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科学发展观与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生全面发展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首度提出了科学发展观。200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将科学发展观写进党章。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是党心民心所向一、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原因与背景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一个带有根本性指导意义的理论创新。一、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原因与背景(1)科学发展观是在汲取世界各国发展经验教训、借鉴国外发展理论有益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提供了广阔的世界背景环境。在传统的发展观念指导下,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环境保护和能源、资源节约,不重视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导致一些国家经济结构失衡,社会发展滞后,能源、资源日趋紧张,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以及社会两极分化、失业增加、政治动荡等问题。单一的经济发展指标的后果:例一:20世纪60—70年代巴西经济增长很高,一度超过了欧共体的经济增长速度,挤身工业16国。但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巴西为经济起飞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农民极度贫困,社会两极分化严重、社会动荡不安,反对派遭到血腥清洗,巴西一亿三千万人口中有七千万居民实际生活水平下降。”1995年巴西国民收入分配图20%最富裕人口20%最贫困人口其余60%人口例二: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伊朗的人均国民收入增长了10多倍。但是,在经济增长后每年竟要支付一百七、八十亿美元购买军火,想做军事大国。同时,大量的资金用于大项目上,导致了统治阶层中普遍腐化。结果,长达一年之久的示威和暴乱。原来95‰拥护巴列维“现代化”的人们反过来推翻巴列维和他的军队。伊朗的经济起飞又猝然而止。1969-1973年间由罗马俱乐部的未来学派提出了“发展=经济增长+自然生态”的发展极限论。他们批判经济中心把自然生态纳入到整个发展系统,指出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共生关系。发展=经济增长+自然生态1970年代中期,可持续发展理念开始出现。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会议上主持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的发表,可持续发展概念开始逐步确立。同时,对于人的关注不断得以在新的发展理念中体现出来,产生了“发展=经济+自然+社会+人”的综合发展观、“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等等新的发展思想。新的发展观念主要实现了三个方面大的转变:一是从以工业化为目标的“增长第一”的经济发展导向转到提倡社会的综合协调发展;二是从以物为中心的发展转到以人为中心的发展;三是从不惜以破坏资源、环境、生态为代价追求经济的一时繁荣,转到主张可持续发展。一、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原因与背景(2)科学发展观是在总结长期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50多年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特别是30年改革开放实践是科学发展观形成和提出的国内背景。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苏联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党的八大提出的许多观点,如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强调要保护与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等,后来被证实是切合中国实际的。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鲜明地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一著名论断,把中国的发展推上了一个新台阶。1992年1月22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仙湖植物园参观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并提出了要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表明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认真研究和回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一、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原因与背景(3)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分析和把握我国现阶段发展要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新世纪新阶段的实践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直接时代背景。准确说,科学发展观的正式提出是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为什么我们党会在这个时候提出来?除了上述两个方面的主要原因外,科学发展观的直接催生剂是十六大以来的新的实践及其要求。(1)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提出,首先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着直接的、内在的联系。到二十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是,这种小康又是低水平的、不完全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比如,2000年进入小康社会时确定的16项检测指标和小康临界值中,到2002年起码有三项没有达到:农民的人均收入、人均蛋白质日摄入量、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等。(2)2003年发生的“非典”事件,可以说直接刺激了科学发展观的产生。这场突如其来的灾害,虽然前后只有两个多月,但是,对于经济发展特别是对于旅游业、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对外贸易业等造成很大损失。当时,随着非典病毒的蔓延,整个中国社会人心浮动,卫生资源严重不足,我国社会发展的滞后性暴露无疑。(3)关键时期的要求是科学发展观产生的一个直接的客观原因。值得我们高度注意的一个数据是,到200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1000美元。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之后,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一个关键时期。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2003年我国的人均GDP已超过1090美元,这为我国提供了新的发展起点。3624.116909.278973844028967799215109655120333135823159878182321020000400006000080000100000120000140000160000180000200000197819971999200120032005GDP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总量增长情况19781978--20072007年年GDPGDP平均增长率平均增长率中国:中国:9.79.7%%世界:世界:3.3%3.3%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进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处理得好,能够顺利发展,经济能够很快上一个新台阶,处理不好,经济将停滞不前或倒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征途上面临着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新问题:经济体制改革引发了社会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和组合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收入分配差别持续扩大,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加上图为深圳世界之窗南山铜佛某地农村一角在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三农”问题越显突出投入产出的效率还不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还不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短期行为等方面的问题大量存在不断深化的贫富差距0.370.380.390.40.410.420.430.440.450.46国际警戒线我国实际水平基尼系数0.2以下——高度平等;0.2-0.3——较平等;0.3-0.4——中等差距;0.4-0.5——较不平等;0.5以上——高度不平等。目前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超过0.4(国际上公认的警戒线)。基尼系数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关键的阶段,面临两种前景:一是经济社会继续向前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现代化;二是经济停滞,社会矛盾加剧,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科学发展观既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和问题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更是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选择。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温家宝总理2004年2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管当前,又管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我们要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认真加以贯彻落实。”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1、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以人为本的层次性:“工具、手段——目的”或“科学与人文”。“以人为本”的含义,即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生存——自尊——自由”。“生理——安全——爱——尊重——自我实现”。泰勒的科学管理、韦伯的“科层制”等仅仅是低层次的“以人为本”,实际上是违反人性的。高层次的“以人为本”是尊重人、实现人全面自由发展。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2.全面发展观这是“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范畴的认识,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最佳中国魅力城市——烟台。以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现代化港口城市为目标,烟台确立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使这座城市以美丽富庶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3.协调发展观这是“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形态的认识,就是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4.可持续发展观这是“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时效的认识,就是要在开发利用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也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也就是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新的科学发展观涵盖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经济发展与政治发展、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经济发展与自然的发展、人和自然和谐等多重关系,构成了一个新型的综合发展理念,体现了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对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三、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民族的希望、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作为社会发展的后备军和接班人,成为一名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过硬的社会竞争力以及国际竞争力、个性与人格得到健全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是时代对当代青年新要求。名人名言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吉鸿昌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托尔斯泰八类大学生不受欢迎:一是缺乏主见,求职目标模糊不清。二是高分低能,眼高手低。三是学无所成,惰性十足。四是行为被动,不善思索。五是自我中心,刚愎自用。六是缺乏个性,不思进取。七是不善合群,孤芳自赏。八是体弱多病,疾病频繁。1、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涵(1)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是思想素质。包括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法制观念以及责任心、进取心等品质。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人就会失去方向,也就不可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充其量也只是有专长、有能力的“才”而已。“我相信帮助他人、对社会有所贡献,是每一个人必须承担的。我相信强者特别要学习聆听弱者无声的呐喊;没有怜悯心的强者,不外是个庸俗匹夫。”李嘉诚先生1、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涵(2)全面发展必备的条件是健康的心理素质。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才能正确地看待和处理挫折、失败乃至成功等问题,才能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为社会创造财富。1、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涵(3)人才最突出的特性是优秀的文化素质。如果只是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健康的心理素质,没有优秀的文化素质,没有在优秀的科研文化素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科研素质,也只能说是写好了“人”字,无“才”可言,更难说对社会做出较大贡献了。2、大学生全面发展需处理好的关系(1)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人要实现自身的发展,一方面要肯定人的社会性,个人要关心集体关心社会,自觉协调个人利益与
本文标题:科学发展观与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677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