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得细胞一个适当的刺激,可触发其产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动作电位的升支和将支共同形成一个短促、尖峰状的电位变化,称为峰电位。峰电位在恢复至静息水平之前,会经历一个缓慢而小的电位波动称为后电位,它包括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动作电位具有以下特征①:“全或无”的特性,即刺激强度达阈值后,即可出发动作电位,且其幅值立即达到该细胞动作电位的最大值,也不会因刺激强度的继续增强而随之增大,这一现象称为动作电位“全或无”特性。②:动作电位可以进行不衰减传导,在整个细胞的传导过程中,动作电位的波形和幅值始终保持不变,即其可传播行在同一细胞是不衰减的。动作电位产生机制:在静息电位条件下,Na+受到很强的内向驱动力,一旦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将出现很强的引起去极化的内向电流,而在峰电位时期,K+受到很强的外向驱动力。动作电位上升支主要是由于Na+内流形成,接近于Na+的电-化学平衡电位。1.细胞内外Na+和K+的分布不均匀,细胞外高Na+而细胞内高K+2.细胞兴奋时,膜对Na+有选择性通透,Na+顺浓度梯度内流,形成峰电位的上升支。3.K+外流增加形成了动作电位的下降支。在不同的膜电位水平或动作电位发生过程中,Na+通道呈现三种基本功能状态:①备用状态:其特征是通道呈关闭状态,②激活状态:此时通道开放,离子可经通道进行跨膜扩散③失活状态:即再强的刺激也不能使通道开放。通道的功能状态,决定着细胞是否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与不应期有着密切关系。二、前庭器官感受器的结构特点和适宜刺激是什么?前庭反射前庭器官包括椭圆囊、球囊和三个半规管。前庭器官的感受细胞都称为毛细胞,它们有类似的结构和功能。毛细胞的顶端有动纤毛和静纤毛,细胞的底部有感觉神经末梢分布。给予毛细胞的适宜刺激是与纤毛呈平行的机械力的作用。前庭反射主要包括前庭姿势调节反射、自主神经反应和眼震颤。①前庭姿势调节反射:来自前庭器官的传入冲动,除引起运动觉和位置觉外,还可以引起各种姿势调节反射。如当汽车向前开动时,由于惯性,身体会向后倾倒,可是当身体向后倾倒之前,椭圆囊的位砂因其惯性而使囊斑毛细胞的纤毛向后弯曲,其传入信息即反射性的使躯干部的屈肌和下肢的伸肌的张力增加,从而使身体向前倾以保持身体的平衡。乘电梯上升时,椭圆囊中的位砂对毛细胞施加的压力增加,球囊中的位砂使毛细胞纤毛向下方弯曲,可反射性地引起四肢伸肌抑制而发生下肢弯曲。电梯下降时,位砂对囊斑的刺激作用可导致伸肌收缩,下肢伸直。这些都是前庭器官的姿势反射,其意义在于维持机体的一定的姿势和保持身体平衡。②自主神经反射:当半规管感受器感受到过强或长时间的刺激时,可通过前庭神经核与网状结构的联系而引起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导致心率加速、血压下降、呼吸频率增加、出汗以及皮肤苍白、恶心、呕吐、唾液分泌增多等现象,称为前庭自主神经反应。主要表现为以迷走神经兴奋占优势的反应。③眼震颤..三、脊髓对姿势的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可通过调节骨骼肌的紧张度或产生相应的运动,以保持或改正躯体在空间的姿势,这种反射称为姿势反射。脊髓能完成的姿势反射有对侧伸肌反射、牵张反射和节间反射等①对侧伸肌反射:脊髓动物在收到伤害性刺激时,受刺激的一侧肢体关节的屈肌收缩而伸肌舒缓,肢体屈曲,称为屈肌反射。具有保护意义,但不属于姿势反射。若加大刺激强度,则可在同侧肢体发生屈曲的基础上出现对侧肢体伸展,这一反射称为对侧伸肌反射。是一种姿势反射,在保持身体平衡中具有重要意义。②牵张反射是指骨骼肌受外力牵拉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牵张反射具有腱反射和肌紧张两种。1.腱反射:是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是单突触反射,如膝跳反射。2.肌紧张是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其表现为受牵拉的肌肉发生紧张性收缩,阻止被拉长。肌紧张是维持躯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是姿势反射的基础。产生机制:腱反射和肌紧张的感受器是肌梭,当肌肉受外力牵拉时,肌梭内螺旋形末梢变性导致Ia类纤维传入冲动增加,引起支配同一肌肉的α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梭外肌收缩。γ运动神经元兴奋不能引起整块肌肉缩短,但可使梭内肌收缩以增加肌梭的敏感性,并引起Ia类传入神经纤维放电,导致肌肉收缩。四、何为去大脑僵直?其产生机制如何?在动物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后,动物出现抗重力肌的肌紧张亢进,表现为四肢伸直,坚硬如柱,头尾昂起,脊柱挺硬,这一现象称为去大脑僵直。产生机制:在脑干网状结构存在调节肌紧张的抑制区和易化区,脑干外调节肌紧张的区域的功能可能是通过脑干网状结构内的抑制区和易化区来完成的。在中脑、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后,由于切断了大脑皮层和纹状体等部位与脑干网状结构的功能联系,造成抑制区活动减弱,而易化区活动明显占优势的结果。从牵张反射的原理分析,去大脑僵直产生机制有两种:α僵直和γ僵直。α僵直主要是通过前庭脊髓束实现的,而γ僵直则主要是通过网状脊髓束而实现的,因为当刺激完整动物网状结构易化区时,肌梭传入冲动增加,由于肌梭传入冲动的增加可以反映梭内肌纤维的收缩加强,因此认为,当易化区活动增强时,下行冲动首先改变γ运动神经元的活动。五、基底神经节的运动调节功能基底神经节是皮层下一些核团的总称。主要包括尾核、壳核、苍白球、丘脑底核、黑质等。尾核和壳核称为新纹状体。基底神经节有重要的运动调节功能,它与随意运动的稳定、肌紧张的控制、本体感觉传入冲动的处理有关。基底神经节与运动有关的神经联系主要由两条神经环路组成,即直接通路(皮层-纹状体-GPi/SNr-丘脑-皮质)、间接通路(大脑皮层-纹状体-苍白球外侧部-STN-GPi/SNr-丘脑-皮质)。间接通路的活动具有抑制皮层发动运动的作用,两条通路中平时以直接通路活动为主,而当间接通路活动时,则可部分抵消直接通路对大脑皮层的异化作用。
本文标题:考博整理生理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604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