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教学目的和要求: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观点,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教学要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社会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的作用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关键词: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形态社会基本矛盾人民群众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1、历史观:是指人们在认识社会历史现象、解决社会问题时所采取的根本观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其根据在于:第一,它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是一切历史观无法回避的问题。第三,它是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这两种对立的历史观的根本标准。第二,由于社会历史观对研究社会现象具有指导作用,因此,对社会历史现象的不同解释和认识上的分歧,归根到底是由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所决定的。?3、唯心史观与唯物史观的根本对立。(1)唯心史观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唯心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探索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把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看作这些关系的根源;第二,以往的理论从来忽视居民群众的活动,……马克思以前的‘社会学’和历史学,至多是积累了零星收集来的未加分析的事实,描述了历史过程的个别方面。”——列宁唯心史观的产生并在社会历史领域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主要原因认识根源:社会历史现象与过程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很容易使人们在考察它时只看到人的意志、思想和动机,特别是活跃在前台的杰出人物、重要人物的意志和动机,而忽略其背后的深层原因。社会历史根源:在社会化大生产出现以前各个民族、国家生产规模比较狭小,之间缺乏紧密联系,社会进程缓慢,限制了人们的眼界。阶级根源:剥削阶级为维护其统治,总是不愿面对历史发展的真相,却竭力去歪曲这种真相。(2)唯物史观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正确的揭示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是人类有关社会历史领域研究的最伟大的科学发现之一。(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辨证关系1、社会存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人类物质生活要素与条件的总和,主要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人口因素和地理环境。地理环境:人类所处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构成。大气圈水圈地理环境岩石圈适合生物生存的范围叫生物圈。(1)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起重要影响作用: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建设资源。其优劣影响生产的发展,进而间接地制约社会的发展。地理环境开发与保护的程度也影响着人们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和生活质量。它还为人类审美活动等精神活动提供了自然的对象和客体要件。地理环境对社会的发展不能起决定性作用首先,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其次,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变化。再次,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社会的制约。反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错误观点孟德斯鸠认为:热带气候使人体变得软弱无力,其懦弱又往往使自己处于奴隶的地位;寒带民族则有着强悍不羁的性格,因而使自己保持着独立和自由的地位。这种理论错误的根本原因在于片面夸大了地理环境的作用。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人类通过劳动和其他活动深刻地影响着自然界。这种影响有两种情形:一方面,人类做了许多有利于自然发展和保持生态平衡的工作;另一方面,人类也做了许多不利于自然发展和破坏生态平衡的事情。由于后者,给人类的生活和发展带来了不良的影响,于是出现了为今人所特别关注的环境问题。人类面临“环境问题”空气污染水资源的破坏这将会是滇池吗?水资源的破坏这将会是滇池吗?物种减少森林破坏引起全球环境问题的原因:既有自然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科技、政治、经济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影响的积累,也有现实加剧的因素。?首先,要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端正对自然环境的态度。人与自然应该也必须和谐发展:其次,要提高利用自然的科学性,把利用与保护、开发与培育、排污与治理合理地结合起来。再次,要把当前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2)人口因素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口因素:人口数量、质量、构成、发展、分布、迁移,人口的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各种因素的综合。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第一,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自然基础。第二,不同的人口状况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人口因素对社会的发展不能起决定性作用第一,人口状况对社会发展不能起决定性作用,这是因为人口状况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更替。第二,人口状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必须通过物质生产,因而必然要受到物质生产的制约。“人口决定论”将人口因素视作历史进程中的决定力量。是一种夸大人口数量作用的错误的历史观和人口观。它将人口过剩现象视作现代社会一切灾祸的根源。马尔萨斯的“人口自然规律”人口以几何级数增加,2,4,8,16,32······生活资料则以算术级数增加,2,4,6,8,10······导致人口的绝对过剩,造成失业、贫困饥饿和其他灾难。“人口决定论”的错误观点(3)社会生产方式及其在社会发展的作用马克思:“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它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社会活动的前提和物质保障。它的变化与发展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历史的变迁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它决定了社会的基本结构、性质和形态,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方向与过程。2、社会意识: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内容上包括道德、宗教、政治法律思想、艺术、科学和哲学等基本要素,在形式上则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等不同层次。依靠生动具体的美感形象影响社会生活。艺术具有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1)艺术:依靠社会舆论、信念、传统习惯和教育的作用来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2)道德:以信仰为特征,以一定仪式和规则组成的一种精神力量和社会势力。宗教在本质上是现实世界在人们头脑中虚幻的、颠倒的反映。(3)宗教:政治、法律思想:政治思想是人们关于社会的政治制度、政治生活、国家、阶级以及社会集团及其相互关系的观点和理论的总和。法律思想是关于法的关系、规范和设施的观点、理论的总和。(4)政治、法律思想: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1)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社会意识的产生要以社会存在为物质基础;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和社会的经济基础,但是,它一经产生就具有自己独特的发展形式和规律,具体表现在:(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第一,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在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第二,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继承性。第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辨证关系的原理的意义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它宣告了唯心史观的彻底破产,对于认识社会历史及其规律具有重大意义第一次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1)生产力含义:是指生产过程中,人们适应、改造和利用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1.生产力及其构成要素(2)生产力的特点和状况:特点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状况生产力的水平和性质的统一生产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科学技术科学管理实体性要素渗透性要素(3)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劳动者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以及知识和智力的人。劳动者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劳动者是生产力构成中最重要的要素,因为它是生产过程的主体,是起主导作用的能动因素。劳动资料是指人们用以改造和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在劳动资料中,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物质标志。劳动对象是劳动过程中被加工、改造的一切对象。它主要包括两类:一是没有经过加工的自然物;二是已加工过的物体。注意: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合称生产资料。它们共同构成了生产力中物的要素。现代高新技术越来越普遍地应用于生产各领域中,使生产力各方面发生巨变。科学技术是现代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一种潜在的智能性要素;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力各要素中形成巨大的物质力量;三是通过科学的学习和教育的途径,转化为劳动者的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科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基本途径一是通过运用科学原理进行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物化为劳动工具;二是将科学运用于生产过程,提高劳动对象的质量,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四是将科学运用于生产的组织和管理,提高企业管理和经济管理的水平。2.生产关系的内涵及构成要素(2)生产关系的特点:具有客观性、历史性等基本特点(1)生产关系的内涵: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与一定的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相适应的、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关系。它所表明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资料的所有制结构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方式(3)生产关系的构成要素消费动态生产分配交换静态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构成了生产关系的基础和核心。最后,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着产品的分配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起决定和支配的作用首先,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劳动得以进行的前提。其次,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性质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基本性质。再次,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两大类、五种形式:即私有制生产关系的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公有制生产关系的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以及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关系。(4)生产关系的类型(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意义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辨证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最终决定生产方式的存在、发展和变革,生产关系则直接规定生产方式的性质。生产方式内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就构成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是其辨证关系的重要内容:生产力生产关系状况(性质、水平、发展要求)发展变化及其变革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适合推动不适合阻碍反作用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适应——不适应——适应生产力(内容)生产关系适应(形式)发展滞后不适应变革生产关系生产力适应阻碍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形式及变化发展的方向,生产关系的反作用必须服从于生产力的决定作用,不允许不适合生产力的生产关系长期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首先,它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5、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的意义其次,它为我们提供了正确认识探索历史发展根源的一把钥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1、经济基础:(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注意: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
本文标题: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657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