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名言名句组合型材料作文讲评
名言名句组合型材料作文讲评原题重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①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陶潜)•②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③心在天山,身老沧州。(陆游)•④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⑤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⑦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屈原)•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题目要求分析•诗句或名言来源不同,含义也各异,题目要求是以两三句为基础立意,要合理引用。•首先,数量上,要采用两句或三句,不能只用一句,或超出三句,否则就是不按要求作文,是要降档给分的。•其次,不能两三句孤立使用,各写两三段凑字数,内容上没多少关系,行文上没有连贯性。引用的两三句必须围绕一个共同的话题表达一个明确的中心或一个确定的论点。这就要求我们对诗句或名言进行分类组合。要进行分类组合,就要对几个材料各自的含义有比较准确的理解。含义可以是诗句在原诗中的意思,也可不拘泥于原诗含义,而作更大范围的解说。理解了意思,就可分类组合来确定立意了。•如何分类?基本方法:“求同存异”诗句理解•①是陶渊明的诗句,出自《归园田居》其三,全诗是这样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译文:南山下田野里种植豆子,结果是草茂盛豆苗疏稀。清晨起下田地铲除杂草,暮色降披月光扛锄回去。狭窄的小路上草木丛生,傍晚时有露水沾湿我衣。身上衣沾湿了并不可惜,只愿我不违背归隐心意。•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离开官场后躬耕田园的情景,前面六句描写作者一早出门去田间劳作,直到晚上月亮升起才回家,虽然很辛苦,但却自得其乐。诗里面隐藏着作者的人生追求:顺应自然,保持名节,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诗的结尾是说露水打湿了衣服也不觉得可惜,只要自己的“愿”、自己的初心得以保持。其实,这句诗具有很深的思想,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只要不违背自己内心的“愿”,那些名利都是不值得追求的。但是,我们也可以认为他是逃避,缺乏斗志。•②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出自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七载(748年),时杜甫37岁,居长安。韦济时任尚书省左丞,他很赏识杜甫的诗,并曾表示过关怀。天宝六载(747年),唐玄宗下诏天下有一技之长的人入京赴试,李林甫命尚书省试,对所有应试之人统统不予录取,并上贺朝廷演出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杜甫这时应试落第,困守长安,心情落寞,想离京出游,于是就写了这首诗向韦济告别。•该诗倾吐了仕途失意、生活困顿的窘状,叙写了作者自己的才学以及平生志向和抱负,“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杜甫要上书皇上,使社会风俗恢复淳厚,这句诗告诉我们:一个人应当有理想,应当承担社会责任,做一个有责任担当的人。•③句,出自《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陆游是南宋爱国词人,一生以抗金收复失地为己任,然而却遭朝廷投降派排挤而不得重用,壮志难酬,理想难申。尽管身老沧州,却心系天山即抗金前线。•表现出矢志不渝的社会责任感。如果说陶渊明见官场污浊而退隐保名节,陆游却不管官场对自己如何,始终要肩负责任,而不是要去过自己的逍遥日子。•④句出自《南园十三首·其五》,诗如下: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李贺20岁那年,到京城长安参加进士考试。因他父亲名为晋肃,与进士同音,就以冒犯父名取消他的考试资格。后由于他的文学名气很高,担任了一名奉礼郎的卑微小官,留在京城。在这段时间内,他的诗歌才华受到广泛的称誉,王孙公子们争相邀请他参加宴会,作诗助兴,但没有帮助他在仕途上升迁。李贺本来胸怀大志,性情傲岸,如今作了这样一个形同仆役的小官,感到十分屈辱,就称病辞去官职,回福昌老家过上隐居的生活。回到故乡以后,李贺把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在诗歌创作上。他经常骑着一头跛脚的驴子,背着一个破旧的锦襄,出外寻找灵感。他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译: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还不带上那武器,去收取被藩镇割据的关塞河山五十州?请你且登上那画有开国功臣的凌烟阁,有哪个书生曾被封为食邑万户的列侯?•李贺一生郁郁不得志,这首诗是愤世之作。只看前两句的话,是很有豪情壮志的。男子汉,就不能虚耗光阴,就当有壮志,有远大抱负,要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⑤《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此词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全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辛弃疾同陆游一样,也一生坚持抗金收复失地,但遭投降派排挤,未得重用,被迫隐居江西上饶。•这首词表现词人暂时忘记烦恼,暂得闲适的快乐。•⑥《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深得道家旷达豪放的精神。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上片着眼于雨中,下片着眼于雨后,全词体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脱之道,篇幅虽短,但意境深邃,内蕴丰富,诠释着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现着作者的精神追求。•苏轼其实也很有志向,但因乌台诗案而被贬黄州。苏轼的人生也是不得志的,但他能看开,这首词表达了他旷达的胸襟。这首词告诉人们的人生哲理就是:不要把生活中的得失看那么重,应当乐观些,超脱些。•⑦.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离骚》中的句子,意思是把自己的身体分解了,信念也不改变。•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流域。楚都被秦军攻破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与情操!表现了屈原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现在,这句诗我们可以理解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对信念的永恒坚信。立意分析——求同•①⑤⑥?⑤⑥?①⑦?.②④③⑦?⑤⑥?•1.①⑤⑥可以组合在一起,表达一个什么意思呢?就是追求人生的惬意,不违背自己的初心,人生应当有诗意,抛开生命中的烦恼,远离世俗的喧嚣,让生活慢一点,让人生旅途的风景多一些,……•2.⑤⑥组合,豁达面对人生中的坎坷,笑对磨难•3.①⑦组合,不惧磨难,坚持本心•4.②④或③⑦或其中三句组合。适用话题:爱国,理想,追求,信念,志向,社会责任,人生价值,进取心……•5.⑤⑥组合,雨带给人的不同生活态度与思考立意分析——存异•①⑤⑥中的一句或两句可以同②③④⑦中的一句或两句组合,适用的立意可以是:辩证看待进取与退隐,逃避还是面对,如何看待人生中的不如意,责任与处境、遭遇的关系,个人得失与家国责任……对两类名句所体现的人生态度或观念可以肯定或否定。作文示例1——求同孤勇的三个境界高二(3)胡琬妮身边有许多嘲笑痴人的人,认为这种像武侠小说主角一样生一念而终生守之的人很可笑。恰恰相反,“痴笨”的孤勇并可笑。在此,我想探讨一下孤勇的三个境界。(反向引出写作论题)一直很喜欢的一句格言叫“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句话并不是说要一腔热血的少年人和世界对着干,而是说一旦心中有了目标,就算有千难万险也要坚持努力。孤勇,意为孤身一人也要拥有勇气。这不是孤注一掷的莽撞,而是怀揣梦想、不顾阻挠的顽强。(解释关键词“孤勇”的含义)所以说,究其本意,孤勇的第一个境界叫“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口出此“狂言”的屈原在那个王上昏庸,群臣靡乱,民不聊生的年代走在一条独木桥上。他怀揣赤子心,虽生死意,仍在求索中逆流而上;他力求民众的安乐,不顾排挤,也纵生不逢时。《离骚》是他的绝笔,字里行间是斩尽不平事的孤独与坚持。这一境界的孤勇是对初心的坚守和死生无悔的骄傲。这类孤勇的人,可谓“侠士”。同样是诗人,李白也是个傲气的少年。这股傲气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后的“长风破浪会有时”。这个自信的谪仙人怀满腔豪情,仕途不顺这件让他耿耿于怀的事也没减少他一生的传奇色彩。他的孤勇处于减一分“孤”,添几丝“勇”的过渡阶段。(阐述孤勇的第一境)但是,这还不够。孤勇的第二境界是苏东坡的一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任何孤勇的人想让初心成为现实,都必须学会在无边的磨难中熬出淡然风范。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却始终自如的似一尾鱼,无非是因为他不曾看重自己的职位境遇,在哪都怀一颗敬畏心,初心不负罢了。邓小平的一生和苏轼有点像,也是三起三落。但是,如他们,都让梦想在心中扎根,稳健泰然做事,直到某天光芒万丈——他们是“隐士”,带着孤勇,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阐述孤勇第二境)那“高人”境界的孤勇又是什么样的呢?这一种孤勇不如前两个境界耀眼,但更适用。陆游有言:“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壮志难酬是所有热血者的监牢。但总有另一些人,为俗事所困,却不甘幻想,为不普通的抱负痴念终生。默默捐款资助他人的老人“炎黄”就是这类人。他们拥有的孤勇是一种在无尽琐事中守一方净土的能力。这种境界的孤勇是普通人能,但最难达到的。试问:此间有几人能“身在无间,心在桃源”?又有几人肯痴念终生?这种“痴”,是他们人生的闪光点。(阐述孤勇第三境)“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孤”又如何?古今孤勇的人多了!很多事的差强人意无非是因我们在孤单之际少了一点勇气。惟愿不论境界,无关风雨,你我皆可持“孤勇”之剑,所向披靡。(结合古今,号召读者行动)作文示例2——求同此心安处即吾家高二(0)甘浩钰“金张籍祖业,七叶珥帽貂”,陶潜眼中倒映出的是门阀倾轧之中,官场的混茫未判;口中低吟着“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清歌。南山溿暗淡融冶的篱边丽色,朝歌暮饮的羁荡之下,是他退隐山林,将一颗名心在沧浪水中洗去浮尘,在彭泽边的鸡树鹤烟里安顿疲惫之身的恬适。不经意间,在山川中寻觅到属于自己心灵归宿的陶潜,淡淡而悠然唱出“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平平浅浅、直似口语的一句诗,触动了漂流逮今的多少骚客。我想无数人被陶潜清雅藐远的志愿折服同时,亦更有一种艳羡,被诗人那种穿过千载时空杳然而至的恬然,在安静的大自然中终于放下那颗颠簸之心的恣意所感动。“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之所以古来文人,大都选择在退隐之中安抚这名场中躁动的心,要么是幽丽的山川轻轻拨动了心中一丝缱绻,要么如陶潜一般被涂中的荆棘伤透了纯心。诚然,半是消极半是逃避地捐弃面前的困难,一头扎进高高于众外的桃源似乎不错,就连高歌“锦襜突骑渡江初”大笑“尽西风,季鹰归未”的辛弃疾,仿佛也在“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的一派风清月朗前失了神。再无畏再奋勇的人,恐怕也需要一方能安寄心灵的净土,稼轩亦无外。但我想,比起陶潜弃世闭门,如同严君平一样;安顿心灵的自喜中未免流露出几缕消颓,“尽西风”的辛弃疾,“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他们的处心之道更为值人推崇。“休道鲈鱼堪脍”一笑中,是对人皆道“知几”的张季鹰的鄙薄,“一蓑烟雨任平生”则是在顺境逆境,在平步青云当路衢抑或委顿沟渠失前涂的境遇中,不必落荒而逃,从容安顿好心灵的勇气。雨横风狂终会消去,人生路上的秋风冷雨或是春烟游丝,何处不能像寄身大块之
本文标题:名言名句组合型材料作文讲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600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