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五年级科学教案(教科版)上册
1五年级科学教案(教科版)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单元分析这是一个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内容,也是环境主题的重要内容。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视野越来越开阔,随之而来的是关注的问题越来越广泛,问题的深度越来越深入,特别是对人与自然、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会越来越感兴趣。学生会对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进行研究,发现其中的奥秘,揭示其中的规律,这会更加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成就他们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探求因果关系是人的天生的欲望,学生也不例外,探究现象背后的规律,是每个具有好奇心的孩子的必然行为,生物和环境就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的一个单元。生物与环境单元的学习,是通过引领学生,观察一个个常见的现象,经历一个个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进行的,使学生初步认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天然的密不可分的有机联系,体会到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为此,教材设计了一系列有结构的活动,让学生去经历,希望学生藉此建立起一种正确的生命观、环境观。本单元侧重研究生物体与无机环境的关系,生物的形态构造、生活习性与环境的关系。在学习过程中,希望学生能够对生物的特征和行为产生浓厚的兴趣,以此让学生学习用简单的控制实验的方法获取相关的事实,用图画和文字记录动植物的特征,用详细的记录数据的方法体会数据的必要性,运用收集到的数据和资料进行分析交流的技能。整个单元的教学由10项活动组成,教材没有采取以往以逐一研究各种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方法,而是直接从实验入手,让学生研究阳光、温度、水对绿豆种子发芽的影响,尽管这样的研究种子的活动已经在前面出现过,但是学生在这里经历的是比较严密的一整套控制实验的过程,这对学生科学的思维、科学的方法的训练是很有帮助的。学生经历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观察记录控制条件下的种子发芽过程和整理分析实验结果三项活动,从中了解绿豆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观察实验现象、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并用实验数据说明问题的科学方法。在绿豆种子发芽的实验基础上,教材接下来以秋冬季的生物开始,展开对动植物如何适应气候变化、具有哪些基本生活需要和生活环境的调查。其中对6种常见生物进行跟踪观察,一直持续到冬季,这是一项长期的观察活动。教材还以蚯蚓和鱼作为典型,进行建立栖息地的模拟研究,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动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本单元的后面三项活动:观察到了哪些特征;原来是互相关联的;讨论会——生物的生活需要。让学生汇集、整理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结合收集到的有关资料,梳理学习过的知识,建立起生物的形态构造、生活习性与环境之间的联系,并将这一认识扩展到对人类的生活环境的认识上,从而强化保护环境、保护地球的绿色环保意识。2单元目标1.经历“种子发芽实验”,从提出问题、进行假设、选择控制条件、设计实验、制订实验计划、按照计划实施实验、记录实验数据、整理和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科学结论的完整过程,懂得对比实验中控制变量的重要意义。2.经历跟踪观察动植物的过程,培养长期坚持观察的毅力。3.经历建立动物栖息地的模拟实验过程,学习研究动物的方法,提高对动物研究的兴趣。4.梳理生物的观察资料,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深化对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等重要观念的理解。5.通过对动植物的研究,明白栖息地对生物和人类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6.通过阅读或讲解科学家的事迹,了解科学研究的艰苦性和存在的价值,给予学生以科学精神的熏陶。单元教学建议1.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要始终贯穿现代生命科学的基本观点,始终贯穿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的意识。学生通过一项项的活动,进一步发展他们对生命的认识。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造探究生物和环境关系的机会,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沿着学生问题的箭头不断地探索下去。2.要联系当地实际情况进行教学,不要认为当地的条件不够,或者与教材上的设想不同而放弃实际操作的机会,要学会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例如蚯蚓和鱼的栖息地也可以用其他的动物来代替,代替的动物最好是当地常见的动物。3.可以在教室里或者实验室里建立一个研究生物栖息地的环境,帮助学生学习。4.本单元对收集资料、整理数据、分析资料和数据是重点要求的,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知道如何看待数据、尊重数据、引用资料、鉴别资料,并使自己的结论更加接近真实,更加接近事实。5.关于控制实验的研究,教师最好自己对此方面的内容进行补课,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实施这方面的研究。6.运用好科学家的故事,进行科学史和科学精神的教学。课时安排(共12课时)始业教育(1课时)1、设计种子发芽实验1课时2、种子发芽实验1课时3、从实验中获得信息1课时4、秋冬季的生物1课时5、动物的栖息地1课时6、建立栖息地1课时7、记录动物的特征1课时8、观察到了哪些特征1课时9、原来是相互关联的1课时10、讨论会——生物的生活需要1课时3第一课时始业教育教学环节时间安排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达成目标教学后记一、回忆过去。(10分)1、说说自己前二年学习科学的情况,包括优点及缺点。2、请学生对科学老师作出评价,提出意见和建议。3、分发表格给每生,要求贴在第1页书上。在说优点和缺点时学生自动进行归类,确立做得有特色的同学为大家学习的榜样。在互相评价中达成学习科学的良好习惯;在相互评价中了解同学的学习状况。学生诚恳的反思将有力促进他们的科学学习素养。二、展望未来。(10分)1、对表格进行评价内容的的讨论,请学生互相讨论应该就哪些方面进行科学学习的评价,教师作出相应的归类记录。2、把学生共同讨论后的内容记录在书本上,以作评价表的考评依据之用。分别从科学学习习惯、科学学习态度、科学探究能力展开讨论。用回忆、反思的方法引导学生讨论展开科学探究活动所需要的素质。要求一单元之前请小组长按排好小组活动的内容及材料准备情况,实验的情况可分抽查式考评、小组式考评进行。三、分好合作小组。(5分)1、自愿原则、就近原则分好新的实验小组。2、轮流原则确立小组长。小组长态度明朗,责任明确。考评表的设计需要小组长有坚持的品质。可请学生自由讨论小组长轮流当的期限。四、复习预习。(10分钟)1、有关植物我们开展了哪些探究活动?2、本单元开始我们将开展哪些有关植物的探究活动?3、一起记录本单元的一些重要课外活动,要求严格考核评价。学生在考评表中填写相关内容。组长考评。教师可抽查考评某些学生,以促成考评表的考查督促功能。板书设计:材料准备习惯倾听交流习惯记录汇报习惯持续研究习惯小组合作习惯A独立认真完成B合作认真完成C协作完成D部分完成E没有参与F其它情况教后反思:分小组进行科学观察活动,在汇报前回顾一下探究活动中的注意点:1、认真完成方案中确定的观察内容。2、看看是否能有更多的新发现。3、思考你观察到的事实之间是否有什么联系。4、完成本组观察任务后可以观察其他组的内容。5、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4第一课时设计种子发芽实验教材分析及设计意图第一部分:讨论人类的栖息地许多学生会认为家是我们的栖息地。家这个生活空间,能满足我们的各种生活需要吗?显然不能。这一部分设计,目的是引起学生的讨论,通过讨论了解人类和环境的关系。教材上有两幅图,一幅是“我们的家”,一幅是学校里的教室,希望引起学生讨论。我们在家里、在学校里进行哪些活动?家能满足我们的哪些生活需要?学校能满足我们的哪些生活需要?显然家和学校只能满足我们的部分生活需要,我们的衣服、食物、水、各种生活用品,都是从家以外的地方来的。那么,家是什么呢?教材的图上,表现了“家”外漫天风雪,家相当于“避难”的地方。由此引出“哪里是我们人类的栖息地?”的问题。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我们的食物、衣服、外出时搭乘的交通工具以及所用的生活用品,不是来自于我们的家,而是来自于全国各地、世界各地。人类和动物不同,不是从范围不大的“周围环境”里获得生活需要的各种物品,由此可知地球是我们人类的栖息地,地球只有一个,要爱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第二部分:比较植物、动物、人的生活需要这一部分是对这个单元的进一步整合。通过回顾本单元的学习,了解动物、植物、人的生存都离不开环境,都要从环境中获取生存所需要的各种物质。学生要分别找出动物、植物、人的生活需要,并加以比较,由此可以发现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其他的生物和生存的空间等,是一切生物共同的生活需要。需要比较的最后一项内容是人和植物、动物在适应环境方面的不同之处。这项比较只要求选择气候这一项环境因素进行具体的比较。植物怎样适应气候环境?动物怎样适应气候环境?在“秋冬季的生物”一课的学习中,已经进行过观察,所观察到的事实可以作为比较的材料,凤仙花冬季枯死,用种子度过冬季延续生命;菊花的地上部分冬季枯死,用长在地下的根度过冬季;杨树用落叶的方法度过冬季;鸡、鸽、猫、狗用换一身新毛的方法度过冬季;冬天缺乏食物,有些动物用冬眠挨饿的方法度过冬季。人怎样适应冬天的气候环境呢?可以加穿衣服,提高室内的温度……冬季缺乏新鲜蔬菜瓜果,人可以为植物创造适宜的环境使它们生长,满足人的生活需要。以上的比较是事实层面的比较,还可以指导学生对事实作简单概括——人可以利用科学技术帮助自己适应环境。教学目标:1.通过种子发芽实验,启发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趣;2.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学习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言条件;3.了解设计实验、制订实验计划的步骤和内容,能按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教学重点:能设计种子发芽的实验。教学难点:会提出种子发芽实验要解决的两个问题。教学准备:设计实验用的表格。教学过程:一、引入:1.引导学生阅读P1上的文字。2.谈话引入。5师:“上学期同学们学习得很认真,还记得种凤仙花吗?科学研究通常通过实验进行,首先要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现在我们先来研究哪些条件影响绿豆种子发芽,好吗?”二、探究内容:1.讨论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1)让学生说说绿豆种子怎样才能发芽。2)归纳学生所说的绿豆种子发芽的条件。(板书:要浇水,要种到土里,要有合适的温度。)3)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可能会有什么结果?说说可以改变什么条件?(板书:少浇一点水行不行呢?不种在土里行不行呢?让它受到光照行不行呢?温度低一些或放到冰箱的冷藏室里能不能发芽呢?)2.讨论怎样用实验证明。让学生通过下面五方面进行讨论:1)你想研究什么问题,你打算怎样做?2)你猜想做的结果会是怎样?3)像你那样做是改变了什么条件?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5)改变了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我们怎样知道?3.确定研究的问题,并写出实验计划。1)小组讨论准备选择什么问题进行研究。2)对学生选择的课题进行调整和平衡,使每个项目都有学生进行研究。3)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上的举例和表格,弄清内容要求,然后着手写实验计划。三、全课总结。四、课后拓展。查找有关种子发芽的资料。1.资料查找:探究人在哪些方面可以改变环境,使人类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提示:(1)对气候的干预,如人工降雨;(2)室内小环境的改变,如使用空调;(3)房屋建筑更加科学;(4)环境的绿化和美化等。……2.人在改变环境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请你以此为主题写一份研究报告。提示:思考哪些人为的方式在不断地改变着环境,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如空调的使用对环境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可以通过资料的查找进行分析。教学后记:对学生说出的土、纸是不是会影响发芽应予以指正。另外还必须让学生作好笔记,否则对一部分学生来说这仅仅是纸上谈兵。当然也可以请研究同类问题的学生组成合作小组。附:讨论会表格设计基本生活需要适应环境方面的不同之处植物动物人6第二课时种子发芽实验教材分析及设计意图从结构上来看,“种子发芽实验”一课围绕的中心主题是让学生在开展实验研究的过程中,将设计的方案付诸实践。在这个过程中,除按方案进行操作之外,还涉及将方案中的步骤进行细化,使其更具操作性的问题。因此,它是一个再设计和再创造的过程。本课共2页,分为4个部分。第一部分:交流实验计划在上一节课中,我虽然引导学生进行了较详细的讨论和交流,但是各小组制定的方案一定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同时当实验方案落实到具体的
本文标题:五年级科学教案(教科版)上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69300 .html