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宿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1—宿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年1月21日宿迁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序言“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宿迁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是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大突破、经济发展水平超全国的攻坚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向基本现代化迈进打基础的关键时期。根据《中共宿迁市委关于制定宿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宿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本规划立足“推动科学发展、谋求更大突破”的战略要求,阐明“十二五”时期发展目标、发展任务、发展重点和政策取向,是今后五年宿迁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第一篇发展背景和发展阶段第一章“十一五”发展成就“十一五”时期是宿迁发展史上综合实力提升最快、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奔小康、建设新宿迁”的奋斗目标,大力实施“工业强市、城市带动、外向突破、科教先行、创业富民”五大战略,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挑战和宏观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抢抓机遇,开拓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指标增速持续走在全省前列,提前一年实现了“十一五”主要发展目标,先后荣获联合国环保节能新型示范城市、中国改革开放30年优秀集体、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创业之城、中国金融生态城市等称号,开创了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的新局面。综合实力再登新台阶。2010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015亿元,年均增长14.2%,高于全省平均增速0.9个百分点,在全省总量占比提高0.3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21400元(3200美元)。财政总收入五年翻三番,两年连跨百亿台阶,达到205.8亿元,年均增长51.4%,一般预算收入达到89.6亿元,年均增长45.4%,在全国334个地级市中的位次五年跃升近90位,在全省占比由1%提高到2.2%。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达1010亿元,年均增长43.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86亿元,年均增长21.2%。结构调整再呈新变化。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6:42.4:31.6调整为17.9:47.5:34.6。现代农业快速扩张,高效农业、渔业面积累计达到277.4万亩和69.7万亩,占总面积比重分别达42.2%和53.6%;新型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84亿元,年均增长37.6%,“十一五”期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6.4%,拉动经济增长43.7个百分点;服务业加快发展,其中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增势强劲,主营业务收入从零起步,四年总计20.5亿元。新兴产业重点企业达到103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6%以上,省级以上特色产业园达到11个。“洋河股份”、“秀强股份”在深交所成功上市。城乡建设再展新面貌。2010年,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展到65平方公里,中心城市人口突破60万人,城市化水平达41%。宿城新区、宿豫新区、宿迁经济开发区、市湖滨新城和苏宿工业园区建设快速推进,市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园迅速启动,交通、城建、水利、电力、通讯、广电、环保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如期建成,城市功能进一步提升。沭阳、泗阳和泗洪三个县城建设取得新进展,初步达到中等城市规模。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再上新水平。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12740元、—2—6875元,年均增长12.1%、12.4%。城镇就业人口五年新增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平均为3.1%,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50万人,88.6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在苏北率先实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五险”扩面合计新增20.3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6%,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8.7%,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提高到64%。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建立,累计新增各类保障性住房769.2万平方米。社会事业再现新发展。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提升,2010年,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0.6%以上,五年累计投入达16.6亿元。文化、教育事业取得新的发展,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公共卫生功能逐步强化,安全生产意识不断增强,一批社会事业重点项目相继建成。平安宿迁、法治宿迁与和谐宿迁建设全面推进,社会管理得到加强。改革开放再创新成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医疗卫生、教育等社会事业改革继续深化,农村改革成效明显。2010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1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8亿美元,年均增长分别为48.4%、45.9%和40.4%。民营经济不断发展,2010年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分别达16.2万户和2.9万家,比“十五”末净增7.8万户和1.56万家。生态环境再获新改善。生态宿迁建设成效显著,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十一五”时期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1.6%;“十一五”末化学需氧量(COD)、二氧化硫(SO2)排放量控制在4.2万吨、2.68万吨以内,耕地保有量控制在45.19万公顷以上,城市绿化覆盖率和森林覆盖率分别达42.2%、28%。表1宿迁市“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指标“十一五”计划2009年2010年经济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当年价,亿元)800827101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当年价,元)148501746021400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326389.6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亿元)4007401010结构效益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17:50:3319.3:46.3:34.417.9:47.5:34.6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重37:28:3531.7:38:30.330:39:31城市化水平(%)4537.74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个)200020582476科技创新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0.80.360.6专利授权量(件)20026930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124.96.1改革开放民营经济比重(%)7508年后未统计08年后未统计进出口总额(亿美元)106.2311其中:出口(亿美元)85.359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21.511.8人口资源环境人口自然增长率(‰)5.59.25.5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吨标煤,2000年价)0.65——耕地保有量(万公顷)45.3345.4445.19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分)﹥8082.983.1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万吨)COD:4.2COD:4.24COD:4.2—3—指标“十一五”计划2009年2010年SO2:2.68SO2:2.52SO2:2.68城市绿化覆盖率(%)4041.242.2森林覆盖率(%)2827.828公共服务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年)1312.81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08890普职教育招生比例4:64.3:5.74.2:5.8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979899城镇养老、医疗、失业三大保险覆盖面(%)899293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909898.6人民生活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10001114912740农民人均纯收入(元)520060576875城乡恩格尔系数4441.940.9城镇登记失业率(%)4.53.082.97受国际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城市化水平、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等指标完成有一定差距。同时,“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还不大、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的状况仍未根本扭转;中心城市带动能力不强,城乡之间、经济社会之间发展不够协调的问题仍较明显;土地资源、环境容量的瓶颈制约比较突出,可持续发展能力需要不断增强;惠及民生的各项标准较低,社会建设和管理任务艰巨,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等等。第二章“十二五”发展环境“十一五”时期,我市由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迈进,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十二五”时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期,也是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凸显期,优势和劣势交织,机遇和挑战并存。第一节发展优势和机遇从国际环境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并未消除,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孕育新的调整和突破。从国内环境看,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向纵深发展,经济结构转型不断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体制机制活力显著增强,积蓄了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强大后劲。从周边发展环境看,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江苏沿海地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对我市产生战略叠加效应;省委、省政府作出加快苏北振兴、重点支持宿迁发展实现更大突破的重大决策,进一步加大对宿迁的帮扶力度,这是继组建地级市之后的又一重大历史机遇。从市域环境看,经过建市以来的发展,各方面条件明显改善,产业基础更为扎实,后发优势愈发明显,全市上下人心思进、人心思干、人心思富的意识更加强烈,“我能、我行、我成功”的强势心态更加坚定,团结一心、共谋发展的氛围更加浓厚,为“十二五”时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4—专栏1:省委省政府支持宿迁发展实现更大突破背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苏北振兴步伐,是省委、省政府始终关注的重大问题。地级宿迁市组建以来,省委、省政府充分考虑宿迁的特殊市情、所处的特殊阶段,把宿迁作为特殊的区域来对待,赋予了特殊的政策扶持措施,有力促进了宿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十一五”、“十二五”两个五年规划交替之际,省委、省政府更加关注宿迁发展,主要领导多次专程来宿迁调研指导,并安排多个调研组进行专题调研。2010年11月28日,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加快苏北振兴、重点支持宿迁发展问题,讨论通过了省委、省政府《关于实现宿迁发展更大突破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支持宿迁发展实现更大突破的政策措施。这是继组建地级市之后宿迁迎来的又一重大历史机遇,必将对“十二五”甚至更长一段时期宿迁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第二节制约因素和挑战从外部环境看,一是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竞争更加激烈;二是国家宏观调控力度进一步加大;三是各地发挥自身优势、竞相发展,来自国际国内的竞争压力日益明显。从内部环境看,一是面临总量扩张和转型升级的双重压力;二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三是创新型人才和高层次人才严重缺乏;四是社会建设面临新问题和新挑战。第三节发展阶段科学判断发展态势,将我市从组建到崛起分为三个阶段,即:1996年—2005年,为打基础、还欠账、蓄后劲的“建市阶段”;2006年—2015年,为求突破、跨台阶、大发展的“兴市阶段”;从2016年开始,进入争一流、进前列、上位次的“强市阶段”。“十二五”时期,宿迁跨入“兴市阶段”的后半程,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加速提升时期,迈入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互动并进的新阶段,即工业化跨越期、城市化加速期、国际化提升期。城市化加速期。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市人口、产业进一步向中心城市、县城和小专栏2:国际上衡量工业化阶段的主要指标工业化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经济发展中由农业经济为主向工业经济为主过渡的较长发展过程,是结构不断升级、产业不断协调和经济社会不断进步的过程。目前国际上对工业化的判断标准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判断。将整个经济发展变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1)工业化初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200—2400美元;(2)工业化中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2400—6000美元;(3)工业化高级阶段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6000—12000美元。2010年,我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3200美元。二是以产业结构判断。在工业化起点,一产比重较高,二产比重较低。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一产比重持续下降,二、三产比重都相应有所
本文标题:宿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637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