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现代自然地理学02104-湖北省教育考试院
1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课程名称:现代自然地理学课程代号:02104前言(由指导委员会统一编写)目录第一篇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第一章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环境第一节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地理学问题第二节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内容、目的与意义第三节自然地理学的性质第四节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第五节自然地理学发展的趋势第二章地球与地球表层环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第二节地外系统对地球表层环境的影响第三节地内系统对地球表层环境的影响第三章地球表层环境与地球表层系统第一节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第二节地球表层系统的结构及其特征第三节地球表层系统的功能第四节主要的地表过程第五节人类与地球表层环境第二篇各圈层的组成、结构、运动与特征第四章岩石圈与地球表层结构和轮廓第一节岩石圈的组成第二节岩石圈的结构第三节岩石圈的运动第四节固体地球表面的结构与轮廓第五节构造地貌第六节岩石圈与人类第五章大气圈与气候分异规律第一节大气圈的组成2第二节大气圈的结构第三节大气的运动第四节大气圈的物质输移第五节大气圈的能量传输第六节气候分异规律第六节大气圈与人类第六章水圈与水量平衡第一节水圈的组成第二节水圈的结构第三节水圈的演化第四节水的运动第五节水量平衡第六节水圈与人类第七章生物圈与生态系统第一节生物圈的组成第二节生物圈的结构第三节生物圈的形成与演化第四节生态系统第五节生物圈与人类第三篇圈层间的相互作用第八章大气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第一节岩石风化与气候第二节岩石圈变动与气候第三节地貌与气候第四节风成地貌第五节沙尘暴第九章水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第一节岩石与水第二节岩石圈的结构与流域性质和水系发育第三节水的分布、负荷均衡与岩石圈的形变第四节构造-侵蚀-地貌循环第五节流水作用与流水地貌第六节海岸发育与海岸地貌3第七节滑坡、崩岸、泥石流、海啸——水圈与岩石圈相互作用的实例第八节陆、海相互作用与河口、三角洲第十章水圈与大气圈的相互作用第一节水汽与天气第二节水与气候第三节大气运动与水体运动第四节大气环流与水循环第五节海气相互作用第十一章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的相互作用第一节气候-海平面-冰川-均衡第二节气候-水的分布-地球自转速度-构造运动或形变第三节构造运动-大气环流-水循环第四节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相互作用与黄土地貌第五节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相互作用与冰川、冰缘地貌第十二章生物圈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的相互作用第一节生物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第二节生物圈与大气圈的相互作用第三节生物圈与水圈的相互作用第四节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之间的相互作用第十三章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相互作用与地球表层系统第一节地球表层系统的能量流动与能量平衡第二节地球表层系统的物质迁移与循环第三节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第四节圈层相互作用与土壤的形成与分布第五节圈层相互作用与喀斯特地貌第四篇自然地理学的应用-------方法、原理与实例第十四章地球表层环境评估与区划第一节气候类型划分与气候环境评估第二节生物环境分区与评估第三节地貌与地质环境评估与区划第四节水资源与水资源分布第五节土地分类、分级与评估第六节综合自然区划4第十五章地球表层环境预测第一节地球表层环境预测的原则第二节岩石圈的变化趋势第三节大气圈的变化趋势第四节水圈的变化趋势第五节生物圈的变化趋势第六节地球表层环境的变化趋势第十六章地球表层环境的规划与管理第一节环境规划概述第二节环境规划编制第三节环境管理及其特征第四节环境管理的任务与内容第五节环境管理的手段第六节环境监测管理信息系统第十七章地球表层环境的优化调控第一节优化调控概述第二节优化调控原理第三节优化调控的途径第四节优化调控的方法与模型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与特点现代自然地理学课程是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环境工程与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是为了培养和检验自学应考者自然地理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而设置的。自然地理学是一门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空间分异特征、形成与发展变化规律、以及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涉及地质学、气象学、水文学及生物学等系列课程的组合。在地理学的学科体系中,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一道,属于地理学的二级学科。作为一门课程,自然地理学是高等院校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核心性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农学、林学、环境科学、大气科学、地质学等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建立起对5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的认识,全面地、系统地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组成要素的一般性质、特征、类型、分布及其相互关系,对一般性的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有正确的、科学的了解,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中学地理教育、规划、城建、房地产、环保及资源环境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环境工程专业主要的研究主要在于生态治理和环境污染控制,在环境问题的解决上,必须以对自然系统的动态及空间性质的把握为基础,所以,了解自然界的属性是环境工程专业所必需的。鉴于本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因此学生学习此课程无需特别的前期课程作铺垫,但由于自然地理学涉及面相当广,故要求学生具备高中文化水平。另外,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为学生学习后续的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环境规划、环境管理与环境法、环境经济学、环境工程、环境信息系统等专业课打下扎实的地学基础。第二部分、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篇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第一章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环境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当认识自然地理现象,理解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内容、目的与意义,了解自然地理学的性质、发展趋势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本章的重点是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定义,理解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重点1、识记1)自然地理学。2、理解1)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3、应用1)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二)一般1、识记:1)综合性;2)区域性;3)环境性;4)系统性。2、理解:1)自然地理学的性质;2)自然地理学在地球科学中的位置;63)自然地理学发展趋势。3、应用:1)地理学家应该具备的素质。第二章地球与地球表层环境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当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理解地球的质量、形状、日地距离对地表环境形成的意义,掌握地球运动在地表环境形成中的作用,理解地外系统和地内系统对地表环境的影响。本章的重点内容是地球形状的地理意义和地球运动的环境效应。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重点1、识记1)地球自转;2)地转偏向力。2、理解1)地球形状及其地理意义;2)地球自转的环境效应。3、应用1)地球运动对地球表层环境的重要意义。(二)次重点1、识记1)地球公转;2)黄赤交角。2、理解1)地球公转的环境效应;2)太阳辐射对地表环境的影响。3、应用1)地转偏向力的大小、偏转方向及分布规律。(三)一般1、识记:1)日地距离;2)地球的平均半径;3)太阳辐射常数。2、理解:1)日地距离的环境意义;72)地球质量的环境效应;3)太阳与月球引力对地表环境的作用;4)地球内能对地表环境的影响。3、应用:1)地表热量带的形成和分布;2)四季的形成和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第三章地球表层环境与地球表层系统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当了解地球表层环境系统的组成;理解地球表层系统的圈层结构及结构特征和功能,认识地表环境系统与人类的相互关系,从而建立和提高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本章的重点是掌握地球表层环境系统的组成、结构特征,以及人类与地球表层环境的相互影响。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重点1、识记1)地表过程。2、理解1)地球表层系统的功能表现;2)人类对地球表层环境的作用与影响。3、应用1)人类与地球表层环境的关系。(二)一般1、识记:1)大气圈;2)水圈;3)岩石圈;4)生物圈;2、理解:1)地球表层系统的结构特征;2)地球表层环境对人类的作用与影响;第二篇各圈层的组成、结构、运动与特征第四章岩石圈与地球表层结构和轮廓一、学习目的和要求8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当了解岩石圈的组成、岩石圈的结构特点、地球表面的结构和轮廓、板块构造学说;理解岩石圈运动的表现、构造地貌;认识岩石圈与人类的关系。本章的重点内容是岩石圈的组成、运动表现及构造地貌。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重点1、识记1)矿物;2)岩石;3)岩浆作用;4)背斜、向斜;5)节理、断层。2、理解1)地壳中的主要组成元素;2)岩石的成因类型;3)最常见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主要特征;4)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关系;5)中国地震分布情况3、应用1)板块理论对地震与火山分布规律的解释;2)人类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关系。(二)次重点1、识记1)克拉克值;2)变质作用;3)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4)地震;5)向斜山、背斜谷。2、理解1)岩浆岩的形成及其类型;2)断层的类型、断层的组合形态;3)板块的划分、板块的边界类型;4)火山喷发及其基本类型。3、应用1)背斜和向斜的判定方法。(三)一般91、识记:1)地壳的垂直分层;2)岩层产状三要素;3)岩相;4)震源、震中;5)大地构造地貌、局地构造地貌;6)向斜谷、背斜山。2、理解:1)最常见造岩矿物的特点;2)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及基本特征;3)变质作用及影响因素;4)褶皱构造的形成;5)中国火山分布情况;6)板块运动的动力;3、应用:1)确定岩石圈运动的方法;2)海洋的形成与演化。第五章大气圈与气候分异规律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当了解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圈的物质传输与能量流动;理解大气环流和气候分异的规律;认识大气圈与人类的相互关系。本章的重点内容是大气环流和气候分异规律。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重点1、识记1)干洁空气;2)气温直减率;3)大气环流;4)季风;5)潜热传输。2、理解1)对流层的主要特点;2)地转偏向力的特点及其意义;3)季风的形成;104)气候的纬度地带性、干湿度分带性和垂直带性的分异规律。3、应用1)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特点及成因差异;2)解释“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二)次重点1、识记1)气溶胶;2)辐散、辐合;3)焚风、高原季风。2、理解1)气溶胶的产生及作用和意义;2)海陆风、高原季风、山谷风、焚风、“城市热岛”和“城市风”的成因;3)全球性气压带的形成、行星风系的成因;4)水汽的垂直输送及其意义、水汽的水平输送及其意义。3、应用1)人类与大气圈的相互作用关系。(三)一般1、识记:1)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热岛”和“城市风”;2)显热传输;3)气候。2、理解:1)CO2、O3和水汽的分布规律及其变化对环境的影响2)风速的日变化;3)大气的辐合与辐散的原因,气旋与反气旋的成因;4)高低纬间能量传输的特点、海陆间能量传输的特点、高低空之间能量传输的特点;5)全球湿度和降水的分布特点;3、应用:1)温室气体与气候变暖;2)气候分异规律。第六章水圈与水量平衡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当了解水圈的组成、海水的理化性质、河川径流的形成及其变化规律、河水的补给类型及其特点、湖泊及其功能、沼泽的形成条件与改造利用方向、水圈11的水平与垂直结构特征;理解各种水体运动的规律、水分循环的机理和水量平衡、水的相态转换与海平面升降之间的关系;认识水圈与人类相互作用的关系。本章的重点内容是河水、海水及冰川等水体的运动规律;水循环过程、机理及其意义;全球、区域和流域水量平衡,造成水资源紧张的原因。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重点1、识记1)水系;2)流域;3)水循环;4)潮汐;5)水量平衡。2、理解1)径流的形成过程、河水各种补给类型的特点;2)湖泊的分类;3)潮汐的类型、潮汐的成因;4)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的影响。3、应用1)径流的形成及季节变化特点;2“南水北调”跨流域调水的意义。(二)次重点1、识记1)河网密度;2)径流;3)沼泽;4)层流、紊流。2、理解1)河水运动的特点、冰川运动的特点、波浪的特点及作用;2)径流的季
本文标题:现代自然地理学02104-湖北省教育考试院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662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