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考试与答案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014)复习题1.胡锦涛指出,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联系21世纪以来的世界形势,分析和平与发展在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着更为复杂多变的局势。随着许多国家特别是大批新兴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强力推进,各国自身的问题总在不同程度上与全球问题交织在一起。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给更多的民族国家带来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前所未有的全球性风险。主要的机遇和挑战有: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机遇和挑战;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机遇和挑战;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人类共同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进入新世纪,国际形势发生了自冷战结束以来最为深刻的、最为复杂的变化。2007年,党的十七大作出了“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的重要判断。2009年,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二)当代发展面临的威胁和挑战1.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差距拉大,贫富的对立更为明显。“南北问题”是当代人类发展所在解决的主要问题。2.当代人类面临风险增多。全球性金融危机、严重的宗教冲突、重大恐怖袭击、持续的局部战争等破坏和平发展的环境。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抬头,气候变化、重大自然灾害、严重传染性疾病等,阻碍各国发展。3.人口膨胀和资源短缺。全球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2.当代人类发展面临哪些重大问题?产生它们的根源有哪些?(三)当代发展问题的根源及影响1.资本的扩张及片面的发展理念。资本的本性是不断扩张,其无限占有财富的欲望,形成了以“获得经济利益”为核心的偏颇观念。资本主义制度又进一步加剧了资本的扩张,进而驱使资本不断追求财富,把自然界当做无限掠夺和占有的对象。这种观念与行为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和恶化,以及人与人关系的矛盾冲突。这是资本主义占主导的历史阶段一切矛盾与问题的制度性、观念性根源。2.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在历史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曾经以残酷的殖民主义在世界范围内扩张和掠夺,给落后国家带来了深重灾难。在当代,西方发达国家利用自己的经济和技术优势,力图巩固和发展带有霸权主义性质和特点的国际经济秩序,控制和掠夺广大发展中国家。如从世界贸易组织的国际贸易规则中就可以看出它们的直接影响。尽管总是宣扬自由市场,这些规则却允许富裕的国家通过关税,配额,反倾销,出口信贷以及对国内产品的补贴来保护它们的市场。这些保护性的障碍极大地限制了许多贫困国家的出口机会,尤其是纺织品和农业品。这是导致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差距扩大、影响人类共同发展的历史与现实根源。3.以工业为主导的现代生产方式及经济增长模式。在工业革命以前,人类是利用一些简单的工具从事改造自然界的活动,并获取生存所必需的物品;而在工业革命以后,机器的出现赋予了人们新的力量,人类对自然界的索取也变得更加贪婪,更加的肆无忌惮。受到传统经济学的影响,各国都以追求GNP(GrossNationalProduct)的增长为主要目的,但这是建立在对资源的大量开发与使用的基础之上的。结果是,一方面,生产力加速度增长;另一方面,生态环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各种不可再生资源也日趋枯竭。由于缺乏自觉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以及完善的制度体系与法律规范,以工业为主导的现代生产方式及经济增长模式,必然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以及环境、生态的严重破坏。这是导致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日益疏离与分裂,人类生存问题加剧恶化的经济根源。4.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消极影响:(1)发达国家和落后国家之间出现“数字鸿沟”,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差距扩大。(2)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获益很少,有的甚至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发展资金匮乏、债务负担沉重、贸易条件恶化、金融风险增加以及技术水平的落后,使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处于更不利的地位(3)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5.自然条件和历史因素的影响不同国家与民族所处的自然条件有着很大的优劣差异,这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各国各民族的发展水平,进而造成条件差、底子薄的发展中国家难以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发展机遇。发达国家提出的绿色经济是建立在他们先进技术和低排放高端产业的基础上的,但是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既面临消除贫困、调整经济结构和向绿色经济过渡的艰巨任务,又受到能源、资源和环境因素的制约,发展中国家面临更大的减排压力。1992年6月召开的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会议的成果《21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执行计划》,为国际合作减排机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成为可持续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峰会使用“共同”一词,强调全球环境治理要依靠世界各国共同的努力,发达国家做出很多承诺,并与各国一起达成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里约共识”。1994年,世界人口大会在埃及通过的《开罗宣言》,明确提出了“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人的发展而非物的发展”的重要思想。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制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各国政府以及工商界、非政府组织和公众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3.结合世界经济政治发展趋势,分析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和必然性。首先必须了解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继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中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是中国发展的内在需要。首先,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中华民族历来就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华文化是一种和平的文化。渴望和平、追求和谐,始终是中国人民的精神特征。中国文化自古就认为世界应是一个和谐整体,这个观念深深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思想和行为,成为中国人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乃至国与国关系的重要价值观。其次,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基本国情的要求。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的100多年里,中国受尽了列强的欺辱。消除战争,实现和平,建设独立富强、民生幸福的国家,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今天的中国虽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人口多、底子薄,不断满足众多人口生存和发展需求是巨大难题。中国是一个后发现代化国家,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无论规模还是难度,在当今世界都是绝无仅有的,在人类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克服现代化进程中的困难,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始终需要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开展对外交流合作。第三,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顺应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选择。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体系变革的要求突出,国际社会正面临越来越多新的历史课题。共同用好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风险,成为各国人民的愿望。同时,中国也清楚地看到,世界上仍存在诸多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人类还面临许多严峻挑战,但机遇大于挑战,只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就能够逐步实现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目标。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停滞;要对话,不要对抗;要理解,不要隔阂,乃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正是在这一时代大背景下的必然选择。答: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坚持以和平的方式实现自身的发展,同时又以中国的发展促进世界和平和各国共同发展。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是中国政府和人民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国际舞台上的鲜明主张。4.当前中国面临哪些社会风险,我们应如何应对各种社会风险。当代中国面临的社会风险有其特殊性。中国既面临一些全球共同面对的风险,同时由于历史、国情和发展阶段等特殊因素,也面临一些特殊的风险:(1)人口规模大、密度高,国土面积大、区域联系密切,风险影响比较大;(2)底子薄、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科技水平总体上不高,抗风险能力比较弱;(3)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加速阶段,人员流动性大,使各种风险容易交织并产生连锁反应;(4)社会管理体系尚在形成完善之中,应对风险的组织体制和责任制度还不完备。这些方面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改进。应对风险,依靠单个治理主体往往是无法完成的,需要建立风险共担的新的治理机制,谋求各个治理主体之间的合作互补。应对社会风险不仅要有应急处理机制,还必须有预防性的制度安排。其一,要通过扩大社会投资,将被动的“事后”救济转向“预先”防范。社会投资是相对于事后救济的社会援助,事先向社会事业进行的投资。包括促进就业,扶助弱势群体;加大教育投入,增强人力资本;国家、社会和个人共同建设社会安全网。其二,要增强各治理主体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工作素质和应对能力。其三,要构建预防风险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增加必要的社会物质储备等。风险治理的目标是就地及时解决问题。5.解决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存在哪些障碍,应如何克服?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面临着观念、制度、技术、合作等方面的障碍。1.观念障碍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政府和公众都必须确立这样的观念:环境权益既是个体权益,又是集体权益;既是代内权益,又是代际权益。公众要求政府提供的,不单单是良好的环境本身,还有维护环境权益的措施、政策和制度,以及由此建立起来的环境秩序。必须克服某些地方为追求眼前的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倾向于靠较低的环境门槛来吸引资本的粗放式的投资冲动,避免以“效率优先”或“先发展、后治理”为借口破坏环境。2.制度障碍人们的所作所为,如果没有经过交易方式反映出来,就会产生游离于市场之外的“外部效应”。“外部效应”指在经济生活中,生产者、消费者的活动给其他生产者、消费者带来的非交易性影响,有益的影响构成正外部效应,有害的影响则构成负外部效应。许多环境问题,或因产权无法界定,或因价格不合理造成“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臵资源的情况,非公共物品的市场垄断或价格扭曲,公共物品的信息不对称或负外部效应都可能导致市场配臵资源的低效甚至无效。必须通过政府行为进行干预,主要是提供激励性的制度安排,通过明晰产权以及价格、税收等手段使外部效应内部化,使环境成本比较准确地反映在产品价格中。但政府干预并非万能,也会出现失灵现象,如政府干预扭曲了正常的市场机制,或者某些方面的正向措施导致了另外方面的负面效果,制造出新的环境障碍。3.技术障碍技术研发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经济社会的需求,却没有充分考虑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可能破坏,大多数技术不是为了满足处于发展低端的群体需要。穷人(国)买不起合适的技术,有可能为急于摆脱贫困而忽视保护环境。因此,一方面,某些技术的过度开发,引发了一些未可预料的或对环境不友好的后果;另一方面,环境友好的技术往往因为短期无利可图,得不到开发和应用。4.合作障碍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往往是分散的,造成的危害却是广泛、累积和持久的,因此必须通过合作来解决。由于相关各方的立场、能力等方面的差异,特别是缺乏共同认可的利益分配机制,往往难以达成协议,或者即使有了协议也会在执行中走样,很容易产生“搭便车”问题。如何促使各方了解自己行为的后果,确立有效预防“搭便车”行为的机制,避免“公地悲剧”的发生,也是各国制定环境政策的重要内容。“搭便车”和“公地悲剧”都是公共选择理论的概念,前者指在公共领域不付成本而坐享其成;后者意味着任何对公共资源的滥用都会导致因过渡消耗而无法维持的情况。6.为什么说只有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同人与人的关系联系起来,才能真正解决环境问题?答:人类社会的进步与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紧密关联,生态环境的变化与人的活动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也因此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境界。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自然作为“人的无机的身体”,同时也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中介”,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来说才是人与
本文标题: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考试与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620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