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酒店餐饮 > 加快乌鲁木齐都市圈发展的思考
加快乌鲁木齐都市圈发展的思考作者:安民,陈亮作者单位:安民(昌吉学院经济管理系,新疆,昌吉,831100),陈亮(昌吉学院数学系,新疆昌吉,831100)刊名:经济研究导刊英文刊名:ECONOMICRESEARCHGUIDE年,卷(期):2010,(17)被引用次数:0次参考文献(7条)1.张伟都市圈的概念、特征及规划探讨2003(6)2.许继琴长江三角洲城市带发展探讨1997(4)3.章昌裕世界五大都市圈(五)20074.李国平首都圈结构、分工与营建战略20045.李廉水.RogerRStough都市圈发展--理论演化@国际经验@中国特色20066.张兆安大都市圈与区域经济一体化20067.洪银兴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和机制2003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董雯.张小雷.DONGWen.ZHANGXiao-lei乌鲁木齐都市圈整合及其发展趋势研究-人文地理2006,21(4)都市圈整合是在新形势下加强区域合作与协调,发挥都市圈整体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有效整合乌鲁木齐都市圈对新疆和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文章通过对乌鲁木齐都市圈整合的必要性的分析,提出了通过观念、产业、行政区划等具体整合措施,消除都市圈目前发展中的主要障碍,更好的促进乌鲁木齐都市圈的发展.文章的最后,结合现实状况指出了乌鲁木齐和昌吉将率先实现一体化发展,经济区将逐步形成以及圈内基础设施将日益完善等主要发展趋势.2.期刊论文刘海燕.张小雷.杜宏茹.邓峰.LIUHai-yan.ZHANGXiao-lei.DUHong-ru.DENGFeng乌鲁木齐绿洲型都市圈发展现状分析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19(3)绿洲型都市圈研究在我国还处探索阶段,在新疆干旱区域背景下,在绿洲分布集中的天山北坡中段已经出现了以一个特大城市为中心并与周边城市连片的都市圈雏形.本文分析了绿洲型都市圈-乌鲁木齐都市圈发展中的优势和劣势及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对绿洲型都市圈-乌鲁木齐都市圈的发展提出建议策略.3.学位论文李诚志乌鲁木齐都市圈耕地保护研究2008乌鲁木齐都市圈经济快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大量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都市圈部分城市耕地保护与城市发展矛盾尖锐。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是既要保护好乌鲁木齐都市圈现有的耕地又不影响整个都市圈经济发展,即实现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并探索乌鲁木齐都市圈新的耕地保护模式。文章结合国内外相关理论及研究成果全面系统的研究了乌鲁木齐都市圈耕地保护。找出了乌鲁木齐都市圈耕地利用现状存在的耕地数量变化特点、耕地质量特点、耕地空间分布特点、基本农田保护特点。分析了影响乌鲁木齐都市圈耕地保护的自然条件因素、经济影响因素、社会影响因素、政策影响因素,并运用博弈模型模拟乌鲁木齐都市圈现行耕地保护模式,以及都市圈内协调耕地保护模式,对地方政府和农户在耕地保护中的行动策略进行分析,寻找最优博弈均衡,得出在一定条件下都市圈协调耕地保护不仅有助于都市圈经济发展而且利于都市圈耕地保护,是一种可行的耕地保护模式。乌鲁木齐都市圈耕地保护模式将从现有独立条块模式转变为区域协调模式。最后针对乌鲁木齐都市圈耕地保护具体情况提出相对应的策略和建议,以实现乌鲁木齐都市圈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相协调。4.期刊论文乔旭宁.杨德刚.毛汉英.张小雷.吴得文.张豫芳.QIAOXuning.YANGDegang.MAOHanying.ZHANGXiaolei.WUDewen.ZHANGYufang基于经济联系强度的乌鲁木齐都市圈空间结构研究-地理科学进展2007,26(6)从经济联系强度的角度出发,运用分形理论对乌鲁木齐都市圈的空间结构进行研究,计算了都市圈内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对比分形的自相似特征,分析了都市圈经济联系强度的空间分布情况,指出都市圈存在中心城市辐射力不足、对其他城市发展带动力弱等问题.结合产业的相似度,探讨了提高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力的优化方案,结果表明乌鲁木齐、米泉市、昌吉市作为一个经济区统一规划,经济联系强度分维值是以乌鲁木齐市为中心的近2倍,都市圈空间结构明显优化.在对优化方案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发现乌鲁木齐都市圈经济联系强度扩散的空间特征:(1)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能力以及周边地区对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力的接受能力,随距离增加呈现出按指数函数衰减;(2)梯度扩散与城市的等级规模有关,城市等级规模小,对经济辐射的接受能力弱,可能出现跃迁现象.在经济扩散过程中,两种特征同时并存,前者占主导地位.5.期刊论文安民.李江南借鉴经验加快乌鲁木齐都市圈发展-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3)21世纪,随着全珠化、信息化进程加速,城市尤其是大城市、都市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全球进入了都市圈增长时代.都市圈以其规模经济整合能力在吸引投资、创造就业、提升城市形象、积累财富方面的优势受到各个国家与地区的重视.文章在分析国内外成熟都市圈的发展经验之上,提出了加快乌鲁木齐都市圈发展的若干建议.6.期刊论文邓锋.张小雷.杜宏如.刘海燕.DENGFeng.ZHANGXiao-lei.DUHong-ru.LIUHai-yan乌鲁木齐都市圈交通联系分析及2小时交通圈建设-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19(2)近期乌鲁木齐、昌吉、米泉、阜康、五家渠、石河子、吐鲁番七城市结盟,成立了协调委员会,表明乌鲁木齐都市圈的发展和培育已经具备了一定基础.而要真正实现城市的融合与发展,就要遵循城市发展、交通先行的原则,首先要在城市间的交通上实现通达.随着乌鲁木齐与周边城市的经济发展上的渗透、交通联系上的紧密,如何更好的依托现有交通体系,建立一个涵盖乌鲁木齐和周边城市的大交通圈以最大限度提高交通通达性已经被提上了日程.7.学位论文张新焕乌鲁木齐都市圈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城市扩展模拟研究2007都市圈作为当前城镇群体演化的一种趋势,是区域城镇群体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用地变化比单个城市更具复杂性。因此,开展都市圈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已经成为当前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乌鲁木齐与周边城市已经形成干旱区绿洲都市圈的雏形,随着都市圈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今后区域空间格局将产生较大的变化,同时经济一体化过程也需要相关的空间研究作为发展依据,因此有必要从土地利用/覆被的角度对乌鲁木齐都市圈用地空间进行相关研究。论文在城市与区域空间发展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数理统计方法、GIS空间分析方法和元胞自动机模型技术,对乌鲁木齐绿洲都市圈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进行了系统的分析,重点总结了干旱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特点和绿洲城市空间格局特点,并且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与城市间相互作用这几个方面深入探讨了绿洲城市用地扩展的影响因子与作用机制,论文最后构建了元胞自动机模型模拟了都市圈多个城市用地的空间扩展。论文具体包括四部分,每一部分的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第一部分:绪论、研究综述与理论介绍,包括第一、二、三章的内容。在参阅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介绍了文章的研究背景、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总结了国内外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城市空间模拟这两个方面相关的研究进展,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据此提出本文研究的目标;为了使论文的实证分析有一定的基础理论作为指导,根据后文所要研究的具体内容,概括了城市空间扩展与绿洲系统相关的理论。第二部分:都市圈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分析,包括论文的第四章内容。首先,以行政辖区为范围,从宏观层面讨论了都市圈用地格局特点以及1985-2000年期间土地利用/覆被的变化;然后,选择城市最为集中的都市圈核心范围,从中观层面详细分析了1989-2002年期间主要用地在规模、幅度、形态、转换过程与空间分布上的变化;接着,在城市建成区的尺度上,从微观层面对1998-2006年都市圈五个城市用地的规模对比、形态变化、扩展方向和结构变化进行了分析。最后,基于上述的分析,总结出绿洲都市圈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特征与城市空间格局变化的特点:(1)乌鲁木齐都市圈在干旱区景观格局的影响下,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在山地、绿洲和荒漠区差异很大。南部山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缓慢,结构稳定;中部绿洲区各类用地的双向转换比较频繁,用地在动态转换中处于基本平衡状态;北部荒漠区土地单向转换比较明显。(2)绿洲是干旱区土地利用变化最为明显与复杂的部分。裸地和农业用地面积变化最大,建设用地中城镇、农村居民点和道路的变化在规模上的增长与裸地和农业用地相比很小,但是其变化幅度与发展趋势却非常明显,由于受南部山地的限制,北部平坦的冲积平原成为农业用地与建设用地扩展的主要方向。(3)在干旱区土地利用/覆被演化的过程中,城市基于农田空间基底形成了以乌鲁木齐为核心向北延伸的“核—轴—组团”放射状空间结构。第三部分:都市圈城市用地扩展影响因素与机制分析,包括论文的第五章。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都市圈城市用地扩展受到自然条件的约束、社会经济推动、交通牵引、政策规划引导、生态环境约束和核心城市的调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2)在都市圈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一定的主导因子。当绿洲城镇初步形成时,自然条件对绿洲城市用地发展起关键的作用;当城市在孤立膨胀发展时期,人口集聚和经济发展是城市用地扩展的首要推动作用力;当城市在集聚力主导下扩展时,经济发展、人口规模依然对城市用地扩展起重要作用,区域交通发展也推动了用地向外扩展,水资源对用地规模的限制作用开始显现;当城市在扩散力主导下向外扩展时,为了协调区域内群体城市的发展,政府规划作用力越来越大,同时也开始重视区域生态环境、城市相互作用力等因素的作用,城市用地的扩展依旧要在水资源可承载的限度下进行。第四部分:都市圈城市空间扩展模拟,是论文的第六章内容。基于前文的分析,借鉴CA模型的技术原理,构建都市圈城市空间扩展的CA模型。为了使原本比较机械的CA模型能更真实反映城市扩展过程,这一部分把都市圈城市发展的特征、演变机制较好地融合在模型构建过程中。在转换规则的组织中将影响机制分为宏观约束、中观调节、微观驱动三个层次来逐步实现,建立了多层次转换规则较真实地模拟城市的演化。并且所构建的模型经过反复调试与修正,检验模型精度的Lee—Sallee形状指数达到了76%,可以用此模型进行未来时序的用地扩展预测。对2010年和2020年模拟的结果体现出城市用地扩展沿城市优势方向扩展、沿交通轴线发展、各城市不同步发展等与都市圈发展比较接近的规律。论文的创新点主要有:(1)首次从不同空间尺度对绿洲都市圈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从宏观、中观与微观不同空间尺度展开的研究,不仅是对干旱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视角的全新尝试,而且基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城镇空间分析,丰富了绿洲城镇空间的实证与理论研究内容。(2)构建了体现都市圈城市群体扩张的CA模型。既考虑了城市个体发展的规律,也综合了城市群体发展特征,构建了可以表现城市群体扩张的CA模型。模拟结果明显避免了城市均匀扩展的弊端,而表现出与都市圈发展现实比较接近的规律,取得了较好的成效。8.期刊论文郭志远.李艳乌鲁木齐都市圈产业集群研究-老区建设2009(6)本文从都市圈和产业集群理论出发,通过对乌鲁木齐都市圈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促进乌鲁木齐都市圈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建议.9.期刊论文张新焕.徐建刚.杨德刚.ZHANGXin-huan.XUJian-gang.YANGDe-gang乌鲁木齐都市圈空间变化及其发展模式研究-自然资源学报2007,22(4)以乌鲁木齐都市圈为例,基于1989-2002年的LandsatTM/ETM+卫星影像和多期城市用地信息,运用GIS空间分析功能研究了都市圈宏观与微观层次的空间变化,得出以下结论:①1989-2002年间研究区内面积增加的用地主要有农业用地、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与道路,增加的部分主要来源于裸地、天然植被和原有农业用地.农业用地、城镇、农村居民点和道路向北部冲积平原扩张的趋势明显,建设用地的迅速扩张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干旱区景观的破碎化.②1998-2006年间,都市圈内各城市用地面积总体上增幅不大,但
本文标题:加快乌鲁木齐都市圈发展的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68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