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小学语文前沿《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
基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语文课程改革鲁城街道中心中学张景利写作课与阅读课比较•中国:阅读3:作文1•日本:阅读2:表达3:语言知识2•美国:写作2:阅读2语言知识1:01020304050607080中国日本美国阅读作文语文知识一、阅读教学改革历程回顾以阅读为核心”的课程形态•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事实上形成“以阅读为核心”的课程形态:•1、教材是以课文为主体编写的,阅读课文构成了教材的基本框架。•2、课堂教学以课文讲读为逻辑顺序展开的,文本理解构成教学的主线,识字、听、说、写等语文教学在文本阅读框架体系内进行。•3、阅读的课时数一般要占语文总课时数的四分之三以上。•因而阅读教学改革的成效之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意义举足轻重。阅读教学基本任务(教什么):“思想政治说教-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素养”不断深化•建国初期,不少教惯文言文的语文教师认为白话文一读就懂,于是就千方百计挖掘并讲解课文中政治思想元素,阅读教学思想政治说教倾向非常严重。1953年《红领巾》观摩教学讨论中苏联专家对我们的阅读课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认为阅读课应该进行语言知识、文学知识的教学,政治思想教育应该结合语文教学进行。这次观摩讨论深刻地改变了语文教师对阅读教学任务的认识,阅读课上随之增加了文学因素和语言知识教学,但一度出现了将阅读课上成文学课倾向。•1960年前后的文道关系大讨论,明确了“语文课上学习的主要任务就是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这个‘手段’,于是教师将落实“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双基教学作为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使阅读教学的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我们认识到语文教学必须在使学生获得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这些理论认识使阅读教学改革产生了飞跃,从重视语文知识教学转变为重视语文能力培养和情智的发展。•1990年代以后直到今天,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语文课程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作为基本任务。“语文素养”,在内涵上要大于“语文能力”,不仅包含知识和能力,还涵盖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更能完整表达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基本任务。•从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素养,一方面反映出人们对阅读教学基本任务的理解不断深化,另一方面也使得原本综合性就很强、任务相对复杂的阅读教学变得难度更高,其任务也更加难以把握。阅读教学方法(怎样教):•建国初期阅读教学基本采用的是注入式的串讲法来讲授语文课,这是一种以“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为特征的接受性学习方式,比较强调教师的“教”而漠视学生的“学”,重视学习的结果而忽视学习的过程。•1950年代红领巾教学观摩讨论以后,阅读教学开始引进苏联谈话法,讲读法等教学方法,扭转了阅读教学中教师一讲到底的局面,关注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作用的发挥,加强了师生双方的情感交流。•1960年代,广大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改革实践中,结合我国传统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总结出“精讲多炼”的经验,认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读是基础,议是关键,练是应用,讲是贯穿始终。“精讲多炼”的提出对小学阅读教学方法改进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1980年以后,在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基础上,语文教学大纲又提出了加强“语文文字训练”的观点,从汉语拼音、识字写字、听话说话、阅读、作文五个方面具体规定了语言文字训练的目标和训练内容。•2001年的语文课程标准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学改革的重心,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等权利。语文教学应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阅读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和指导下,师与生、生与生交流对话过程等等。阅读教学方法(怎样教):•建国初期阅读教学基本采用的是注入式的串讲法来讲授语文课,这是一种以“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为特征的接受性学习方式,比较强调教师的“教”而漠视学生的“学”,重视学习的结果而忽视学习的过程。•1950年代红领巾教学观摩讨论以后,阅读教学开始引进苏联谈话法,讲读法等教学方法,扭转了阅读教学中教师一讲到底的局面,关注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作用的发挥,加强了师生双方的情感交流。•1960年代,广大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改革实践中,结合我国传统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总结出“精讲多炼”的经验,认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读是基础,议是关键,练是应用,讲是贯穿始终。“精讲多炼”的提出对小学阅读教学方法改进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1980年以后,在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基础上,语文教学大纲又提出了加强“语文文字训练”的观点,从汉语拼音、识字写字、听话说话、阅读、作文五个方面具体规定了语言文字训练的目标和训练内容。•2001年的语文课程标准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学改革的重心,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等权利。语文教学应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阅读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和指导下,师与生、生与生交流对话过程等等。阅读教学方法(怎样教):•从“串讲法—谈话法—讲读法—训练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不断深化•教学方法的重心从以教师的“教”逐渐向学生的“学”转移•学生学习方式不断从“接受性学习”---“自主学习”---“发现性学习”变化一、阅读教学改革历程回顾:当下阅读教学改革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综上所述,六十年来我国阅读教学改革无论是在理论研究层面还是在教学实践层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与识字教学改革相比,阅读教学改革的成熟度亦难以得到普遍的认同,其改革的复杂与困难远大于前者,现状不容乐观。二、语文教育的主要问题•首先是阅读教学目标问题。课程论认为,一门成熟的课程必须具备三个层面的目标:首先是培养目标,这是由国家《课程标准》决定;其次是课程目标,这是由学科《课程标准》决定的;第三是课堂教学目标,这应该是由教材给出的。然而遗憾的是阅读教学作为语文课程的主要板块,其课堂教学目标是不完备的。数学学科、外语学科、以至于美术、社会、科学等学科,一堂课“教什么”非常明确,因为是教材给定的,教师需要做的是如何落实这一目标。然而阅读教学给出的是课文,人文目标是确定的,或许还有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教学目标,然而其他的如听、说、读、写目标主要靠教师自己琢磨。因此阅读教学教师面临的首先是“教什么”的目标选择问题,这种情况在中年级以后更加突出。由于课堂教学目标的不确定性,不同的教师同教一篇课文确定的教学目标可以不同。所以周一贯先生说,“70%的课堂教学问题都源于教师研究教材和把握教材的欠缺。问题大量出在对于‘教什么’总是不甚了了”。对于一部分执教已久,对语文教学规律认识比较深刻的优秀教师而言,可能会从经验层面形成各年级语文教学目标如何落实的路线图,然而对于大多数一般语文教师来说,对各年级语文课文“教什么”的问题,只能长期处于“不甚了了”的困惑中了。二、语文教育的主要问题•再次是教学方式问题。文本解读是我国中小学阅读教学主要教学方式。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然后分段讲读,深入理解文本的思想情感和表达形式,最后是总结归纳文本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尽管期间教学方法不断改革,但以文本解读为旨归的教学方式却基本没有变化。然而文本解读是一项技术难度很高的语文教师专业技能,即便是成人如果不经过专业训练也未必能熟练掌握。因此要求小学生解读文本,细读文本,教师必须精心指导,甚至过度指导,然而效率依然不高,因此每篇课文教师几乎都是在同一水平面上循环往复教学。其实阅读教学主要不应该“教课文”,而应该用课文来“学语文”。语文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只有在语文实践中才能获得”。二、语文教育的主要问题•最后是以“阅读为核心”的课程形态主导下的语文教学带来的问题•优点:主要是能够比较充分地保证学生的课内阅读量,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特别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强化对学生道德品质熏陶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们的语文课程一直非常强调“思想道德”教育,现在又提出要重视学生“人文精神”培养,而“以阅读为中心”的课程取向在这一方面能发挥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缺点:就是难以保证“表达”在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地位。其实“表达能力”的形成是学习语文的难点,也是评价学生语文能力水准的主要标志,但在我们的语文课程中,大量的阅读活动挤压了“说”“写”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严重影响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而当今社会对语文教学的意见是学生“话说不好”“文章写不通”,这些批评恰恰都集中在表达能力方面。然而,我们的语文课程却始终没有将提高表达能力作为课程教学的重点,这是非常不明智的。语文课程取向上的这一错位如果不能加以纠正,那么学生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也许永远只能是一个美丽的幻想。•课程结构——阅读与表达失衡•教学形态——文本讲读分析•教学内容——随意、无序、经验化二、语文教育问题主要存在于课程层面《语文课程标准》的变化•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001版课程标准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教什么课文文本分析理解语文实践三、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学习语言文字感悟思想内容教师学生课程观念:从“内容分析”走向“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师生关系:从“教师主控”走向“组织和引导”课堂形态:从问答式走向学生语言实践活动教学效果:从“教过”走向“学会”三、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一)侧重于语言积累和运用第二学段和第四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与内容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2.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3.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4.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盘古开天地》教师用书上的教学目标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宇宙、黑暗”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3.读懂课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培养想象力,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修改后《盘古开天地》的教学目标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重点写好“降、阔、滋、润”等字。2.比较推敲“抡”、“猛劈”、“顶”、“蹬”等词语,背诵第2自然段最后一个句子,体会关键词句在表达上的作用。3.能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并能合理想象,补写一、两句。4.能讲述故事主要内容,感受盘古的献身精神,对中国古代神话发生兴趣。《盘古开天地》第一课时教学框架板块1朗读课文,认读生字,按事情发展顺序简单说说课文主要内容。比较推敲“抡”、“猛劈”、“顶”、“蹬”等词语,认识关键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体会第2自然段最后一个句子的整齐和变化,背诵这个句子。板块2板块3板块4写字练习,重点写好“降、阔、滋、润”等字。《盘古开天地》第二课时教学框架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读出层层推进的气势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发现“他的什么变成了什么”写法上的奥秘,发挥想象,仿写一、两句。板块1板块2板块3推荐阅读中国古代神话,如《女娲造人》《精卫填海》《后羿射日》。注意拓展阅读方法、语文知识的运用,不是人文二、侧重于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教学的核心任务阅读教学虽然具有积累语言、学习表达等多种功能,但它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教学的目的不是读懂“这
本文标题:小学语文前沿《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668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