上是种族奴隶。——季羡林观点轮回与涅盘印度教徒相信灵魂不灭,认为生命不是以生为始,以死为终,乃是无穷无尽的轮回。神、人、动物都处于轮回中,新生命的轮回角色乃决定于此人前世的作为与奉行印度教虔诚的程度,即印度教徒所称的「业」(karma),而今生的业又决定了下次轮回的地位,如此在神、人(种姓阶级)及动物间循环不已。印度教徒若要得救,必须力行三方面的要求:(1)公义的行为(2)虔诚的信仰(3)知识的追求与冥想。三、佛教的发展历程(一)佛教的起源佛教产生时古印度的思想文化基础婆罗门教——印度当时的主流宗教(配合种姓制度运行)婆罗门(祭司)剎帝力(武士、军事贵族)吠舍(农民、商人)首陀罗(奴隶)沙门——早期婆罗门教的思想特点梨俱吠陀时代(公元前第二千纪中叶),雅利安人是乐观的,总是向前看的。当时他们侵入印度为时不久,经常同本地居民战斗。在许多颂神的歌中,他们呼吁神灵协助,祈求胜利。他们并不怕死,认为战死可以升天。后来的阎罗王已经有了,但是他的王国并不阴森可怕,里面充满了永恒的幸福。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东进的过程中,他们遇到的困难,自然的和人为的,越来越多了起来。那种天真粗犷的乐观情绪逐渐染上了一些悲观的色彩。但是基本调子仍然是乐观的。沙门——教派与教义特点在《梨俱吠陀》的一首诗中,曾描绘了一种叫做“牟尼”的人,蓄长发,着脏衣,外衣是褐色的,飞行空中,喝饮毒汁。显然,对吠陀时代的雅利安人来说,这样的人是十分陌生的,他们同婆罗门是完全不一样的。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这是土著居民的宗教的代表,也就是行苦行的所谓沙门。文献记载:在佛典里,经常是沙门、婆罗门并提。希腊人梅伽斯提尼斯记述他在公元前第三四世纪在印度亲身经历的时候,谈到印度有两种哲学家,一种叫婆罗门,一种叫沙门。沙门不住在城中,甚至也不住在屋中,穿树皮衣,吃橡子,用手捧水喝,不结婚,不生子,行苦行,枯坐终日不动。根据我们目前能够得到的资料来看,这些描绘是忠实的。沙门的思想特征这些沙门的哲学思想和宗教信仰是同婆罗门不一样的。他们根本不相信婆罗门相信的那一些吠陀里面的大神。他们相信轮回转生,作为轮回转生说基础的业说是他们宗教信仰的核心。所谓业说就是,今生所作所为的好坏决定来世转生的好坏。无论做好事做坏事,有因必有果,反正总是要转生的。可是他们又厌恶生,不想再转生。于是就想尽了种种办法,希望能跳出轮回。他们认为,苦行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沙门思想文化的根源显而易见,所有这一切想法的基础是悲观主义。有这种主义的人决不会是征服者、胜利者、日子过得很舒服的人,而是被征服者、失败者、日子过得很不舒服的印度原来的居民。他们处在雅利安人的奴役下,生活只给他们带来痛苦。因此,他们不但对今生没有任何兴趣,而且也不希望有什么来世。有的人就想用苦行来帮助自己跳出轮回。而苦行主义本身也说明了被压迫者、被奴役者那种得不到任何人世间享乐的无可奈何的心情。沙门与婆罗门思想差异沙门所代表的思想正是这些被征服了的原始居民的思想。婆罗门思想与沙门思想是根本对立的。婆罗门主张膜拜神灵,祭祀祈福,而沙门则不供养什么神灵,主张业(行为)可以决定祸福,人们是自己命运的主人。他们甚至主张,连神仙也受业的支配。这简直是挖婆罗门的墙脚。这可以说是政治经济方面的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的反映。沙门思想的时代意义沙门所代表的思想正是这些被征服了的原始居民的思想。婆罗门思想与沙门思想是根本对立的。婆罗门主张膜拜神灵,祭祀祈福,而沙门则不供养什么神灵,主张业(行为)可以决定祸福,人们是自己命运的主人。他们甚至主张,连神仙也受业的支配。这简直是挖婆罗门的墙脚。这可以说是政治经济方面的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的反映。多种思想文化交流公元前第七八世纪的奥义书时代,在正统的婆罗门教的经典中逐渐出现了轮回业报这样带悲观主义色彩的学说。在婆罗门六派哲学中,数论和瑜伽的主要学说基本上同沙门是一致的。据婆罗门经典的记载,在雅利安人中首先宣传这种新学说的是刹帝利,而不是婆罗门。奥义书中屡次提到,轮回业报说是秘密学说,是刹帝利所专有而婆罗门所未闻的。这情况一方面说明了婆罗门和刹帝利在思想领域内的斗争;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从现在开始婆罗门的哲学思想和宗教信仰逐渐接受一些本地居民的东西,吠陀思想与非吠陀思想开始汇流了。两大思想阵营对峙到公元前第五六世纪,印度思想界呈现出空前的活跃,佛教应运而生。据耆那教经典记载,当时有363个哲学派别,其中62派属于佛教。佛教经典《长阿含经》、《梵动经》列举62种(学说)。佛教还经常谈到外道6师。可见当时学派之繁多,争鸣之剧烈。但归纳起来总超不出上面谈到的那两大系统:婆罗门和沙门。婆罗门系统主张梵我一体,宣扬祭祀祈福;沙门系统则主张轮回业报,宣扬苦行解脱,认为一切存在都是苦难。婆罗门系统流行于西方雅利安人聚居和统治的地方,沙门系统流行于印度原始居民聚居的地方。这种情况是从《梨俱吠陀》以来逐渐发展演变的结果。佛陀最根本的教义是所谓十二因缘、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的基础是苦,苦的根源是无明(不了解,不认识)。四圣谛:苦、集、灭、道,也以苦为中心。而八正道: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为了从苦中解脱而修行的方法。总之,他认为生老病死,一切皆苦,存在本身就是痛苦。他也相信业报,相信轮回。他的最高目标就是铲除无明,了解或认识存在的因果关系,从而跳出轮回,达到涅槃。彻底的悲观主义的佛经上述一些想法都涂着浓厚的悲观主义的色彩。有的人说,世界上没有一个宗教不是悲观主义的;但是,像佛教这样彻底的悲观,还是绝无仅有的。佛教这种悲观主义是从哪里来的呢?根据我们上面的分析,佛教继承的不是婆罗门教的传统,而是沙门的传统。而且,从佛教产生的地区和环境来看,也只能是这样,而不可能是别的样子。佛教创立人-释迦牟尼悉达多,乔答摩(SiddharthaGantama)生于约公元前(565-485年)乃释迦族净饭王之儿子于二十九岁出家于三十五岁菩提树下静坐得到觉悟释迦牟尼的出生我们先从地区的或民族的观点上来看一看这个问题。父亲是释迦族的国王净饭王母亲是摩耶夫人释迦牟尼则是一国的太子地域问题释迦牟尼生在今尼泊尔境内。他的宗教活动大部分是在摩揭陀国。摩揭陀国处在印度东方,是雅利安人到得比较晚的地方。在《阿闼婆吠陀》里,摩揭陀和鸯伽都被是极远极远的地方的象征。西方的婆罗门很少来到这里。这里的人受人轻视,一向与婆罗底耶人相提并论。婆罗底耶人讲雅利安土话,不信婆罗门教,是十分被人看不起的。摩揭陀人同他们并提,可见他们被鄙视的程度。鄙视的原因很明显:这里是印度土著居民聚居的地方,是僻处在婆罗门文化圈之外的边远地区。在雅利安人心目中,这里是没有开化的区域。释迦牟尼宣传宗教的主要对象就是这些被人轻视、“没有开化”的人民。释迦族文化归属从当时雅利安征服者分布的情况来看,从他们的一些特殊的风俗习惯来看,从他们的政治组织的形式来看,他们不像是外来的雅利安人,而像是原来的居民。释迦族的政治组织是“共和国”,行政首领罗阇是选举产生的。这样的“共和国”同新兴的君主国是有矛盾的。摩揭陀国王未生怨王曾侵略过“共和国”的离车,萨罗国王毗突吒婆曾侵略过“共和国”的释迦。我看,这不完全是一般的侵略。其中有没有民族矛盾的成分呢?这是耐人寻味的。释迦牟尼少年时接受婆罗门教之教育自小文武双全于十七岁时娶耶输陀罗释迦牟尼出家出家原因说法不一1、有感人世生老病死各种痛苦2、对婆罗门教的不满而厌世出家3、在城门外所见各种人世之苦况,而生出家之念——遂于二十九岁出家快乐王子的宗教需求恩格斯说:“宗教是由身感宗教需
本文标题:2宗教文化导论――佛教文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590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