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第十二章 平衡与不平衡发展战略
第十二章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战略第一节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论第二节区域经济的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第一节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论一、平衡增长战略二、不平衡增长战略一、平衡增长战略按照罗森斯坦-罗丹和纳克斯的观点,平衡增长是通过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同时大规模投资来实现的。平衡增长发展战略强调的是资本存量在各个行业同时扩张到一定规模可以产生外部经济效益。●●二、不平衡增长战略(一)赫希曼对平衡增长战略的批评赫希曼《经济发展战略》(1958年)首先,赫希曼认为,平衡增长的思想是在工业发达国家的经济萧条时期,由于开工不足存在着大量闲置资源,资本存量和其他生产要素没有完全发挥其作用的情况下提出来的。平衡增长理论试图用发达国家的情况来说明和解决发展中国家的问题,忽视二者在基本经济条件上的差异,其理论是“早熟的”。(一)赫希曼对平衡增长战略的批评其次,发展是经济从一种类型向其他更先进的类型转变的渐进过程,各国的增长过程存在“关联效应”,是不平衡的。(一)赫希曼对平衡增长战略的批评关联效应”指经济运行中一个部门在投入和产出上与其他部门之间的联系。这种关联可以分为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前向关联是一个部门和吸收它产出的部门之间的联系;后向关联一个部门和向它提供投入的部门之间的联系。具有关联效应的产业能通过产业扩张引诱投资增加,而引致投资又通过关联效应反过来推动该产业进一步扩张,从而使得整个产业部门获得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实行不平衡增长战略可以使发展中国家有效地利用其有限的经济资源加速经济增长。(二)关于不平衡增长的实施,赫希曼认为有两个途径:一是重点投资于社会固定资本.一是政府直接或间接地投资于直接生产活动。不平衡增长战略(三)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的相对性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是对立统一的。从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经济发展就是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的对立统一过程,任何将它们对立化的做法都将对经济发展造成危害。第二节区域经济的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一、区域发展理论二、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发展问题三、中国的区域发展一、区域发展理论一个是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一个是从区际经济角度进行分析,侧重研究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均衡与协调问题。区域经济发展的两个思路:(一)“发展极”理论“发展极”(developmentpoles)——佩鲁(法国)1.什么是“发展极”主导产业和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增长速度最快,这些主导产业和有创新能力行业在空间上的集聚,会形成一种中心,这种中心就是指资本与技术高度集中、具有规模经济效益、自身增长迅速,并对邻近地区产生强大辐射作用的一些地区和区内大城市中心。如生产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等。2.发展极的形成条件一是在一个地区内存在着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群体和企业家群体。二是必须具有规模经济效益。三是要有适宜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3.发展极的辐射作用(1)技术创新的示范和扩散效应。(2)资本的集中与扩散功能。(3)产生规模效益。(二)“回波效应”与“扩散效应”理论1.“回波效应”是指资本、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在收益差异的吸引下由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的现象。2.“扩散效应”“回波效应”也是有限度的,当“发展极”达到一定程度后,它还会产生“扩散效应”(spreadeffect)。因为发达地区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会引起生产要素供应紧张,从而引起生产成本上升,有利的投资机会减少,资本必然向其他地区寻找出路,这时,会出现资本技术向落后地区扩散的现象。3.“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缪尔达尔认为,发展中国家存在“地理上的二元经济”,即经济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在空间上并存的二元结构。据此,他提出了经济发展“优先次序”,即政府应采取不平衡发展战略,对经济基础较好并已积累起发展优势的地区给予重点投资,以求得较好的投资效率和较快的增长速度。当这些地区的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并达到一定程度后,再通过“扩散效应”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三)倒“U”形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Williamson,J.G.)随着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区域间不平等程度大体上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型变化。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非均衡过程即区域发展差异扩大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均衡过程即区域发展差异缩小又构成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三)倒“U”形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Williamson,J.G.)(四)“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势及其转移;产业结构的更新是地区经济向高梯度发展的根本动力;产业结构的更新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次序地从高梯度地区逐步向低梯度地区转移。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特征:1.传统经济的平衡发展状态.2.现代经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战略.二、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发展问题三、中国的区域发展(一)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历史和自然地理因素从历史上看,东南沿海地区最先接触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制度,而内陆地区相对比较延迟。从地理角度看,自东向西呈现出不平衡的资源条件。(二)中国区域发展的近期趋势1.地区差距扩大2.城市化水平增加3.产业分工4.全国整体战略部署5.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从PCC到PRC:–全球范围内的PRC战略1.全球产业链(三)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布局旧有的格局:“资源地区”与“生产区域”服务于“对外出口”的单向循环1.全球产业链对我国影响国内R(资源)地区国内P(生产)地区国外C(消费)地区压制的资源价格资源枯竭生态恶化消费力低下扭曲的产品价格产业微利环境污染消费力低下构建新的国内PRC格局:“资源地区”与“生产区域”互为“产品市场和消费市场”的双向循环。国内R(资源)地区国内P(生产)地区国外C(消费)地区理顺资源价格提高消费力寻求合理价格提高消费力1.对策•转变之一:区域发展重心迁移•改革开放至今,从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区域的次第崛起到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战略的有序实施,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化经历了一个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梯次推进过程。至此,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区域格局已经基本清晰。•北上(沿海北上: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西进(沿大江、大河及主要交通干线西进:如重庆两江新区)•南扩(以原有发展重点为核心向周边扩散:如厦门扩区、深圳扩关)3.我国区域发展的格局转变沿海经济带的战略发展单元——沿海北上跨区高铁建设•转变之二:–区域战略单元分化•2009以来,区域经济发展28大新国家战略集中制定,打破原有的大板块格局,区域战略单元分化、细化3.我国区域发展的格局转变1999年:西部大开发战略80年代:东部沿海开放战略2006年:中部崛起战略2003年: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2009年6月:关中天水经济区2009年:成渝综改区2009年5月:海峡西岸经济区2006年1月:北部湾经济区2008年:武汉长株潭综改区2009年江苏沿海地区2009年7月: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2009年11月:长吉图发展战略2010年4月:沈阳经济区战略国家级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转变之二:空间发展形态升级•与珠三角等地发展起步时所处的局部区域化阶段基本依赖产业、城市等“增长极点”而增长的局面有所不同,进一步的突破将有赖于特定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动能的空间扩散与组团承接。•与此相对应,区域空间发展单元的精细化、网络化和“极群化”发展成为主流,特定区域的空间发展形态将更多地表现为区域内各级城市群落的协作,通过区域性“增长极群落”之间的协调整合而获得大规模的效益溢出,实现多极互动的全面发展。3.我国区域发展的格局转变极群化增长全国范围内,增长极点向增长极群,最终向增长极域的转化已是大势所趋,在此基础上,增长极群落之间、之内的区域统筹发展已是特定区域发展的无法忽视的现实背景。中国万亿省市列表2001年广东省2002年山东省、江苏省2004年浙江省2005年河南省、河北省2006年上海市2007年辽宁省、四川省2008年福建省、湖南省、湖北省2009年安徽省、北京市(14个)2009省市GDP列表广东省37775.49山东省33621.32江苏省33478.76浙江省22716.98河南省19724.73河北省17067.99辽宁省14696.23上海市14344.73四川省14050.78湖北省12566.05湖南省12299.85福建省11855.08北京市11469.28安徽省10191.48•转变之三:区域开发阶段演进•中国区域开发进程与国际产业转移进程相对应,形成不同的阶段性特征。•我国的经济发展对应了国际制造业转移的历史阶段和空间进程•我国:区域开发的重心迁移对应了国内外产业转移(发展)的阶段转变。3.我国区域发展的格局转变23451•1800年代后期–美国的工业革命加速了全球低成本制造基地从欧洲向美国转移•1950年代和60年代–战后的日本把自己重建成一个低成本制造基地•1970年代后期和1980年代–日本逐渐成为一个全球重量级的发达国家与其相邻的韩国转而成为低成本制造中心•1980年代后期–低成本制造基地向快速发展的东南亚国家和台湾转移•1990年代–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巨大的市场使中国成为一个强大的制造基地2345历史上制造基地的转移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全球各行各业制造基地逐渐东移,中国已成为一个占主导地位的制造基地1我国区域开发的3阶段演进•1990-2010–切入全球价值链•2010-2030–构建国家价值链•2030-2050–引领国际价值链•Ⅰ:切入全球价值链阶段•珠三角•轻工•From:香港•长三角•电子•From:台湾•重化、现代服务业•From:欧美日韩•阶段1:衍生能够连接GVC的附属价值链•阶段2:构建能够适应本土市场的独立NVC•?•通过本土市场的巨大能量,以NVC引领GVC•环渤海我国区域开发的5阶段演进Ⅱ:构建国家价值链阶段Ⅲ:引领全球价值链阶段•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THANK
本文标题:第十二章 平衡与不平衡发展战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638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