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医基础知识营业人员培训专用一、中医、中医学中医,为祖国的传统医学,一般以汉族人民的传统医学为主体,所以也称汉医。中国其他传统医学,如藏医,蒙医,苗医等等则被称为民族医学。中医学,是关于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及其摄生康复,具有独特理论体系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的医学理论体系。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依据,具有朴素的系统论、控制论,分形论和信息论内容。日本的汉方医学,韩国的韩医学,朝鲜称的高丽医学、越南的东医学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二、中医学基本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辩证论治整体观念整体观念认为,自然界(包括人体)任何事物都是由各种要素以一定方式构成的统一整体。整体观念,是一种思想方法,贯穿于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养生和治疗所有领域。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环境有密切的联系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①形体结构方面②生理功能方面③病理病机方面④诊断治疗方面●形体结构方面人体组织器官相互沟通,局部与整体不可分割。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胃、小肠、大肠、三焦、内人体膀胱、胆五体:皮、脉、筋、肉、骨九窍:眼、耳、鼻、口(舌)、外前阴、后阴(肛门)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生理功能方面各脏腑、形体、官窍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些不同受到整体活动的制约和影响的机能又影响到其他机能活动,表现出整体统一性举例:心主血液,而血液的运行又需得到肺气的推动;心血充足,人体全身得到血液营养,各脏腑行使正常功能。结论:任何一个脏腑的功能,都是在其他脏腑密切配合下进行的,相辅相成、协调合作,共同完成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病理病机方面任何一个脏腑发生病变,都能影响生理上与之相关的脏腑例:胆汁上泛黄疸、口苦。肝病→胆胆汁排泄障碍恶呕、厌油、腹胀、腹泻。任何一个局部的病变都是整体生理功能失常的局部反应又例:目赤肿痛←肝火亢盛舌体溃烂←心火上炎中医病理学注重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病理反应的统一性!既重视局部病变与其相关内脏的联系。分析病理更强调该病变与其他脏腑之间的影响。中医认为,对任何一个局部的病理变化,都不应把它看作局部的问题,而应从整体去分析。●诊断治疗方面依据“有诸内,必形诸外”(《孟子》),从整体出发,察外知内。整体变化必然反映相应的形体官窍诊断疾病从局部病变可测知整体气血的盛衰例:面色苍白、舌淡、脉细无力心血不足中医诊病,不仅重视局部病变或症状,更重视通过病变的部位或脏腑分析它与整体的关系,把局部与整体相结合分析方能得出正确诊断结果。疾病治疗对于局部病变,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主张从整体上加以调治。例:眼科疾患,从调肝着手(肝开窍于目)口舌糜烂,可清心泻火(心开窍于舌)耳鸣耳聋,可益肾补精(肾开窍于耳)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四时气候对人体的影响昼夜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地区变化对人体的影响社会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四时气候对人体的影响人体阳气发泄,气春夏血趋向于外,皮肤松弛散热、调节体温人体受自然气候影(气温高)汗孔开泄,多汗少尿响生理活动作出与之相应的调节秋冬人体阳气收藏,气(气温低)血趋向于内,皮肤致保温、调节体温密,汗孔闭,少汗多尿春多温病夏多泄泻季节性多发病秋多疟疾冬多伤寒昼夜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平旦——阳气生兴奋、活动、抗病力强一日之中日中——阳气盛日西——阳气虚抑制、休息、抗病力弱夜晚——阳气内敛旦慧(好转)昼夜疾病变化昼安(稳定)夕加(加重)夜甚(严重、甚至死亡)地区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含地域性气候、人文地理、风俗习惯等因素,可影响人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江南:地势低平,气候温暖湿润,人人体差异们腠理疏松,体偏瘦.北方:地高山多,气候寒冷干燥,人们腠理致密,体偏壮.恒动观念指生命具有永恒的无休止的运动思想生理上,运动不息是脏腑的生理特点心:推动血液在脉管内“流行不止,环周不休”肺:进行气体交换,维持呼吸正常脾:将饮食物变化、转输,为全身提供营养物质。肝:贮藏、调节血液,供给脏腑活动的需要。肾:贮藏精气,促进生长发育,决定人的生、长、老、已。脏腑功能正常运动自然界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例:春温——万物生长(春生)夏热——万物结果(夏长)四季变化生生不息秋凉——万物收割(秋收)冬寒——万物敛藏(冬长)“动而不息”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是宇宙变化无穷的根源。一切物质,包括整个自然界,都处于永恒无休止的运动之中。人的生命活动有赖于恒动不休例:五脏六腑各有功能特点,但皆建立在脏腑之气的运动变化上。心气不停地搏动——血液输送全身肺气有节律的呼吸运动——气体交五脏换、吐故纳新脾气健运不息,运化水谷——消化吸收、水液代谢辩证论治•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症—疾病的外在表现(症状)。•征—体征•证—是指疾病发展过程中某阶段的病理概括(证候)。辩证包括①疾病的原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痰饮等)②疾病的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③疾病的性质(如寒、热等)④邪正关系(如虚、实等),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证:表现为一组症状、体征(证候)的一种个体对致病动因作出反应所处的状态。简称个体反应状态。辨证论治的运用辨证论治作为诊治疾病的基本原则,要求人们辩证地看待病与证的关系。病与证一种病常可表现出多种不同的证——同病异治(如感冒、水肿等)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的某些阶段,可以出现类同症状——异病同治(如久痢、脱肛、子宫下垂等)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精气血津液神病因与病机辩证与治则三、阴阳学说阴阳学说的概念:•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人民创造的一种哲学思想。它认为万事万物都有相辅相成的矛盾的两方面,分别可以归纳为阴和阳。•阴和阳互相转化、生生不息。这个规律的形象图形就是太极图,当阳最盛的时候,阴已悄悄出现;当最阴的时候,阳已悄悄出现。运动的静止的外向的内向的上升的下降的温热的寒冷的无形的有形的明亮的晦暗的兴奋的抑制的…………属阳属阴阴阳属性的归类属性空间(方位)时间季节温度湿度重量性状亮度事物的状态阳上外东天南昼春夏温热干燥轻清明亮亢进兴奋动上升化气阴下内西地北夜秋冬寒凉湿润重浊晦暗衰退抑制静下降成形事物阴阳属性归类表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㈠、阴阳对立制约阴阳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阴阳对立是制约的前提,阴阳运动中的对立制约,形成了阴阳消长,进而在一定范围内达到统一,才能维持了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这是事物正常发展的前提。㈡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若阴阳互根互用关系遭到破坏,则会产生两种情况:⑴阴阳互损⑵阴阳离绝㈢、阴阳的交感与互藏阴阳交感,又称阴阳相错或相感(《内经》)。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四)、阴阳消长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阴阳双方在此消彼长的运动过程中保持着动态平衡。(五)、阴阳转化阴阳转化,是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阴阳转化是消长的结果。阴阳相互转化,一般都产生于事物发展的“物极”阶段,即所谓“物极必反”。(六)、阴阳自和与平衡阴阳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排斥,相互作用的运动之中,彼此之间随时发生着消长和转化,但阴阳双方仍然维持着一定限度内相对稳定的动态均势。“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四、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人民的一种哲学思想。它认为日常生活中的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是构成宇宙万物及各种自然现象变化的基础。•五行(五种物质)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五行学说对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如古代的天文学、气象学、化学、算学、音乐和医学,都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协助下发展起来的。“五”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行”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五行含意五行归类方法:取象比类:取象:即从事物的形象(形态、作用、性能)中找出能反映本质的特有征象;“比类“:即是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为基准,与某种事物特有的征象相比较,以确定其五行归属。意义:(1)、使自然界事物紧密相联构成一个有机整体。(2)、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五大生理系统。(3)、实现了人体内外环境的联系和统一。•木,由升发引申为运动的开始、启动•火,由炎上,热力引申为运动的加速•土,由居中引申为平衡、协调•金,由从革、肃杀引申为下行、减速•水,由润下引申为静止、终点,内蕴新的运动的孕育和基础。五行属性五行五季五方五气五化五色五味木春东风生青酸火夏南暑长赤苦土长夏中湿化黄甘金秋西燥收白辛水冬北寒藏黑咸五行五脏五腑五官五体五志木肝胆目筋怒火心小肠舌脉喜土脾胃口肉思金肺大肠鼻皮悲水肾膀胱耳骨恐生克乘侮•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五行相克: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相生:•相克,指的是事物的相互克制、制约或抑制的关系。•相乘:不及所致,是指五行中某一行过于虚弱,难以抵御其所不胜一行正常限度内的克制,使其本身更显虚弱•相侮: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克我)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又称“反克”。•五行相侮的次序是: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1、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2、构建天人一体的藏象系统3、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1.相生关系的传变2.相克关系的传变(三)、指导疾病的诊断1.确定五脏病变部位2.推断病情的轻重顺逆(四)、指导疾病的治疗1.指导脏腑用药2.控制疾病的传变3、确定治则治法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4、指导针灸取穴5、指导情志疾病的治疗五、脏腑五脏六腑奇恒之脏脏腑学说的概念•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在现象、征象,来研究人体内在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脏腑学说的形成古代解剖学的认识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藏象学说的特点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五脏与六腑、形体、官窍、精神情志五脏与自然环境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脏腑学说的形成脏腑的分类及其生理特点脏化生和贮藏精气腑奇恒之腑受盛和传化水谷形态似腑,功能似脏《素问.五脏别论》:“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脏腑概念的特征•中医脏腑—功能的概念;具有生理病理的意义•西医脏器—器官的概念;具有解剖结构的意义“藏”与脏器的区别是西医学的一个形态学概念,是指机体内外的器官而言。属一个纯形态学的或实体性的结构,而其功能是通过直接对该器官的解剖分析而获得。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中医学的整体观察和“以象测藏”的认识方法,决定了“藏”的结构是在形态性结构框架的基础上赋予了功能性结构的成分而形成的形态功能合一性结构。藏脏器五脏•指心、肝、脾、肺、肾等五脏•特点:形态上—实质性器官;功能上—藏精、气、血、津液心•心:心主血脉(血液不畅就会面色不好)、主神明(心火旺,其华在面(苍白、紫色),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心理功能和神志)在液为汗。•心血不足症:头昏、面黄(无光泽)、心悸(比平时胆小易惊)、失眠(多梦)、健忘•心火上炎症:口舌生疮,烦躁不安,小便短黄(会有火辣辣的感觉)。西瓜最好的降暑肝•肝:女子
本文标题:64中医基础知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618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